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然割草场种群生物量分层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天然割草场种群生物量的分层分布,其结果为:70cm高以上种群的生物量,集中于40cm以下,占总量的69.50%~98.35%;40cm以上至70cm以下,集中于30cm以下,占58.80%~99.94%140cm高以下的种群,生物量集中于20cm以下,占73.29%~100.00%,生物量的分层分布可以分为4类。种群生物量在0~10cm的分布,与植物的形态特征有关,它也是确定留茬高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光镜观察,鳄蜥皮肤由深层到表面,依次是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β角质层和角皮层。扫描电镜3500倍观察,皮肤鳞片角皮层具有小刺和小窝的细微结构,小刺长82.4μm,基部直径为9.12μm;2000倍观察另一小刺长14.6μm,基部直径为2.7μm,小窝直径为16μm,小刺和窝在角皮层上是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石灰岩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Camellia pubipetala)的伴生群落特征及其种群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毛瓣金花茶的伴生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伴生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在龙虎山1、龙虎山2、陇召和驮塞4个样地共1 600 m~2的毛瓣金花茶伴生群落中,共记录维管植物202种,隶属69科158属,主要优势科为大戟科、茜草科、桑科、樟科等。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为主,热带成分占优势(82.87%),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9.21%),叶的性质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和全缘为主。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毛瓣金花茶幼苗严重缺乏,种群更新能力弱,且多为小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应加强对毛瓣金花茶生境的保护,并对残存植株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无翼坡垒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重点研究了海南无翼坡垒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经研究估计该种群大小为(个体高度≥50cm)1782×104个,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型,是一个增长旺盛的发展种群,平均种群密度为59.4株·100m-2,种群最大冠幅层是8~9m高的个体群,整个种群是显集群分布,但随着个体的长大,集群程度在不断减小.整个种群的集群程度的k近似值为1.3723,相应的Ⅱ级立木为1.493,Ⅲ级立木为2.838,Ⅳ级立本为4.236,Ⅴ级立木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
对一种最近在大新县发现的,目前已知最早开花的,暂定其中文名为早花金花茶的金花茶组植物,进行地理分布和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发现,该种金花茶分布在广西西南部大新的榄圩乡和崇左市的左州、太平镇的20个村屯范围内,位于东经107°16′~107°22′,北纬22°30′~22°39′的岩溶区域,垂直分布海拔高220~450m,为岩溶山地季节性雨林灌木层组成种类,具有一定耐旱能力。现状群落为次生幼中龄林,区系组成是热带分布型科属占主导地位,与温带分布型科属分别呈9.0∶1.0和8.9∶1.1的组成格局;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育稍好,草本层发育很差。居群个体多以复茎形式存在,以萌生和实生苗更新方式实现其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闽南毛竹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首次研究了福建毛竹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样地设于闽南的南靖和溪高才,结果表明,毛竹群落1990年现存量为8289g/m^2,其中毛竹种群生物量为7794g/m^2(占94.03%),林下灌木草本的生物量为495g/m^2(占5.97%),生物量在毛竹种群各组分中的分配为竹杆4572g/m^2(占58.67%)>竹根1344g/m^2(占17.25%)>竹枝834g/m^2(占10.70%)>竹鞭7  相似文献   

7.
太白山蝗虫的垂直分布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白山的蝗虫有2总科、7科、34种,分布于8个垂直带.以1300~1800m的锐齿栎林带最多,720~1300m的栓皮栎林带次之,1800~2300m的辽东栎林带居第三,720m以下的农耕带为第四,2300m以上较少.其区系为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地带,以东洋界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阿坝州气候生态环境与牛的种群分布进行了探讨,确定牦牛、普通牛适宜气候区的综合气候指标分别为:年均气温0.7~12.2℃,年≥0℃积温为1432.2~4448,年辐射总量122.9~147.9kJ/cm ̄2,年日照时数为2129.7~2417.9h,年降水量≥610mm,生长季干燥度0.094~1.056,隶尾度: =1;年均气温9.0~13.5℃,年≥0℃,积温为3362—1892,年辐射总量101~110.4KJ/cm ̄2,年日照时数为1637.5~1743.7h,年降水量492.7~830mm,生长季干燥度0.574~1.421,隶属度=0.两者之间为牦牛、普通牛过度气候生态区,其气候指标为年均气温4.7~5.7℃,年≥0℃积温2131~2396,年辐射总量115.6~121.9KJ/cm ̄2,年日照时数为1827.5~1843.9h,年降水量729.7~756.1mm,生长季干燥度0.216~0.355,隶属度=0.061~0.225,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牛的品种资源,发展阿坝州养牛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羊柴(Hedysarumleave)林沙地水分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乌素沙地中生长的人工羊柴林的沙地水分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沙地机械组成粗的影响,羊柴林沙地的田间持水量为3.975%,凋萎湿度为0.781%;水分状况是4~7月初日趋变差,0.1%和2.0%含水量等值线持续下移;有效含水量在7月初达到最低值.7月份以后随降雨补给,其水分状况明显好转,有效水贮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受羊柴根系吸水的影响,沙地水分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在羊柴植丛基部、距羊柴植丛50cm处和距羊柴植丛200cm处的三个位点上,沙地平均有效水贮量依次增大.控制羊柴林的植丛密度,维持沙地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对实现羊柴林的持续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适宜的植丛密度下,羊柴林不会恶化其沙地水分状况而限制其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0.
孕妇于某,怀孕31周,胎动消失2天来院。B超诊断:胎头下方,颈部可见10.6×10cm无回声光团,内可见线性强回声,胎心消失,胎头光环完整,颅腔构造正常,双顶径7.7cm,脊柱完整,羊水暗区10.0cm。4月18日行雷夫奴尔液中止妊娠4月19日20:45分娩一男性死婴,体重1700g身长40cm,双顶颈7.7cm,头围29cm,鼻、眼、耳外观正常,胸、腹部皮肤充血,外生殖器略有水肿和充血样变化。病理报告:淋巴管瘤。讨论淋巴管瘤在小儿也很多见,但是浅表性淋巴管瘤是罕见的,它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最…  相似文献   

