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上世纪9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明冲击中国至今,中国的艺术界好似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各种思潮纷繁出现,各种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一度的迷茫徘徊以及大量的探索后,人们开始进入反思阶段: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应该处在怎样的创作状态,而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又要向何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德义 《科技信息》2010,(29):I0149-I014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但学院派教学模式仍一直是主流,很少有横向联系当代西方艺术教学模式的。在当今西方艺术体系中,后现代主义新绘画艺术以其艺术观念和综合材料的特点最适合为我们当前的油画艺术教学所吸收和应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新绘画艺术特点的研究,我们应从中吸取对我们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有益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3.
冷战终结,用东西方军事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观念来看待国际政治显然已经过时。人们似乎一时不知该如何来观察和分析、把握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动向。加上近几年来世界正经受着民族、种族、宗教和地区冲突加剧的困扰,特别是世界各国经济和资源角逐、竞争也日渐激烈,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趋于“内向”,所有这一切使未来世界的变化和走向将围绕什么中心内容来发展变得模糊起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正> 一、市场经济与文化力 (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拓展了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强化了生产力发展潜力。同时,还推动了人们观念的变革和科学理论的创新。人们不再以传统的某些狭窄的知识和固有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而不断用新的科学和宽阔的思维来了解世界、把握世界。在社会新的发展观中,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来研究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新的探索。在  相似文献   

5.
杨丽梅 《科技信息》2010,(35):J0216-J0216,J0225
观念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强调艺术观念的重要性。主要是以文字、实物和行为等为表达方式。中国的观念艺术是从西方传来的,它既有西方观念艺术具有的特点,也要中国本土化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观念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叙述,论述了观念艺术的特征和创作特点,最后是如何正确的评价观念艺术。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社会,人们尽管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等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认同,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前提的,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发展的观念.与此不同,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却渗透着一种循环和流转,它也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而是意味着宇宙中两种力量的变迁.假如我们要真正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也许要回到东方的立场.这样东西方的关系不过是阴性和阳性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消长.当西方处于兴盛期时,它以排斥和否定的态度来看待东方,并在人类中心、西方中心的观念中相信历史的进步,但当西方衰落的时候,东方哲学的影响便增加了.  相似文献   

7.
吴光军 《科技信息》2012,(10):152-153
本文由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这一现实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及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进行陈述,试图证明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及失误之处,并指出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即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向度与后现代主义中的积极、肯定的建设性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理论本身显示出了十足的大拼盘色彩,特别是在中国这一色彩更浓。在当今不单以画布作为创作载体的艺术阶段里,怎么去看待理解这些多元化的艺术形态的出现?它对现代各种设计领域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后崛起的一种文化倾向,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现象、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观三方面简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念内涵及对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后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至今众说纷纭,作为历史范畴、文化范畴、思想范畴广泛流传。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已有不小影响,我们对待后现代主义应采取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小说在审美取向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具有相当的趋同性,尤其体现在历史深度模式削平、主体的退隐或消解、反讽和戏仿的艺术策略等方面。但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新历史小说只能有限地接纳或"误读"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因此,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只是接受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从西北雕刻看中国古代艺术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刻的思考,更加确定了中国古代艺术是摆脱真实物象的纯意象的造型艺术,中国的艺术空间是存在意念中。中国艺术以线造型,西方艺术以体、面造型,中西方艺术中空间观念和造型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经典小说。作者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将虚幻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由此,不仅颠覆和改写了西方权威的有关奴隶制叙述话语,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表现出了黑人文化反压抑求认同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5.
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的观点的总和。池田认为,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与自然被分割开来,最近300年终于确定了"西方支配世界"、"人类支配自然"的格局。当前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就要回到东方"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依正不二"的观念中去。"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人心或人性中都具备着天性和德性。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家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根本。而佛教则以"依正不二"和"一念三千"来展示它的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哲理,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影视艺术借助光电的力量,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20世纪崛起的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后现代主义重要特征之一,即“不确定性”,更是在影视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艺术史虽然是对于人类文明中的艺术进行整体回望,但一直以来中国的艺术史主要是受西方艺术概念、视野及框架下建立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渐渐发现即使是西方艺术史也在随着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观念而需再次被解构和重建。当下电影、电视、计算机虚拟技术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对艺术新的理解,使得中西方艺术史陷入恐慌。中国艺术是哲学、文学、伦理相结合且极其极端的环境下成长的。将中国艺术的范围扩大化、概况化则需要上升到"形相学"层面,还需要用"中国自己的眼光"和"现代立场"重新审视。深入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视觉与图像来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人性进行研究和追索,这在图像时代到来之际显得尤为迫切。在当今越来越开放的学术环境下,中国艺术史研究是否能够回避西方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艺术史。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讨论几位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看法 ,阐释西方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 ,在当代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思想变异、文化接纳和学术变形。其问题视域主要在于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思维的内在关系 ;中国文化先锋与后现代性的问题 ;日常生活与后现代性关系问题 ;中国后现代批评与东方后现代的提法问题。这些问题的阐释和敞开 ,有利于学界弄清一些中西文化交汇互动中的文化误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新  柴志敏 《科技信息》2012,(13):171-171
谚语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人们的认知对谚语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认知。本文从跨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共同体现出的集体主义观,有利于读者打破固有的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传统中西方文化观念,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了解认知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是自己的思想、观念的生产者,思想、观念的生产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人类随着物质产品的生产、交往,随着语言的发生发展,也开始生产思想、意识、观念等等.和世界各族的先民一样,白族先民也是在开始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生产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开始了自己民族的思想发展史.本文试图借助考古学、民族学等资料来考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