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牛年来了,我特意为小读者介绍一些与"牛"有关的植物,祝愿各位在牛年里能学到更多科学知识!香喷喷的牛至牛至是唇形科牛至属多年生的半灌木或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500~3600米处。其植株矮小,没有明显的主干,地上的茎和叶在春季长出,到冬季枯萎,而地下的根和茎能存活多年。牛至的茎高25~60厘米,稍带紫色;叶呈卵圆形;花冠呈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形状像管状钟,密密麻麻地集中在枝条顶端。其花期为7—9月,果期为10—12月。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在连续多年种植后出现植株变矮、叶片皱缩、生长衰退、块茎变小、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现象,叫做马铃薯退化,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严重者可减产80Z以上。马铃薯退化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病毒是由蚜虫等媒介传播的,且在植物组织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即病毒愈靠近根、茎顶端生长点分布愈少,依据这一原理形成了茎尖脱毒技术。通过茎尖剥离、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高产、高糖、抗逆性强且适应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So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新品种,以甘蔗新品种(系)桂热1号(GR1)和桂热2号(GR2)为试验材料,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进行多年多点的跟踪种植试验,所得结果运用灰色关联度及TOPSIS法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产糖量的因素依次为蔗茎产量>有效茎>株高>分蘖率>蔗糖分>茎径。对3个品种甘蔗的TOPSIS综合评价高低排序为GR2>GR1>ROC22。GR2的蔗茎产量最高、有效茎条数多、综合评价最优,是优良的甘蔗品种,适宜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甘薯环割技术,是莱山区农业局科技人员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甘薯高产栽培新技术。1998年,他们利用该技术创造了单产鲜薯5587 5kg的好成绩,获得山东省脱毒薯高产竞赛一等奖。 一、环割原理 甘薯环割技术是根据甘薯茎蔓的生理特性,仿照果树环割技术原理而设计的。与果树环割的区别在于甘薯环割是切断茎蔓的木质部导管,人为地控制养分流向,使大量光合产物向块根汇聚,减少茎蔓对养分的吸收,达到增产的目的。环  相似文献   

5.
王立国  高洪雷  王建勇  李宜田 《科技信息》2007,(19):242-242,102
苹果枣又名脱毒冬枣(Zizyphus jujunba Mill(Z.sativa Gaertn))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起源于河北黄骅、衡水一带,属冬枣的自然芽变品种。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利用枣树茎  相似文献   

6.
富阳县三山公社三合大队农科队,一九七三年,利用能自然开花的番薯品种“88—3”和“南京118”,进行人工杂交,通过对比选育,培育出高抗茎线虫病的番薯新品种“三合薯”。番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糠皮病”、“花瓤”、“空梆病”。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发病历史,以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有些地方,危  相似文献   

7.
以多年生武威薄皮核桃茎尖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成分、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以及转瓶周期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和转瓶周期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均不同;为抑制褐变及保证茎尖正常分化生长,先将茎尖接种于1/2 MS+ 2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中,置于5℃冰箱中暗培养7d后取出,再转接于DKW+6-BA(1.0 mg/L) +IAA (0.01 mg/L) +5 mL20%硫代硫酸钠的培养基中,置于25℃室内光照环境下培养,每隔3~5d转换1次培养基,能有效抑制褐变.  相似文献   

8.
多年的调查、观测、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蔺草黄斑病5月中旬初见,6月上旬后盛发,6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草茎个体生育期45~50d是优质长草。受肥、水、气候等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草茎伸长缓慢,并且不断成熟老化,抗性逐渐减弱,导致黄斑病的发生,所以是一种生理衰老造成的生理性病害。控制黄斑病的关键是通过综合技术措施压低发病率,如合适的群体、壮健的个体、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促根、壮茎等措施提高抗性,延缓生理衰老和适时喷施药物等。喷施30%爱苗EC能够有效控制黄斑病的发生,防治效果为53.4%-94.5%,平均为68%。  相似文献   

