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用9种不同规格的试验管,在大气压力下的饱和水及乙醇中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安装角对管外池沸腾传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倾角增加,汽泡扰动加剧,沸腾换热强度增大。综合524组实验数据,得到包括倾角、长径比在内的管外池沸腾传热准则关系式,可供工程设计时预测倾斜管沸腾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2.
为强化低温热能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传热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研发肋管表面似龙鳞状的新型三维外肋强化传热管即GY管。对工质R123在光管、GY管水平单管外池沸腾换热进行实验研究,在常压条件下(正常沸点为27.4℃)得到热流密度与沸腾换热系数、管内雷诺数与传热系数的关系模型。将光管管外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值和Cooper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可知其变化趋势一致,实验值与Cooper公式计算值的偏差小于12%;同时,得到GY管传热系数随管内雷诺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雷诺数在(4.9~11.5)×103范围内时,与光管比较,GY管的传热系数强化倍率为3.10~3.45。因此,GY管是一种具有优良管外沸腾换热性能的强化管,能有效强化有机工质的换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三种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表面管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相对于光滑表面管束的强化传热效果,#2多孔表面管束(凹穴密度较大)最好,#l多孔表面管束次之,T型肋表面管束第三.  相似文献   

4.
水和水基磁性流体池沸腾传热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水和水基磁性流体进行了池沸腾传热的对比实验研究,以此来确定水基磁性流体的沸腾传热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热流密度时,水基磁性流体的沸腾换热系数要比水至少增强2倍,且随热流密度的增加,其强化沸腾换热的能力增大.施加磁场后进一步强化磁性流体增强沸腾传热的效果,增强倍数可超过5倍。  相似文献   

5.
将石英砂引入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 ,系统地研究了不规则固体颗粒粒度、初始埋深及热流密度对弯曲表面池沸腾换热的影响。换热表面的材料为不锈钢 ,固体颗粒是粒度为 0 .4~ 1.2mm的石英砂。实验结果表明 ,在充分流化的条件下 ,在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引入非均匀粒度的固体颗粒可以明显地强化换热。在相同的壁面过热度下 ,其热流密度一般是不加石英砂时的 2~ 4倍 ,但在固体颗粒被充分流化前 ,换热效果会出现短时间的恶化。与平换热面及采用均匀粒度固体颗粒的情况相比 ,初始埋深和颗粒粒度对强化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6.
对新型替代工质R134a在水平强化管外的核态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查明了热流密度、蒸发压力和沸腾换热系数的关系,拟合了适合于本强化管的沸腾换热系数计算式.并对R22和R134a在强化管外池沸腾换热的特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R134a在水平三维微肋管内的沸腾换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R134a在水平三维微肋管内的沸腾换热。实验段有效长度3.0m,内径12mm,工质量量流率100-277kg/(m^2.s),热负荷10-20kW/m^2,饱和压力0.54-0.65MPa,实验考察了质量流率,质量干度和饱和压力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强化传热管内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普通缩放管、改型缩放管和光滑管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这三种传热管的沸腾换热系数与热流密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普通缩放管和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分别是光滑管的1.06倍和1.25倍,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比普通缩放管提高18%,并分析了改型缩放管比普通缩放管沸腾换热性能好的原因。该改型缩放管特别适用于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场合。  相似文献   

9.
水基磁性流体水平加热棒下的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磁性微粒浓度、外加磁场对水基磁性流体在水平加热棒加热情况下的沸腾传热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磁性微粒浓度、外加磁场对磁性流体的沸腾换热有很大影响.高浓度的磁粒浓度使磁性流体沸腾换热恶化,对于中低浓度的磁性流体,存在一个最优的磁粒浓度,在该浓度下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最显,施加磁场时该结论仍然成立.施加磁场使磁性流体的沸腾传热强化.  相似文献   

10.
水平冷凝强化传热管的传热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11为工质,测试了饱和蒸汽状态下水平冷凝强化传热管-低肋管、C管、以及双侧强化传热管GC管的传热性能。并与同工况条件下测得的光管传热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被研制的GC管总传热系数比光管提高4倍多;而相应的管内侧冷却水流动阻力系数平均为光管的7倍多。最后运用熵分析法对水平冷凝强化传热管的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C管的强化传热性能优于DAC管(另一双侧强化传热冷凝管)等水平冷凝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环保受到人们的重视.工业上使用的换热设备,其性能的优化也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建立一套集沸腾和冷凝于一体的水平单管管外凝结换热试验装置,针对直径19.05 mm的强化管,对不同制冷剂管外凝结换热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可知:不同水流量,强化管的总体传热系数随着管入口冷却水温的上升而逐渐升高;在一定的冷却水温度下,强化管的总传热系数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大而逐渐升高;相同工况下,R410A传热系数比R134a高出约1.28%~3.39%;凝结换热饱和温度越高,凝结传热系数越小.  相似文献   

12.
HC600a含油混合物水平微肋管内冷凝换热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环保替代制冷工质HC600a和润滑油Suniso 3GS的混合物在水平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特性,探索了含油率、饱和压力和质量流量对冷凝换热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拟合的冷凝换热关系式较好地反映了该工质的换热特性。通过与其它工质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制冷工质HC600不但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而且传热特性优于CFC12及HCFC134a,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制冷工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交错排列柱状微结构表面的换热性能,通过改变柱状微结构中心距和形状以提高表面换热系数及临界热流密度。以FC-72为工质,对不同的交错排列柱状微结构硅片在3种过冷度(15、25、35K)下进行了池沸腾换热实验研究,并与同工况下光滑表面硅片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干腐蚀技术在硅片表面加工出宽×高为30μm×60μm、30μm×120μm的方柱微结构,中心距分别为45、60、75μm,以及直径为38μm、中心距为60μm、高度分别为60μm和120μm的圆柱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临界热流密度和沸腾换热系数并非随中心距的增大呈现出单调增或减的规律。中心距为45μm的表面在核态沸腾区具有更高的换热系数,而对于高度为60、120μm的方柱微结构,临界热流密度最高的分别是中心距为60μm的表面(54.6 W/cm~2)和中心距为120μm的表面(60.72 W/cm~2)。当方柱中心距与边长之比大于等于2时,增大中心距对临界热流密度影响很小,最大增加了2%;当方柱中心距与边长之比小于2时,增大中心距对临界热流密度有显著影响,最大增加了14%。当换热面积相同时,圆柱微结构的换热性能要好于方柱微结构,并且临界热流密度相比于方柱微结构表面和光滑表面分别最大提高了13%和124%。另外,临界热流密度随着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沸腾起始点有所滞后。  相似文献   

14.
R22饱和蒸气在水平双侧强化管外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氟里昂制冷工质R22在水平单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传热管分别采用光管、低肋管及6根不同几何参数的双侧强化高效传热管.试验结果表明:强化管内侧强化换热效果为光管的2倍左右,管外凝结换热系数是光管的5~7倍.在冷凝温度为40℃、管内冷却水流速范围为0.5~3.2m/s时,各强化管总的传热系数是低肋管的1~2倍,是光管的4~6倍  相似文献   

15.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