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基础、书法史的自我演进过程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儒道思想是明末清初雄强书法风格出现的思想基础,书法文化系统的自我演进是其出现的文化生态因素,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是其出现的催化剂,书法幅式的改变则为这种书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书法作为可视的语言符号和记事工具,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同时,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组合艺术,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现代书法则是现代的人在现代书法观念和审美情趣主宰下所创造的一种新面貌书法。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流派,它在本世纪40年代最先出现在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国,“其中包括1945年前后出现的近代诗文书法、一字书法、前卫书法、刻字等新式书法”(日本每日书遗会理事长渡边襄在《日本现代书法艺术上海展》上的致词)。主要的代表书家有饭岛春敬、宇野雪村、稻村云洞、铃木桐华、户田提山、香川伦子、金田心象…  相似文献   

3.
在曲靖地区当代艺术创作领域中,书法艺术是地乡文化传统风格渊源最深的艺术品类。新时期书法艺术创作的振兴,不仅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培育了众多书法新秀,而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格与流派。从《爨乡书法作品集》所载数十位作者的上百幅作品看,大略可分为传统功力派、爨体流派、先锋派和才情派。这四个风格流派的相互切磋与共同发展,为当代爨乡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兰亭序》作为行书艺术的重镇,其优美的内容、多姿的形质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在历代"王书热""兰亭热"中无不深深地打动每一位欣赏者的心。探析《兰亭序》书法艺术,必须着眼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兰亭序》书法的传承、学习状态,才能把握其学术和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5.
古人作书,倡五指捉管者众,(扌厌)、压、钩、顶、抵各展其能,今人熟之。惟楷、行、草之执笔,上下有异。虞世南《笔髓论》云:“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为楷者,捉管低则实,便于节度;作草者,高则畅,便于挥洒。此乃为楷为草之诀窍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书亦然。文房四宝必备,器优则书美,器劣则书拙。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又云:“心意者将领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  相似文献   

6.
《王愚书法作品选》的出版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新收获,王愚用笔似不经意,但一点一画俱不失法度、结构内敛开豁,变化自然,其笔势章法纯正流畅,映带天然,追求淡泊平静、自在超逸的境界,展示了书法艺术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题跋的文体价值得以阐扬,诗文书画形成合流的晚明社会,江南名士李流芳水准甚高的画跋创作无疑具有范型意义.画意摹写是李流芳画跋的首要特色.他不仅以彰显、发明画中的固有意蕴为能事,更以文字为画面之补益,善写画外之音.画理阐析为李流芳画跋的另一特色.他深解绘事,故常借画跋以申说对于画理的体悟与见地,包括关于绘画核心价值追求的认知,绘画功能的言说,以及围绕学古与自创、绘画与诗歌、绘画与读书三对关系的解析.本事记录亦为李流芳画跋的鲜明特色.所记诸本事中,有许多关乎画家、求画者及藏画人之间的画缘轶事,揭示出中国传统绘画在画家与鉴藏者的互动中,在诗文书画合璧的文化格局中,有序传承,流披后世的基本样貌和内生动力.在李流芳的画、跋当中,还存在着题跋文字与画作时空交叠这一近世文人画的互文性特征,此项连同李流芳画跋的以上三大特色,集中反映出晚明文人兼具诗文作家、书画家等多重文化身份,以及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在近世社会,特别是在当时的江南地域和文人阶层中不断互渗汇流的时代动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与书法更有不解之缘。《兰亭序》的产生因缘、书写艺术、文辞内容均与酒密切相关。历代众多书家嗜酒而书,使墨色酒香交融成一道灿烂的风景线。他们的作品,因渗透真情实感以及不可复制性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旨在探索书法与酒的边缘文化,无意夸大酒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9,(4)
朱守道是书法艺术领域中执着而有成就的耕耘者,早在1981年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中他便以魏晋风格的楷书获得银奖。这些年来,他的行草书艺术创作长风万里,入选多项国家级书法展览,多次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金奖和银奖。1998年他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由王光英副委员长题写书名的《朱守道书法作品集》问世后,得到书法界广泛好评。朱守道书法幼承家学,正结构,精笔划,而后溯行草。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行草书是一枝放射浓郁芬芳的奇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也在寻找一种能够更加快捷地表现内心性情、直抒胸臆的艺术形式。由于行草书体具有实用、易于传情达意等特点,便为人们视为首选。从  相似文献   

