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州地区陆相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对广州市西北郊沙水岗至金钱岭剖面的研究表明,沙水岗一带的地层连续,露头良好,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按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上泥盆统沙水岗组和下石炭统龙江组;依其植物化石特征划分出晚泥盆世晚期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一奇异亚磷木(Suble pidodnero mirable)一轮状钩蕨(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组合带,以及早石碳世早期针羊齿(Rhodeopteridium)一奇异亚磷木(Sublepidodendron mirable)一无锡始鳞木(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组合带。以较充分的证据,提出并论述了广州地区的陆相泥盆系-石碳系界线。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鱼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市西郊南海县横沙地区沙水岗、金钱岭一带出露有泥盆系地层。哈安姆(A·Heim,1930年)等把这套地层划为水口系,代表上古生代地层,方瑞濂等(1965年)在沙水岗采集到植物化石Lepidophloeum rhombicum,将该地层划为上泥盆统帽子峰组。1984年至1985年春,作者等在横沙地区系统测制了牛岗——沙水岗——金钱岭地层剖面,采集到大量植物化石,充实了横沙地区上泥盆统的划分依据;与此同时,首次采集到不少鱼类,以及少量双壳类和叶肢介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前华夏植物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植物群计 2 3属 4 1种,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为主,石松纲居次,另外还有少量楔叶纲、科达纲及种子化石.按地层分布当前植物群可分为沙水岗组植物组合、龙江组植物组合及测水组植物组合.分析该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其性质属前华夏植物群  相似文献   

4.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杂多然青走日麻一带新发现一套中泥盆世地层,结合岩石学、岩相学及古生物化石特征研究和对比,认为该地层与区域上出露于玉树县巴塘乡汹钦地区的中泥盆世汹钦组地层基本一致。由此推测在前人厘定的杂多地区早石炭世杂多群下部可能普遍存在该套地层,只是由于受调查精度限制,未能全部填绘出来。通过对新发现的中泥盆世地层的研究,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地质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陇南徽成盆地北缘至天水间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地质早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注意。在1960——1961年,作者有机会在本区研究了一些剖面,现根据化石资料并结合岩相与构造分析,分本区地层为如下的群与组(自下而上): 1.结晶岩群广泛地分布于本区东北部,其年龄可能为前寒武纪。 2.西汉水群(D_2)又为分三个组(自上而下) 3).杜家河组(类複理石建造) 2).新集子组(碳酸岩建造) 1).麻沿河组(矽质板岩建造) 在杜家河组中曾找到Stringocephalus Obesus Grabau等,在新集子组中找到Atrapa Sp,其时代应属吉维新期(D_2~2),麻沿河组中未发现任何化石,其时代难肯定。 3.大草滩群(D_3)可再分为两个组(自上而下) 2)磨峪沟组由页岩与砂岩组成,含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等。 1)十八盘山组全由纯净石英岩组成。就化石特点来看,上述两组属弗拉斯期(D1/3),在岩性特征上,具有磨拉石特点。 4.木寨岭群本群分布在西汶水群与大草滩群之间,从岩性特点上与相鄰地区比较,知其时代属中石炭世。木寨岭群形成于北秦岭冒地槽迴返后的新凹陷中, 北秦岭冒地槽由此向东即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所组成的秦岭地轴所封闭。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该区实测的两条泥盆系剖面,并首次报导了六层含菊石的层位。根据所产的菊石讨论了保山地区泥盆系的划分,新建了中泥盆统的松林沟组,并将该区的泥盆系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由于该区可能缺失了晚泥盆世法门阶和早石炭世杜内阶下部地层,表明该区晚泥盆世晚期和早石炭世初期经历了一段不太长的上升剥蚀阶段。本文最后还描述了滇西保山地区泥盆纪的菊石化石,计八个属六个种,其中Koenenites属系国内初次报导,三个为新种。  相似文献   

7.
首次系统应用化学-生物地层学对长期遗留的、严重阻碍了油气勘探开发步伐的塔里木盆地重大疑难地层问题: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划分对比和东河砂岩时代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厘定了几条重要的相关地层界线,并将东河砂岩的时代确定为泥盆纪晚泥盆世弗拉斯期。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化学-生物地层学对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尤其是对在化石缺乏地区和层段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系统应用化学-生物地层学对长期遗留的、严重阻碍了油气勘探开发步伐的塔里木盆地重大疑难地层问题: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划分对比和东河砂岩时代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厘定了几条重要的相关地层界线,并将东河砂岩的时代确定为泥盆纪晚泥盆世弗拉斯期.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化学-生物地层学对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尤其是对在化石缺乏地区和层段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实地观察,查明柏克塞尔南山剖面第四植物化石层实际上包括两个岩石地层单元:南营儿群和大山口群.前者由灰绿色砂岩夹页岩组成,产延长层植物群分子,主要有 Danae opsisfecunda,Bernoullia zeilleri,Neocalamites,carcinoides,Cladophlebisraciborskii,Glossophyllum shensiense 等,时代为晚三迭世.后者由灰绿和灰褐色砂岩组成,具炭质页岩夹层,产 Cladophlebis denticulata,Nilssonia orientalis,Podozamites lanceolatus,Pterophyllum sp.,Czekanowskia sp.,Ph-oenicopsis sp.,Pityophyllum sp.,Desmiophyllum sp.等植物化石,时代为中侏罗世.两组之间,具一清晰的假整合面.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的侏罗纪地层,蕴藏有重要的煤、粘土等矿产,并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早已为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重视。由于主要含煤地层中所产的大量植物化石,与华北地区一致,属锥叶蕨——风尾银杏(Coniopteris——Pboenicopsis)植物群系(下面简称Co.-Ph.系),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吉林省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薄片镜下观察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环境。长石岩屑杂砂岩的碎屑颗粒具有分选和磨圆度差以及成分复杂的特征,表明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获得114颗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480~276 Ma,可划分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2~276 Ma)和早石炭世(349~323 Ma) 2个主要年龄组,另有4个早古生代和中泥盆世年龄。通过区域岩浆事件对比,推测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活动陆缘型岩浆岩,少量来自研究区附近的早石炭世岩浆岩、早古生代岩浆弧、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弧-陆碰撞岩浆岩以及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综合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沉积以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认为石头口门早二叠世砂岩应是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海底扇沉积序列的组成部分,并在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作为基质与一系列成分、规模和时代复杂的构造岩块或岩片共同构成了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12.
