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弹丸不同部位受热方式进行分析,建立了弹丸滞留预热身管中受热的组合模型,模拟了某大口径火炮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通过连续射击达到最大加热工况时,弹丸滞留身管的温度响应过程并预测了其安全停留时间,所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就采用身管主动冷却技术对弹丸膛内安全停留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主动冷却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弹丸膛内滞留的热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烧蚀模型计算出弹丸在某一时刻的烧蚀外形及其对应的气动系数 ,利用外弹道模型仿真高超声速弹丸烧蚀后对其外弹道特性的影响。文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计算结果对以后进行高超声速弹箭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分析弹丸发射内弹道过程,通过对LS-DYNA进行二次开发,将弹丸发射经典内弹道模型及火药气体状态方程引入有限元计算,并采用Lagrange方法对某弹丸发射内弹道全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成功模拟了火炮发射时火药燃烧推进弹丸运动的力学过程. 仿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获得的弹丸速度、弹后气体压力、弹丸过载曲线与经典内弹道计算结果一致性很好,同时数值模拟解决了经典内弹道无法获得弹丸具体受力情况和动态下的强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线膛发射武器的射击精度,研究复杂激波系对旋转稳定弹丸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划分局部加密的网格,采用k-epsilon双方程湍流模型求解可压缩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和分析旋转弹丸在复杂激波影响下的气动特性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SOCBT( Secant ogive cylinder boat tail)弹丸风洞实验数据相吻合,验证了计算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数值分析旋转速度、攻角、来流马赫数等对弹丸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耦合内弹道过程,数值模拟和分析不同旋转速度对内弹道后效期内弹丸速度增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复合材料身管传热分析提供较为精确的边界条件,采用一维内弹道膛内流场模型,将弹后空间核心流部分考虑为包含气流与身管管壁发生摩擦和热交换的不稳定准一维流.得到身管内侧不稳定、非定常可压缩流的边界层方程.基于MacCormack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该方程,得到的内弹道特征量与经典内弹道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同时结果显示瞬时气流速度对换热系数影响较大,因此在对复合材料身管传热分析时需采用气流温度和换热系数瞬时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口径榴弹炮复杂装药结构的特点,将膛内流域分为4个区;燃气区、管状药区、基本药一状药区与附加药包粒状药区,每个区分别推导质量、劝量与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多相流内弹道模型,结合工程背景。,数值预报了弹丸运动加速度变化规律,为弹丸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与部分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数值结果与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很好,预测结果是可靠的。数值给出内弹道循环过程详细结果,对于指导装药设计、身管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引信对弹丸末端弹道修正的概念,并对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目标为参考坐标系的弹丸运动方程,探讨了实现末端弹道修正的技术途径,以82mm迫弹为例,进行了计算机数字仿真,结果表明末端弹道修正技术是提高弹丸命中率的一有效且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水下轻武器与常规武器的内外弹道特性具有显著差异,该文在分析水下枪械的内、外弹道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宜水下枪械内弹道方程组,分析了水中弹丸运动受力情况,建立了杆形弹丸水中运动速度衰减规律方程。实验表明,该分析方法可行,为水下轻武器的工程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弹丸在膛内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水下枪械的一个重要内弹道量,是火炮性能及弹药检验的主要标志量,本文通过建立水下枪械的内弹道模型并结合仿真技术得出弹丸在膛内速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耦合内弹道过程的膛口流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武器精度,模拟弹丸射入膛内后的膛口流场,耦合内弹道过程分析弹丸射出炮口前的初始流场和射出后的流场变化.采用内弹道经典模型计算膛内弹后气体流场,建立二维轴对称气体动力学模型计算弹前气体及膛口流场,通过弹前阻力将二者同步耦合计算.计算过程采用非结构网格方法,同时考虑运动弹丸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流场相吻合.计算结果捕捉到弹丸出炮口后在膛口形成清晰的瓶状波系.分析得到弹丸出炮口后1.5 ms时刻炮膛内外的马赫数轴向分布;此时火药气体在膛外膨胀的最大马赫数可以达到6.32;火药经过激波后气体速度迅速下降到声速以下.由于激波的作用,在激波前后压强会产生阶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