9.
凉蔗96-1217自Cp72/1210×粤农79/780杂交后代中历经多年选育而成。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系高产、高糖、极耐旱、抗病虫、早中熟;出苗率高,分蘖力强,有效茎多,宿根性极强,适宜于旱坡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即:茎类中药和木类中药。 一、性状鉴别一般应注意其形状、大小、粗细、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及气味等,带叶的茎枝,还应观察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无茎草属Phacellaria是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Bentham 1880年创立的新属,属于檀香科Santalaceae,距今已一个多世纪。这个属所有的种大多数寄生在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的茎干或枝条上,成为重寄生植物,在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中,是极其罕见的。 自从Bentham创立新属以后,仍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属,在采集这个属的标本时,还将标本与桑寄生科植物标本收藏一起。多年以后,直到研究桑寄生科的植物学家Danser发现了这种现象,才连带研究起无茎草属,整理出七种无茎草属植物,并在Biumea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详尽叙述。 事有凑巧,约在1950年前后,我国开始编写《中国植物志》,也发现有许多无茎草属的蜡叶标本与桑寄生科的标本收藏在一起,后来经过谭沛祥同志整理出五种,发表在《中国植物志》24卷52—86页上。现在已知我国东南各省也有无茎草属植物。 作者于1951年4月间,在福建省龙岩白土,溪兜乡墟场,小学校前的两棵大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Nees. 上寄生的锈毛寄生Taxillus levinei(Merr.)Danser的茎干和枝条上采到东京无茎草P.Tokinensis Lect. 一种,这个种是中国的新纪录,并发表一篇论文。经查,这一属还没有人做过解剖研究,因此着手对这一种进行解剖研究。 关于无茎草属中文名称,最初是林熔教授(原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植物茎的基本知识和变态类型;说明植物茎的变态实质上是植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功能,这种变态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指出识别地下变态茎与地下根的关键在于茎上有节、节间、芽,叶痕,而根没有;识别地上变态茎与变态叶的关键则在于变态部位的来源和位置。  相似文献   