湘西北区,也即湖南武陵山脉的西北部,下石炭统的分布范围是一直有争论的问题。1973年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四○三教改队(以下简称矿冶教改队)在石门太清山南坡孙家墩附近找到Kueichouphyllum sinense,Fusella sp.,Camarotoechia kinglingensis等早石炭世的标准化石,证明该区有下石炭统无疑。胡坪——磺厂——新铺一线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下二叠统黔阳段假整合于晚泥盆世或更古老的地层之上,无下石炭统,其意见也比较一致。问题在于这两区之间的地带有无下石炭统。争论的焦点往往归结于含Yunnanella动物群的写经寺组泥灰岩之上的一套“砂页岩系”是属于晚泥盆世还是早石炭世。1985年,笔者在澧县羊耳山一带指导填图实习,正在这有争议的区域内,对该区有无下石炭统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景泰地区典型剖面(红水堡和黑山剖面)早石炭世地层中,发现由珊瑚、腕足类、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组成的小个体动物群,其中各门类化石个体普遍较小,通常只能用毫米级尺度来度量.经研究发现这一动物群既非灾害性死亡群体,也非水流分选堆积物,而是由于其生存环境异于寻常导致生长停滞所形成的特殊动物群."巴彦浩特地区石炭纪生态地层学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沉积环境信息,丰富了找矿资料,对找矿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南大地质系师生,配合福建地质八队草测1/(2万5千)地质图时,在中甲铁矿—坑道内,于铁矿层顶部白色硅质岩中,首次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其生物构造清晰可辨,经鉴定为(虫筳)类:Fusulinella及海百合茎;Cyclocylicus。时代属中石炭世。这个发现,有助于该铁矿时代的确定,并为讨论马坑式铁矿床成因提供了线索。虽硅质岩有沉积成因和热液交代等类型,但该处发现的硅质岩有稳定的地层层位,系沉积成因无疑,可从中甲至下经畲测制的中石炭统地层剖面中得到证明。该剖面上覆地层为上石炭统船山组,产Triticietes等。中石炭统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蓟县位于我国华北燕山地区中部。蓟县一带的大地构造位置在燕辽沉降带中部南侧。该县区震旦系地层最发育。其顶底齐全,剖面连续,厚度较大。地质年龄上限在8亿5千万年,下限约20亿年左右,含丰富的选层石和低等藻菌植物化石。关于该地区震旦系微体化石,邢裕盛、刘桂芝(1973年),张昀(1978年),张鹏远(1979年)先后有过一些记载和描述。本文是我们近年研究该地区震旦系微体化石的部分结果的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野外实测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和对比、构造格局研究以及早中泥盆世研究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沉积相分析入手,将晚泥盆世的弗拉斯期和法门期作为一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晚泥盆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晚泥盆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浅海陆棚相)、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滨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相)、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台缘斜坡相)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潟湖、潮坪相);存在额尔古纳和松辽两个主要古陆区,其余地区以滨、浅海相沉积为主。黑龙江小河里河、内蒙古卧都河地区发育三角洲相沉积;苏尼特左旗西南部受到海侵影响,海侵方向由西向东,发育滨海相沉积;沿贺根山-扎兰屯一线仍为陆间洋盆俯冲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台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鳞木类化石十分丰富。陕西省韩城地区发现3属12种。本文就华北地台各地同期地层中已发现的鳞木类化石进行了统计和百分比值对比。并以叶座叶痕形态的异同,对鳞木属进行了形态分类,分为三类七亚类,计论了其演变。从中可以看出鳞木类的发育程度,太原组的和山西组的十分接近,而和下石盒子组的则差别较大。因此太原组和山西组归属一个地质时代,为密切相关的上下两个组,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青海祁漫塔格小盆地北基性岩墙群地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漫塔格小盆地北首次发现的北西-南东向基性岩墙群,侵入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岩中及晚奥陶世祁漫塔格群碎屑岩组中。对辉绿(玢)岩墙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测年,年龄为(396.5±3.1)Ma,时代中泥盆世;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表明,基性岩墙为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显示的是具富铁演化特征的拉斑玄武岩系列,基性岩浆的分异演化未受陆壳物质混染;小盆地北基性辉绿(玢)岩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在中泥盆世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强烈挤压碰撞及其之间的相对松弛伸展,为祁漫塔格地区的构造岩浆旋回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甘肃永昌大泉龙首山东段山西组中发现的两种羽杉化石:松形羽杉WalchiaPiniformls(Schlotheim)和长叶羽杉W.longifolia(sp.nov.)。前者系欧美地区早二迭世的重要标准化石,在我国和东亚俱属首次发现。后者是本文建立的一个新种。这两科羽杉化石的发现,不仅给我国山西组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山西组地质时代的确定,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