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的角度考察我国发展战略,应当成为我们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对策。我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要面向当今世界,而且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未来。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现存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发展战略研究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 (1) 我国的产业结构必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2) 新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由“直线追赶型”转向“阶段超越型”的机会;(3) 由保持国内国民经济平衡转向保持与世界经济发展相平衡。只要实行国家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经济就必然会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在急剧变化,我们必须及时研究新条件下的经济战略与技术政策,寻求阶段性超越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告读者     
《世界科学》杂志到明年就满十年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主旨下,本刊和其他一批科学、科普杂志应时而生。近10年来,《世界科学》在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读者的关心、扶助下,在中国的大地上,为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观点的传播尽了一份力量。它在海外,同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良恕 《自然杂志》1996,18(5):261-266
20世纪人类依托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现在离下一世纪只有几年时间了,即将到来的21世纪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世?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科学家已做过许多预测,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基本点是共同的,这就是: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世纪,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迅猛发展,并在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举足轻重,令人瞩目。本文将展望21世纪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便对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国内外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有个基本了解,从而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还有几年就要结束了。回顾20世纪的历史,展望21世纪,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风云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对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一方面也有必要认真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安排,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争取用不太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使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富裕强  相似文献   

5.
编后记     
在本期的“科学家论坛”栏里,对我国科技,教育改革问题继续开展讨论,卢嘉锡、潘毓刚、胡之德等教授发表了文章。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以《立足改革,立足竞争,立足创新》为题对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了深刻透辟的阐述。美国波士顿学院潘毓刚教授《对于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就大学职称评定问题,考试与教材、教学的问题、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问题等等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兰州大学校长胡之德教授就高等学校加强横向联合的必要性、前提、内容、途径包括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处理原则等等做了精细的论述,从而指出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形势,写了《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文。  相似文献   

6.
为了奠定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工业基础,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工业技术院决定从1981年起正式研究开发革新的、创造性的技术。日本科学技术厅为此新制订了“创造科学技术促进制度”,日本工业技术院也决定创设“下一代的工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日本科学技术厅为了创立革命性的新技术,决定在新技术开发事业团设置创造科学技术促进事业部,并从1981年起实行“创造科学技术促进制度”。这一新制度准备招聘不限于日本国内的、还包括世界各国的人才,在卓越的计划管理人的指挥下,跨越  相似文献   

7.
告读者     
《世界科学》杂志到明年就满十年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学召开,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主旨下,本刊和其他一批科学、科普杂志应时而生。近10年来,《世界科学》在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读者的关心、扶助下,在中国的大地上,为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观点的传播尽了一份力量。它在海外,同享有盛誉的Nature,American Scientist,Die Umschau等十多份外文期刊始终保持交换关系,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阅览室里亦有《世界科学》陈列;在国内,我们杂志的订户数以万计。而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时常与我们保持联系的热心的译者和读者更难计其数,这是堪可自慰的。  相似文献   

8.
(三)21世纪中国将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过程。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完善。由于21世纪科学技术将全面进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中,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并以持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具有很大的科技优势。这种优势现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发挥得还很不充分。为了振兴经济,实现十二大确定的总目标,为了加快新兴技术的发展,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  相似文献   

10.
魏庆 《科学之友》2007,(6):27-27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类如想“上天”,可乘普通飞机;如想去“天外”——太空,则可乘航天飞机。与此同时,自“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故后,世界各国都在集中力量发展下一代航天运载工具——空天飞机。  相似文献   

11.
这里选译四篇文章,目的在于向大家介绍国外对化学的未来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和展望。就化学领域本身来说,它和能源、物理学、医药、生物学等互相渗透、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所以,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新的化学和化学工业的时代将于二十一世纪到来”。这几篇译文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化学的未来概貌,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2.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又说:“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对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要求,与现实相差甚远。我国国民素质问题,尤其是科学素质不容乐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因素。什么是科学素质?现在公认的一种说法来自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他认为科学素质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陈思华  邱焓  霍红 《科学通报》2022,(7):630-639
<正>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制定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来,中国一直使用“规划模式”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点资助单位.在中国的科技资助体系中,基金委有其独特的资助格局和规划路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同时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了使学科发展能更及时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并更精准地契合国家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14.
“党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解决所有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主要杠杆。”——戈尔巴乔夫,1985年6月。“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通用语言。”——中曾根康弘,1985年6月。“没有什么国家象我们那样依赖于科学的基础。”——里根,1985年2月。这三段话表明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的一致认识。我还要特地指出,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们的经济进步依赖于所谓科学与工程的基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已在眼前,21世纪即将来临。回首百年,一方面是科学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抵达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代。马克思说100年来,“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的名言,仿佛就是对20世纪说的。另一方面是各国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国力,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了政府的首要议事日程。于是,科学技术政策及其研究,科学技术指标及评估,亦就应运而生,成了本世纪中叶以来近50年的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对前者,邓小平曾精辟概括为10个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后者,党中央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拿出科学技术成果来;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中央领导最远几个月来一直在抓科学技术如何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赵紫阳同志最近指出:“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工作者要投身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到了近代反而落在西方的后面?这段历史经验如果总结得法,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将使子子孙孙永远引以为戒,受益无穷。痛定思痛,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转折点落在明末的多事之秋,而其肇端则由来已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常常喜欢把中国的进化大略表示为一条相对平缓的上升曲线,比欧洲(例如)在公元二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间的相应曲线明显上升得更高。”两条曲线继续延伸,到了明朝末年,我国封建社会的隐患发作,诸矛盾集中暴露,科学技术在社会大动荡中横遭浩劫,近代科学迟迟不得发生。然而,时不我待,西方的科技复兴正“春风得意马蹄疾”,开始指数式的陡然上升,迅即在许多领域中达到了  相似文献   

18.
<正>计算机本该成为节省劳动的设备。我们怎么仍然在如此努力地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时,自动化是个热门话题——成为国会听证会、独立专家调查组、报纸社论、智库研究、学术研讨会、纪录片、世界博览会、甚至是连环漫画和抗议歌曲的题材。大众对技术本身怀有兴趣——人人都想了解“未来工厂”——但社论和白皮书主要聚焦于自动化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技术预见作为世界各国政府制订科技长期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技术预见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就是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从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 ,选择那些能够对经济、社会带来最大化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集中到一点就是“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制”。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日本 ;作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化研究模式发生在 2 0世纪 90年代。技术预见为什么会在 2 0…  相似文献   

20.
1988年9月3日至8日,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第十届世界大会在我国北京举行。这届大会的主题——《发展的未来——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展望》,尤其以“全球文化”在这次会上显得突出。出席这次大会的有近60个国家500名未来学者,盛况空前。会议期间,李鹏总理接见了部分会议代表。“全球文化热”的由来未来研究转向全球文化的探索绝非偶然,正如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玛西妮在这次大会开幕式上所说:“我们必须从文化的更深层次去看发展问题,否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