1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和两种伴生植物九节木(Psychotria rubra)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的成熟叶片进行光合测定,比较他们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金花茶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显著低于两种伴生植物,光补偿点显著高于伴生植物;大部分光强下,金花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两种伴生植物,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两种伴生植物。说明保守的水分利用方式,不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较低的光合能力和较窄的光强适应范围使金花茶在群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濒危的内因主要是由于其进化潜能低及对光强适应范围窄,使得种群扩散难、结实率下降和自然条件下种子转化为幼苗的效率降低;外因主要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本文系统总结金花茶濒危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保育对策:保护金花茶生存的生态系统,加强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和建立新的保护区;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回归引种和应用人工栽培技术扩大其种群等。  相似文献   

13.
对以金花茶C.nitidissimaChi为代表的金花茶组Chrysantha与以多瓣山茶C.petelotiisealy为代表的古茶组Archaecamellia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澄清它们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并对Sealy划分的古茶组里的混乱加以澄清和调整.对金花茶组内混乱的名称给予订正.  相似文献   

14.
贵州特优观赏山茶种质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邹天才 《贵州科学》1999,17(4):316-322
贵州山茶属植物自然分布3个亚属12个组76个种,占山茶属组总数的60%和所有种数的35%。其中瘤果茶组、红山茶组和小黄花茶组的分布中心在贵州,它们在贵州的分布种数分别占了总种数的93%,51.1%和100%;在山茶亚属的6个组128个种中,贵州分布5个组和45个种,分别占83.5%和35.2%;而这些种的分布区大都很狭窄,属地区性特有植物,并且有许多像美丽红山茶(Camellia delicata)等属于耐寒又具有优良观赏性状(花、果、叶、型),极具经济价值的新特优种质资源。由此,我们采用迁地保护方法引种保存了美丽红山茶、小黄花茶(C.luteflora)等20个种质资源取得了成功,并在矮化丛枝健型性状优化培育、驯化栽培和批量繁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为建立种苗基地示范提供优质种苗并开拓市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野生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种群中植物种类、植物类型和植物群落的特征,为开展金花茶回归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个金花茶回归样地,开展回归试验,实地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对样地的土壤性质、植物种类、乔木层结构特征、灌木层结构特征、植物生态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2个金花茶回归样地的物种数均超过80种,胸径大于1cm的树种个体数超过250株;所有种类中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的种类多,两者的比例为87∶32,其中木本植物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为73∶14;植物种类中银柴(Aporosa chinensis)和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分别为43株和40株。【结论】2个回归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其中乔灌层的种类数和个体数均比草本层多,且多为常绿树种,因乔灌层的树冠可为金花茶植物提供遮阴环境,这正好符合金花茶作为阴生树种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树种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释放规律和种类,采用顶空法提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及其混交林11个树种叶片的VOCs,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15 min, VOCs检出率为100%的树种有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混交林中的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检出率为73%-90%的树种有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中的马尾松、黄毛榕(Ficus esquiroliana)和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以及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中的杉木和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中鉴定出的VOCs种类有萜、醇、醛、酮、酯、酸、脂肪胺、环氧等8大类,除了红锥和大叶栎外,其他树种均以萜类化合物数量最多;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鉴定出的VOCs种类有萜、醇、醛、酮、酯、酸、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苏北丘陵区防火林带树种,以盱眙防火林带的建设为例,通过锥形量热仪对防火林带香樟、女贞、侧柏、广玉兰、杨树、海桐、油茶和淡竹等8种常见树种枝叶的16种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8种树种的抗火性差异,其由强到弱依次为广玉兰、杨树、女贞、油茶、侧柏、海桐、淡竹和香樟。  相似文献   

18.
卧龙森林生态站林内外主要气象因子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岷江冷杉林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卧龙森林生态站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卧龙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林内平均大气温度、土壤温度以及降水量相对林外明显偏低;②林内大气温差和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变化幅度明显较林外低;③受林地地形条件影响,林外风以东风和北风为主,但林内基本处于静风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