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不同于“一般代词+名词”、“人称代词+集合名词”的组合。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属于同位性偏正结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的所指相同,不能插入表定语标记的“的”。在此结构中人称代词具有区别功能,指代意义虚化,专有名词对人称代词起到强调、注释作用。这种组合格式能够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郭店楚墓竹简>中271例"其"字进行研究,发现"其"的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功能多样."其"作为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和定语,而且还可以充当宾语;指示代词主要作定语.作副词主要是语气副词,包括肯定语气、揣测语气、反问语气等.作为虚词主要是助词,出现频率较低.另外"其"字可以和其它成分组成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语篇表述理论的汉语人称代词的消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是自然语言处理中语篇理解的关键问题之一.语篇表述理论(DRT)独特的语篇表述结构(DRS)构造方法为指代消解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语篇表述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汉语书面语,提出一种面向语篇理解的汉语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方法,并在语篇表述结构的构造过程中实现汉语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  相似文献   

4.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关中方言人称代词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称代词通过变调来区别单、复数意义,永寿方言的人称代词也符合这一规律.但是,永寿方言人称代词还有以下特征:变调后加“[ti]”仍表示复数意义,“[ti]”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其复数意义的表达;作定语时有一种特殊情况:变调后既可以表示复数意义又可以表示单数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语的定语分为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两种。最常见的是形容词作定语,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副词、分词、动名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和关系从句等也可作定语。以上成份用作定语时的位置有所不同,名词、代词、数词和动名词一般放在它所修饰的词前面,叫前置定语。如: test paper,his book,the first time,sleep-ing car等。而起定语作用的不定式、关系从句与个词短语等一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俩”是“两个”的合音,“俩”与“两个”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体上。研究表明,“俩”与“两个”在句法功能上存在重大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俩”主要用于人称代词后,“两个”基本不用于人称代词后;“两个”主要用于人物名词前,“俩”较少用于人物名词前。“两个”合音为“俩”的优选条件是充当后位复指性成分,而不是充当前位限定性定语。  相似文献   

8.
河南沁阳话的人称代词系统比北京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复杂,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沁阳话中的复数标记"个"相对于北京话中的"们",它不仅可以用作人称代词的后缀表示复数,也可以用作疑问代词的后缀表示复数,沁阳话"数词+个"两个音节同化融合,发生跨音节音变产生合音词,有着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  相似文献   

9.
“It”用法     
“It”的用法很多,在英语中经常遇到。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五种:一、“It”作人称代词;二、作指示代词;三、无人称代词(或非人称代词);四、先行词(或叫先行代词);五、构成强调句型。一、在句中作人称代词: 1)一般用来指代上文提及的无生命的事物,此种用法有复数形式“they”。  相似文献   

10.
代词“某”的特殊性文言文中的代词,现在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人称、指示、疑问代词三大类。我们要分析代词“某”的特性,也只好用这三类代词的不同特点来对照衡量。“某”可以用来指代人和事物,兼有指示和称代的作用,在这方面它同一般的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比较接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20.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