10.
杨国英 《科技信息》2012,(8):274-274,271
中国书法是具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时代哲学理念和内在构成机理的文化符号,其自身蕴含的表现艺术付诸于多样的审美兴趣与审美理想,对书法艺术的传统继承与发扬创新是每个时代生生不息的历史使命,以书法的内在构成机理与外在表现形式为视角,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以例证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勾勒出中国书法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正>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唐代在国家制度上对书法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视。以书为教,始于汉代;以书取士,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专门设立“书学”,则始于唐代。“书学”即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唐代的国学有六种,第五种就是“书学”。唐代实行科举,铨选人才,规定了四条标准,其中第三条标准是“书法道美”。这样以  相似文献   

12.
<正> 朱炳祥先生《伏羲与中国文化》①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化发生学的艺术专著。这部著作选择了“伏羲”这个凝聚和积淀了上百万年中国原始文化的纵向发展和横向交融的主要内涵的典型符号,运用文化发生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展示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并与“轴心时代”的主要思想进行沟通。这是一部具有“首创精神”的著作,已经在高校和学术界发生了影响。在著作尚未面世时,  相似文献   

13.
李领 《科技资讯》2014,(36):164-164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打字更多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就造成了大部分人写字潦草,常常提笔忘字现象,不得不说,这是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悲哀,所以要加快书法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融入的速度要加快脚步,该文就当前书法艺术的现状,强调了书法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作用与主要目的,并且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美术是一项古老的艺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美术主要包含书法,绘画等,但是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书法也隶属于美术这一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14.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15.
董逌的《广川画跋》是一部以考据为主兼及议论的绘画品评著作。其中《书百牛图后》一跋,体现的是董逌论画重"理"而不拘"形",他不主张"以牛观牛"的观察视角,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相关跋文中。董逌论画重"理",也是宋代理学思想在画论领域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6.
杨维桢独特的生活道路和他独特的书法艺术杨尔,方爱龙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若把这理解为“人品则书品”,“心画见君子小人”,则是荒谬的。但书法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它必然要反映书家的情绪而体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也称风格)。这是书家的思想、生活经历、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7.
徐振辉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2):23-26,43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书法的“气”,就是书者在作品中蕴含的韵味和个性特质。观赏者通过对特定笔画、结体、章法等的直观的理解,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从而领悟个人、群体以至整个时代的审美追求、艺术情趣和时代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书法有系统而精深的研究。他的书论富于辩证,善于概括,尤其是“书如其人”的观点更成为不刊之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  相似文献   

18.
陈抟是最早重视《石门铭》书法艺术价值的著名学者,可谓独具慧眼,审美观超越时代千百年。陈抟作为《石门铭》书法的继承者,已登堂入室,达到了形神毕肖的境界。他淡然恬静、超然于物外的精神追求是他能够深入《石门铭》书法三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其书法确如"天岸马"、"人中龙",自有一种仙风道骨。  相似文献   

19.
董迫的《广川画跋》是一部以考据为主兼及议论的绘画品评著作。其中《书百牛图后》一跋,体现的是董迫论画重“理”而不拘“形”,他不主张“以牛观牛”的观察视角,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相关跋文中。董迫论画重“理”,也是宋代理学思想在画论领域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20.
书法美新论     
对于书法这门艺术,古人论述颇多,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到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近两千年的书法史上,出现了诸多有见解的书法理论家和数以千百计的书法理论文章。但古人论书,多从笔、墨等工具的使用和基本技法上去阐述,很少从美学上披露和阐释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和古人不同,当代不少书法理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