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模因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模因的传播过程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诗歌语言模因传播的关系;指出相较于异化,归化的翻译方式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文本中的核心模因,更加有效地帮助传达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用英国学者里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论——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核心模因(语言模因)和其他模因(非语言模因)对不同宿主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感染——分析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进一步说明源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传递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加深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张妍 《科技信息》2011,(9):145-145,311
模因跟基因作为个体生命特征的最小载体一样,模因是语言文化信息的载体,模因论认为语言翻译就是通过一种模因转换成另一种等效语用功能模因的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以模因论为基础对汉语菜单语篇的英译做了分析,发现非文学语篇翻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翻译理论作出合理的说明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现象,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而存在。车贴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也可以通过模因理论来进行解释说明。本文主要论述了模因论观点,车贴与模因的关系,概括了车贴语的分类,车贴语模仿的来源,车贴语传播的途径以及车贴语流行的原因。模因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模因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语用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模因论的视角,结合商标翻译实践,提出了模因论视角下商标翻译应该注意的三大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各国民族心理差异,切实把握好商标译名联想意义;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商标译名朴实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并进而探讨商标词翻译的方法技巧:采用音译法,传播源语模因;采用直译法,直接引入目标语模因;采用音意结合法,整合两种模因;采用寓意联想法,变异模因等。  相似文献   

7.
梁超慧 《科技信息》2008,(5):181-182
本文从读者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在读者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介绍和传播文化.针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作何处理,在翻译界,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经过对两种理论的研究对比,结合翻译实践得出在具体文学翻译中走异化和归化相互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熊晓灿 《科技信息》2012,(34):I0234-I0234
模因论是语用学领域日渐兴起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模因的复制、模仿和传播使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模因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周期的特性对英语教学具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孔昱 《科技资讯》2010,(9):213-213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文章从模因论三个维度分析了语码转换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模因论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在接受语篇时,读者记忆中已有的图示对建构语篇连贯至关重要。就跨文化交际而言,由于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了解不足,原作者根据自己与源语读者的共有知识对文化图式进行的有效缺省,对译语读者常构成意义真空,因此译者须采取措施对文化图式缺省进行补偿,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归化”与“异化”两种,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重构译文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模因论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得到深入应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学者们运用模因论发现了文化领域里的复制因子——模因。但模因论只专注于从模因自身出发来解释其复制与传播,导致其自私传播的特点被过分强调,而模因宿主在模因选择方面的能动性则被忽略。从流行语言模因入手,研究除其自身因素外其宿主方面原因,发现从众心理是模因宿主的心理基础,并归纳出从众行为的"顺从/服从——同化——接纳"这一心理脚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基于模因论的视角对跨文化交流进行分析,能更好洞悉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实质.对于模因而言,其核心以及实质就是模仿,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通过模仿来扩大传播范围.其实,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交流双方对外来文化模因认知以及接收的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的选择过程中,通过对模因形式以及内容进行变异和创新,继而使得跨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模因论以及模因变异来分析跨文化交流过程,能够使得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接收外来文化,从也同时促进文化交流更为顺畅,更好推动全世界文化以及文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模因"一词仿制"基因"而来,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语言本身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传输而得以迅速复制和传播。本文结合网络常用语分析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的两大类型即基因型和表现型并尝试从模因论得出部分合适的外语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中餐菜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翻译模因论这个跨学科新兴理论为基础,探讨中餐菜名英译过程中的规范以及英译策略的异化和归化。  相似文献   

15.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之一,主要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是说话和传达思想的工具,是模因的载体,在语言模因的广泛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总是显示出变异现象。在发生变异的语言要素中,词语的变异是最典型和鲜明的。新的语言现象往往是基于模因变异,形成强势模因的结果。从语言文化模因的视角,来观察语言传播和变异现象,解析发生变异的依据和规律,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探寻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进化趋势,而且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语言学习方法提供新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归化”译文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然而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传播的理论,指文化是靠模仿得以从一个人脑复制到另一个人脑中。模因论的提出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本文从模因的传播途径、强弱性、传播过程以及两类模因的特点讨论模因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模因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用模因论来解读。网络流行语模因在网络的传播中被不断地复制、传播,不断地进行着选择,从而形成强有力的传播效果。文章主要研究网络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及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言模因对比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语言模因。英汉语言模因对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促进、对文化交流和文化共性的寻找、对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广泛影响和对英语与汉语本体发展的影响。语言模因在英汉双语中对比的主要途径是立足语言事实进行共时对比,以满足二语教学需要和认知语言学层面的研究。通过英汉语言模因的对比可以达到解析英汉语言异同的目的和对语言本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语码转换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