13.
苜蓿干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红外水分分析仪研究了干燥温度在80-230℃范围内紫花苜蓿的干燥过程,分析了不同干燥因素对其茎、叶和茎叶相连情况的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前后茎、叶的收缩率。在自制的压扁实验台上进行了苜蓿茎的压扁实验,对不同压扁度茎的水分损失和干燥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苜蓿茎、叶以及茎叶相连部分具有不同的干燥特性。干燥温度是影响苜蓿茎、叶干燥速率的重要因素。苜蓿叶的干燥速率是茎的4—5倍。干燥温度每升高10℃,苜蓿叶的干燥速率增加40%-61%,苜蓿茎的干燥速率增加31%-72%。干燥温度对苜蓿叶的干燥速率的影响大于对苜蓿茎干燥速率的影响;干燥温度对直径较大的苜蓿茎和压扁度较小的苜蓿耋的干燥速率影响较大。苜蓿茎的直径每增大1毫米干燥速率减小23%-27%。当苜蓿茎的长度小于100毫米时,越短的茎的干燥速度越快。干燥过程中叶短轴的收缩率最大。干燥温度100℃和80℃时,压扁度为1.5苜蓿茎的干燥速率与叶的干燥速率接近干燥温度100℃时,长度50毫米的茎与六片叶子相连时干燥速率和叶的干燥速率很接近,这对于减少干燥过程中叶的脱落和营养损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给出了压扁度的定义以及牧草压扁压强与压扁度之间的对应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桔梗(桔梗科、桔梗属)为多年生草本,具白色乳汁,很粗壮,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叶3枚花生,有时为对生或互生,卵形或长卵形。花一至数朵生于枝顶,花冠蓝紫色,宽钟形。花期7月~9月。此花在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做药材栽培。其根有镇咳、平喘、祛痰的功效。花可供观赏。小红菊(菊科、菊属)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缘,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0厘米~35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叶宽卵形,掌状或羽状浅裂。头状有序,舌状花,粉红色,红紫色或白色。花期8月~9月,花可供观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红外水分分析仪研究了干燥温度在80~230℃范围内紫花苜蓿的干燥过程,分析了不同干燥因素对其茎、叶和茎叶相连情况的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前后茎、叶的收缩率.在自制的压扁实验台上进行了苜蓿茎的压扁实验,对不同压扁度茎的水分损失和干燥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苜蓿茎、叶以及茎叶相连部分具有不同的干燥特性.干燥温度是影响苜蓿茎、叶干燥速率的重要因素.苜蓿叶的干燥速率是茎的4~5倍.干燥温度每升高10℃,苜蓿叶的干燥速率增加40%~61%,苜蓿茎的干燥速率增加31%~72%.干燥温度对苜蓿叶的干燥速率的影响大于对苜蓿茎干燥速率的影响;干燥温度对直径较大的苜蓿茎和压扁度较小的苜蓿茎的干燥速率影响较大.苜蓿茎的直径每增大1毫米干燥速率减小23%~27%.当苜蓿茎的长度小于100毫米时,越短的茎的干燥速度越快.干燥过程中叶短轴的收缩率最大.干燥温度100℃和80℃时,压扁度为1.5苜蓿茎的干燥速率与叶的干燥速率接近干燥温度100℃时,长度50毫米的茎与六片叶子相连时干燥速率和叶的干燥速率很接近,这对于减少干燥过程中叶的脱落和营养损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给出了压扁度的定义以及牧草压扁压强与压扁度之间的对应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水葫芦茎处理含苯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干制和新鲜水葫芦茎处理含苯酚废水的能力,探讨了水葫芦茎的用量和重复回收利用对含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干制水葫芦茎处理苯酚的效果优于新鲜水葫芦茎;300mL含苯酚浓度为42.2mg/L的废水,0.5g干制水葫芦茎对其有最好的处理效果,去除率可达98.6%;已吸附苯酚的水葫芦茎经处理后可重复使用,但处理苯酚的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减少苜蓿茎和叶干燥速率差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给出压扁率定义的基础上,利用自制的压扁实验台对不同压扁率和压强时苜蓿茎的水分损失和干燥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分析了苜蓿茎上附着的叶片数对其干燥速率的影响,并与单叶和单茎的干燥速率进行了对比. 对干燥前后茎、叶的收缩率进行了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对直径较大的茎和压扁率较小的茎的干燥速率影响较大;干燥温度为100℃和80℃,压扁率为0.2457时苜蓿茎的干燥速率与叶的干燥速率接近;干燥温度为100℃时,长度50mm的茎与六片叶相连时茎叶的干燥速率接近单叶的干燥速率;叶短轴的收缩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选用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叶生物量、叶长、叶宽、叶长宽积、茎生物量、茎高和茎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结构模型方程,从局部和整体考量茎和叶的形态特征参数与羊草个体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宽积、叶长与叶生物量,茎高与茎生物量关系密切;羊草个体地上生物量可以通过叶生物量及叶形态特征参数进行直接或间接描述,茎生物量及茎形态特征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建立结构模型方程时需考虑植物生长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胁迫对银杏无机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盆栽土培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1年生银杏实生苗在土壤水分胁迫下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积累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银杏茎和叶中全氮、叶中全钙和全钾、根中全铜及根、茎和叶中全磷含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根系中全氮含量变化较少,茎和根中全钙、茎中全铜及茎、根和叶中全镁、全锰和全锌含量逐渐升高,银杏叶中全铜、茎和根中全钾含量逐渐下降;(2)各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全镁、全氮、全磷、全钙等元素含量分配比例在根茎叶中的均表现为在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全铜含量的分布规律是根中最多茎中次之叶中最少,全锰含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根中最多叶中次之茎中最少,全锌含量的分配比例为茎和根中相当,叶中较少,全钾含量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比例因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不同;(3)相关分析表明,所测定的无机营养元素之间,部分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玉米茎尖扫描电镜观察及蛋白质电泳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发育阶段的玉米茎尖,并对不同时期的茎尖进行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伴随着玉米茎尖的阶段性发育,茎尖蛋白质的合成与消失也呈阶段性变化。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转折点,玉米茎尖有多种蛋白质消失,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又有多种新的蛋白质合成。该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茎尖的营养主长和生殖生长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有不同的蛋白质产生。玉米茎失多种蛋白质的突然消失可作为玉米茎尖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生化标志。本文还探讨了玉米茎尖扫描电镜的制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