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淡水涡虫眼点结构简单,特别是多目涡虫,每个眼点仅有一个视神经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是研究眼点起源和进化的好材料.本文以采自秦岭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多目涡虫为研究材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多目涡虫眼点数目和体长以及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目涡虫体长与相应眼点个数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山脉多目涡虫随着采集地海拔高度增加,相似体长的涡虫眼点数也相应增多.本研究以期为研究眼点的起源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青海玉树多目涡虫精巢组织结构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连续石蜡切片(水平切、矢状切、横切)及H.E染色方法,对青海玉树多目涡虫精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多目涡虫精巢的组织结构与哺乳类睾丸中曲细精管的结构类似,但也有一些差别.提示:精巢的组织结构在动物的系统演化过程中是比较保守的,通过对不同进化类群动物精巢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也许有助于对动物系统演化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华北陆栖涡虫初报——土笄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笄蛭又名土蛊,是一种陆栖涡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yhelminthes,涡虫纲Turbellaia,三肠目Tricladida。本目共分三个亚目,其中海栖亚目Maricola与内陆无关。湖栖亚目Paludi-cola,我国刘增智1989把已知的七种及其分布均基本澄清,如典型的东亚三角头涡虫Dugesi-  相似文献   

4.
比较分析了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数据的三肠亚目涡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总结出现今大家公认的该亚目的系统发生关系:Tricladida是一个亚目级阶元,即三肠亚目,隶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序列目.该亚目下分4个次目:海栖次目、陆栖次目、沼栖次目和穴居次目,其中海栖次目是一个单系,为亚目内较原始的类群;沼栖次目是一个并系,其内的三角涡虫科和陆栖次目有最近共同祖先;陆栖次目为单系起源.三肠亚目涡虫的演化路线是由海生到淡水再到陆生,之后又有逆转现象,即个别类群(如Spathula、Romankenkius)又返回淡水生活.文中还对未来该亚目系统发育研究的焦点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连续石蜡切片(包括水平切、矢状切和横切)技术,H.E染色和光镜观察的方法,对青海玉树多目涡虫咽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咽壁包括三层结构,外层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似合胞体,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三层嗜酸性带状结构,其中,外层带呈刷状;咽壁的中层分为内侧发达的环肌和外侧较薄的纵肌两部分;邻接咽腔的内层上皮在游离面呈指状突起,未见上皮细胞间界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三肠目涡虫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以及这些标记基因在DNA条形码、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和系统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这些分子标记在三肠目涡虫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热点.目前,核糖体18S、28S、ITS-1与线粒体基因COI是三肠目涡虫研究中最常用的标记基因,18S,28S常与COI,ITS-1联合构建序列用于分析种间进化关系.COI,ITS-1作为DNA条形码常用于新物种分类学研究,此外还广泛用于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昆虫针在涡虫对称线上的咽前部、咽和咽后部垂直刺穿后收针,术后12h针伤愈合;在刺穿的针孔处穿插头发,术后1—74h涡虫以身体一侧横裂的方式脱逃,脱逃位置在身体两侧的机会均等.涡虫去头后于咽部穿插头发,脱逃的时间、方式与有头涡虫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将耳突后切割去头的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分别置于16℃、18℃、20℃、22℃、24℃、26℃和28℃条件下培养,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眼点的再生情况,发现日本三角涡虫眼点再生的最适温度是22℃.通过石蜡切片对22℃培养的涡虫眼点的再生情况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涡虫去头培养第3d新生组织基部分化出视色素细胞团,随着再生进程视杯逐渐变大.  相似文献   

9.
陕北淡水涡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陕北淡水涡虫,不仅对于深入研究陕北地区涡虫的分类区系及其它内容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本地区大、中、小学动物实验也很有益处。本文通过对陕北淡水涡虫分类和区系的初步调查,发现有两科两属,且通过分析,认为这种动物资源在陕北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但有减少的趋势。同时提出对涡虫生境冷涌泉的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了淡水涡虫380多种。我国淡水涡虫的种类和分布缺乏全面调查研究。杜增瑞(1934) 曾调查过北京的涡虫;杜增瑞、朴相根(1959) 论述了三角涡虫(Dugesia=Euplanaria gonocephala)在中国和朝鲜的分布;黄浙、杜增瑞(1956) 报道了昆明的涡虫;奥川一之助(1940) 调查过我国东北三省的涡虫。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淡水涡虫已发现4种,即西藏多眼涡虫(Polycelis tibetica Hyman 1934) 、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 Ichi-kawa et Kawakatsu 1964) 、宫地涡虫(Phagocata miyadii Okugawa 1939) 和上野涡虫(Phagocata uenoi Okugawa 1939) 。西藏多眼涡虫头呈弓形,眼数十个到百余个,呈八字形排列。日本三角涡虫头为三角形,眼2个。宫地涡虫头截形,眼2个。上野涡虫头截形,眼8~15个。  相似文献   

