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历史模拟以及典型浓度路径(RCP8.5)高排放情景下的实验资料,对全球变暖下长江中下游夏季的降水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平均预估的全球变暖下长江中下游降水变化增加幅度较小.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水汽含量增加,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下夏季风环流减弱,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下,多模式平均预估的长江中下游未来夏季降水变化不明显.这一预估结果存在很大的模式间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模式对降水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大尺度夏季风环流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而气候变暖所致的水汽增加对降水变化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对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均与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增暖幅度相关,北大西洋海温影响更显著.这说明,在全球强增暖背景下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增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变化预估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降低两个区域海温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长江中下游降水预估结果将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20多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出现了显著上升,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物候现象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物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正在成为物候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概述了当前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实地动植物等物候观测和遥感监测的大量研究表明,近期动植物等物候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其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是对全球变暖的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3.
国际新闻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死亡区"扩大(图)海洋低氧区或缺氧区又被称为海洋"死亡区",因为生物难以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德美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为海洋低氧区的形成"推波助澜":过去50年中,全球变暖已使中、东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低氧区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近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究竟是什么引起全球变暖,目前还没有一个彻底的说法。本文从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入手,首先具体地比较了不同气体的温室效应,然后说明它们造成的全球变暖程度。最后提出海洋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要超出人们的预测,是全球变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变暖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测定海洋变暖趋势受到世界的关注。大范围海洋声学测温是基于声波能在大洋中远距离传播以及海水中声速是温度灵敏函数的原理,通过测量远距离脉冲声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以推算海洋温度的时、空变化。SCOR已成立了声学监测大洋的96工作组,决定在全球大洋设网进行常年观测,名为海洋气候声学测温(ATOC)计划。本文着重介绍该计划及我国参加该计划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为了研究中国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提出一种通过分析气温0℃以下温度段和25℃以上温度段的天数变化情况,反映中国气温变化的研究方法。采用1980—2014年我国大陆范围内18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值,结合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及插值方法,以0℃以下温度段和25℃以上温度段的年总天数值以及每个站点在两温度段的天数值为依据,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范围内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明显。且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的是新疆地区、青海地区、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我国40°N以南中东部区域,35°N附近区域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阐述了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对造成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进行讨论.探讨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水资源、农业生产、生物种类、疾病发生、海平面变化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也日益加大,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短时间尺度上也呈现出变暖的趋势.对此以IPP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变暖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引起的,并提出积极有效控制碳排放一系列措施,面对此问题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碳权排放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并未达成共识.就此全球变暖问题以NIPCC(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界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并非是由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面对这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到底是各国之间政治性的话题还是科学话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前人研究,总结归纳出对"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新的看法,认为可能过分地夸大了"温室效应",或者完全忽略了"温室效应"的存在,应该"以史为鉴",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暖化仅仅是地球演化历史长河中正常波动的短暂片段,就此问题不必"杞人忧天",应该乐观地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超大规模的工程手段改变地球环境,遏制地球变暖趋势,这一被称作"地球工程"的做法被很多人认为是拯救地球的紧急"B计划".但"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约翰·摩尔(JohnMoore)教授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最新研究指出:地球工程并不能抑制由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冰川融化和海温上升.  相似文献   

