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价监测点配置关系到城市地价水平的真实反映,影响到我国城市地价监测体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提出以空间分层抽样技术为基础,首先确定城市地价监测点总量,然后选择一定的指标,分别确定地价监测点在城市内不同区域、不同用地类型、不同土地级别中的分布,经综合平衡,最后确定地价监测点配置方案.该模式解决了我国当前地价监测体系建立中如何配置监测点这一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3年上饶市城镇土地分等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中搜集的上饶市市本级土地出让情况和市场交易资料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Arcgis9.3工具对上饶市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饶市是一个单核心发展模式城市,中心城区的住宅地价的在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格局,地价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由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递减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资源和最重要的资产,是构成城市经济的最基本要素.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综合指数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长沙、株洲等五个城市的地价水平进行预测,评价了城市地价水平与区域空间要素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城市地价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基本与区域空间环境相协调,但有个别城市受地方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对区域空间效应的定量化是实现区域城市地价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价格的静态守恒与动态增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城市地租与地价模型,分析了城市地租与地价的形成机理,进而揭示了一个城市总体地价的静态守恒与动态增长特征,即城市总体地价由城市有效购买力所决定.在某一特定时刻,城市有效购买力一定.城市总体地价也保持一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投资追加和规划改善,城市土地价格将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包头市城市整体地价水平、地价增长率、城市地价指数、城市地价与房价、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度以及地价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市地价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土地需求不断加大、宏观政策有利调控是刺激包头市地价不断上涨的动力;未来包头市地价会继续呈上升趋势,空间布局将会更加合理,增长方式将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衔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平 《甘肃科技》2009,25(21):47-50,71
兰州市目前的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关于"抓紧建立全国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全国重要城市地价水平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精神,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在兰州市现行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基础上建立的。兰州市城市地价监测体系自建设至今,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期间《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程》(TD/T1009-2007)、《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1号)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出台,对兰州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地价的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设立监测体系对地价监测点的监测来实现的.通过对石家庄市住宅用地监测点地价的时空分布分析,监测点地价水平与基准地价、市场交易样点地价进行比较分析及地价趋势预测,为了解和掌握城市内的地价水平、地价动态变化情况和日常地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究城市住宅地价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加强城市地价宏观调控、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发展和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和特征价格(Hedonic)模型,以石家庄市2010—2014年出让住宅地价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地价的空间布局,分析了住宅地价的空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导致地价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石家庄住宅地价趋势线呈倒"U"型即由中心向四周圈层式递减;住宅地价分布存在区域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和变异性;影响住宅地价的特征变量中距CBD距离、距北站距离、生活配套设施和公交站个数等9个变量对住宅地价影响较大,其中距CBD距离占比重最大,达17.33%;相比区位特征和个别特征来说,邻里特征对住宅地价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网格点基准地价更新理论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网格点基准地价更新信息管理系统》,本文是对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功能进行系统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地价指数研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地价指数在国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在可操作性、编制模式、样本配置、信息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在地价指数研究中要因地制宜构建完整的地价指数体系,加强对地价样本配置的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地价信息源、严格进行地价修正与检验、科学计算地价指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与无偿划拨相并存,而有偿使用又以出让方式为主,在分析土地出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土地年租制的必要性,并在深圳土地年租制试点的基础上,对引进和推广土地年租制,实行双轨制并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巾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以济南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琊调度进行了测算,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近20年来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效益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次之,经济效益增长最慢,三个效益子系统协调度也由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变城市外延扩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苏维词 《贵州科学》1994,12(3):50-55
本文以贵阳市某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地价变化的影响因子,探讨了地价的评估方法,计算出了研究区的平均地价及基准地价,为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对策、完善地产市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中,并以济南市为背景,用C^2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率年际间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DEA有效性值,从土地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非DEA有效年份的原因,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有效利用城市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市为例,应用SCS流域水文模型对该市部分流域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就越小,降雨-径流的空间分布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CN值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低值区主要出现的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立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调控等方面确定了33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调控的模式.利用建立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温州地区农用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温州市域农用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较多.最后对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选择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面积比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重要值2个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不同自然生态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利用转化类型的面积比沿着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梯度逐渐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总体上是耕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大量的草地转化为其他用地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基准地价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准地价是政府对土地市场价水平进行宏观引导和管理的依据,必须根据土地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进行更新调整,保证现实性。为此,通过对泰安市各城镇的土地地基准地价评估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城镇基准地价体系结构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利于进行基准地价的进一步调整和示地价的评估,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地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比研究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以农业为主和以牧业为主的乡的土地利用现状,其存在的问题是有林地较少,生态环境差;投入不足,生产力低;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根据两者不同的地域特点,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退耕种草种树,恢复生态环境;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治理退化土地,形成防治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