11.
淡水涡虫:分类地位、胚胎发生和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淡水涡虫作为研究发育和再生的模式动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年,涡虫研究走向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这些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后生动物进化、发育和再生的共同机制.本文从淡水涡虫的分类地位、胚胎发生和再生3个方面综述了涡虫研究进展,以促进人们对这个独特动物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涡虫在动物系统演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雌雄同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对其生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2种染色方法(H.E染色、Masson染色)显示了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雄性生殖管道的组织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该类涡虫雄性生殖管道是由输精囊、输精管、球腔、射精管4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HSPs)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人类的各种有机体中,在生物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如作为分子伴侣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应答等;同时某些HSPs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衡量环境污染或者人类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涡虫是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因其在动物系统演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作为研究发育和再生的模式动物之一.概述了HSPs基因家族成员在涡虫抗逆和再生研究中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揭示HSPs在高等动物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细形山地涡虫(扁形动物门、涡虫纲、三肠目)眼的超微结构,该动物的眼由色素杯和感受器细胞构成。色素杯为眼的遮光装置,由一层色素细胞构成。在色素杯周围有大量的肌纤维和神经纤维。感受器细胞为双极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高度特化的树突构成。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三角涡虫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本三角涡虫是国际上研究涡虫再生和发育的模式动物,三角涡虫传统的分类学基础是以其生殖解剖学特征为依据.通过核型分析和RT-PCR技术,从核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三角涡虫的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可以有效地辅助三角涡虫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活性电泳技术,分析了涡虫切割后再生过程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涡虫去头后再生(第1 d至第7 d)过程中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存在差异,同一种酶在再生不同时期表达量不同,不同种酶在同一时期的表达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多目涡虫咽部焰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多目涡虫(Polycelis wutaishanica Liu,sp.nov.)咽壁内焰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涡虫咽壁长柱状肌细胞间存在很多焰细胞;焰细胞横切可以看到两种形态结构:一种是焰细胞形成一个空腔,内含很多纤毛;另一种焰细胞形成两个偶连的空腔,内含纤毛,两个偶连的空腔通过孔窗相连,在孔窗上可见微绒毛.细胞外围伸出很多很长的突起,在肌细胞间延伸;焰细胞内存在与胞外基质和腔相通的狭长毛细管,管的起始部膨大,内有微绒毛,末端开口于焰细胞围成的腔内.因此,可以确定焰细胞有一个很大的表面积,焰细胞的结构特点反映了其除了过滤和排泄功能之外,可能还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活体观察、整体标本染色和组织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种涡虫是我国首次发现能寄生海水养殖鱼类,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新病害.从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应是棒肠类涡虫(Rhabdocoela),属于德力目(Dalyellioida),格拉夫科(Graffillidae),拟格拉夫亚科(Pseudograffillinae),拟格拉夫属(Pseztdograffilla)的一个种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中国蜉蝣目四节蜉科(Baetidae)-新记录属,扁四节蜉属(Platybaetis).该属主要分布于尼泊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扁四节蜉属稚虫的主要特征为身体扁平.头近四边形,头长稍短于头宽.触角粗短.上唇很小,上唇宽约为长的两倍;下唇的中唇舌端部具有2根棒状的粗鬃.前胸背板后侧角圆形,背板宽度与头宽相当.后翅芽退化或缺如.中尾丝短,只有1-7节.本文还详细描述了毕氏扁四节蜉(Platybaetis bishopi Muller-Liebenau)稚虫的形态特征.该种原分布于马来西亚,现于我国香港和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采获.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三角涡虫组织结构嗜银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涡虫在动物系统演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雌雄同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对其组织结构嗜银反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Grimellus还原银法显示了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嗜银反应阳性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肠上皮细胞内有很多染成棕褐色的圆形泡状结构,肠上皮下的实质组织细胞中分布很多黑色颗粒;交配囊上皮细胞可见染成棕褐色的颗粒;在雄腔和交配囊柄两侧和后部可见染成棕褐色的三角形区域;纵神经索嗜银反应较弱,呈浅褐色.因此,可以确定肠上皮下实质组织中存在APUD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