10.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检索到的122项研究平台上,90%的研究平台未考虑气候变暖幅度的季节差异性对动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且仅有15篇文献涉及围封之外的管理模式.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显示:(1)气候变暖幅度的季节差异对草地动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不同草地管理模式下动植物群落结构对气候变暖响应的差异;(3)环境变化时动植物群落间的相互调控.这3个问题在未来草地群落研究中应重点关注.通过文献综述阐述并分析草地动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个非专业人士能够使用、最简化的气候敏感模型,用来研究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幅度问题.在1990年的第一次IPCC评估报告中,IPCC对其报告中预测的未来全球变暖幅度很有信心,但是随后的观测结果显示全球的变暖幅度只有预测的一半.而自2001年起,全球变暖出现停滞,但是仅仅考虑到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很少有模型能够模拟出这一变化.在已出版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草稿中,IPCC大幅度削减了近期变暖的幅度,并以专家评估代替了模型预测.但是报告中关于未来气候长期变化的预测仍被保留.如果把IPCC模型的总反馈从1.9 W m–2 K–1调整到1.5 W m–2 K–1,气候敏感模型中模拟的温度将从3.2 K降至2.2 K.同时由于反馈很可能是净负反馈,更合适的估计应该是1.0 K.1.0 K是一个能够实现的增幅,21世纪的实际变暖将会小于1 K.即使燃烧所有可开采的化石燃料也不会使全球变暖的幅度超过2.2 K,这一增加幅度也将趋于平稳.本文认为解决IPCC第四、五次报告中评估方法的差异非常关键.一旦这些差异得到解决,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在22世纪以及几个世纪以后的平稳态将有可能不会超过IPCC当前模型预测的1/3~1/2.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是指一段较长的时段内,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明显高于历史同期的正常水平。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我省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近年来,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
黑碳气溶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碳气溶胶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学、大气光化学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黑碳气溶胶对于全球变暖、区域气候变化有重要贡献,黑碳气溶胶可能是影响全球变暖的第二大重要因子,其作用仅次于CO2。因此,应控制黑碳的排放。考虑到黑碳气溶胶在全球变暖、区域气候、环境与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和评价黑碳气溶胶的作用已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过去100年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高了约0.74℃,近25年来升温出现加速。全球变暖的证据还来自于观测到的海洋和冰冻圈的明显变化,包括热带海洋的升温、海平面上升,海冰和雪盖面积减退以及普遍的冰川退缩等。科学数据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气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全球不断变暖,发电技术应阻止全球继续变暖。减少二氧化碳产生的发电途径包括:提高发电效率减少燃耗;采用原子能发电;使用再生(天然)能源。本文着重介绍了这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和氮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对预测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匮缺的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东北松嫩草地开展4年的增温和施氯实验,通过测定羊草草地光合特性,试图揭示全球变化对羊草草地的碳、水通量产生的影响.试验采用一个封闭的光合测定系统(LI-6400)测定草地的碳、水通量变化,通过计算CO2的变化量确定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净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蒸腾作用(ET),升高了生态系统呼吸(E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施氮处理刺激了NEE、ER、GEP和WUE;增温加施氮处理,氮素的添加缓解了因增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通过改变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羊草的数量实现的,全球变化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松嫩草地的碳通量.这些结果都有助于理解未来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  相似文献   

17.
国际新闻全球变暖不是太阳惹的祸(图)图片说明:太阳输出量的变化表明,太阳仅仅与地球平均温度和厄尔尼诺周期的变化有微小的联系图片来源:科学网(图片提供:Mike Lock-wood/南安普敦大学)一项基于历史数据而非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新研究指出,太阳在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早已被其他因素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方法对气候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采用全球热力图对气温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并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降噪获取趋势项来引入全球气温周期概念,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然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寻找全球气温的影响因素,并对气温进行建模及预测.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分析提供统计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近年来人类所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沙漠化、酸雨、森林及草场资源的退化等)极大地扩展了生态学研究的空间与时间尺度,使生态学家从整个区域与全球尺度思考问题并关注长期的生态变化。目前所开展的国际性生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区域气候条件的变化必然对该区域的植物生长与繁殖等多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热量条件(包括气温与地表温)1959—2008年间变化特征,讨论其对植物园中热带植物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与地温分别以0.013和0.007℃/a的速率上升,相对全国较缓;同时,热量因子年间变异程度及极端温度出现的程度均呈下降趋势。西双版纳热带北缘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其热量相对于典型的热带地区不足,因此变暖的气候条件将有利于这里热带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但由热量变化可能导致的其他环境因子的变化(如降雨量减少等)则可能对植物生长与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