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碧 《世界科学》2006,(7):10-1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发布分析报告说,2005年成为过去125年来全球最温暖的一年。在此之前,1998年、2002年和2003年是自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仪器记录气象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根据NASA公布的数据,在过去125年中地球表面温度共升高0.8℃,而最近30年温度便升高了0.6℃。美国气象人员警告说,未来地球平均温度可能会继续升高3 ̄5℃。NASA制作了1880年~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从1880年以来气温上升了0.8℃,总的趋势是气温持续上升,尤其是近30年气温上升明显,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研究人员还制作了全球2005年…  相似文献   

2.
科技传真     
全球气温上升0.6℃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的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 美国波士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这一科研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尽管不能排除一些自然条件的变化,但近百年来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人类活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建模研究的结果,温室效应可能要比专家们以前所预言的情形严重得多得多。在最坏的情形下,与前工业时代相比,翻了一番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使全球气温平均上升11℃以上。但是,除了预言更大范围的最大温升以外,该项目也扩大了温度可能变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来说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广玉  郭建东  樊小标  王令霞 《科学通报》1996,41(18):1681-1684
观测表明: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已经上升了0.62℃。这种上升被广泛认为是CO_2,CH_4,N_2O和CFCs等大气温室气体(GHGs)浓度增加的结果(例如,见文献[2]。但是,事实上至少有两个气候自然变化因子,即火山气溶胶和太阳活动,加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之上,这很可能混淆我们对观测到的气温记录的解释。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自然变化因子对气候的影响,必将有助于解释和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马兰冰芯记录的近百年来气温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可可西里马兰冰芯中δ 18O记录表明, 该地区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具有相一致的上升趋势, 估计自19世纪末以来该地区夏半年(5~10月份)气温的上升幅度约为1.2℃左右. 然而,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尽管全球明显升温, 该冰芯记录却表现出相对降温趋势, 认为该冰芯记录所反映的可可西里及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北大西洋涛动存在遥相关关系. 同时, 还发现马兰冰芯记录的气温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在百年级时间尺度上是一致的, 而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能背出来: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全球变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未必人人都知道。森林大火频发:在过去几十年中,森林大火更频繁猛烈。研究发现,森林大火频发与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提前融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每当春天提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及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浓度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与酸雨及臭氧层破坏并列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可引起全球气温的增高和海平面的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浓度增加一倍,地表温度将升高0.3~4.0℃,海平面上升0.2~1.4米,继而将影响到农业、水资源等一系列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亿万公众的关注下,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闭幕.大会协议文本指出,从科学角度而言,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应限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这次大会反映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不断觉醒.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海水的温度也和气温一样不断上升。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暗示,越来越热的海水可能正在迫使冷水鱼类背井离乡,迁往那些水温相对较低的海域。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最近发现,从古新世到始新世曾经出现全球升温,促使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开始了长途迁徙。动物们只花了不到两万年时间就从亚洲来到北美,几乎扩散到整个北半球。科学家分别在中国、比利时和美国发现德氏猴(见题图)的化石。德氏猴是一种个头与花栗鼠差不多大的远古灵长类动物,活跃在树丛中。考古证明,生活在中国的德氏猴比生活在欧洲的更原始,而生活在欧洲的又比生活在美国的更原始。科学家由此推测,当时德氏猴的扩散过程是由中国到欧洲再到北美。在这两万年里,全球气温大约上升了5℃,如今的北极地区在当时的温暖条件下很可能存在陆桥,因而…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这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了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所致。而全球变暖的后果,则会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3.
睡莲之家     
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的报告中说,受人口密度增大等因素影响,亚太地区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面前“尢为脆弱”,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些影响包括气温显著上升、降雨方式改变、季风变化加大、海平面上升、洪灾和更强烈的热带气旋。  相似文献   

14.
按照英国自然环境调查研究理事会(NERC)的报告,根据设在(Rothera)为基地的英国南极考察队的记载,该地区雪、冰大量的融化,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气温升高的征兆、即温室效应,抑或是自然气候循环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尚未确定。旨在对在该地区建造机场之举作可行性分析的上述报告认为;在Rothera建造小型机场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可能大于其对环境带来的危害。1982年以来,南极地区在每年的1~2月期间,气温戏剧性的上升了1℃。英国南极考察队的L.史密斯博士指出,自1950年以来,设在Rothera的考察站  相似文献   

15.
赵天保  陈亮  马柱国 《科学通报》2014,(12):1148-1163
应用CRU 3.1气温资料和GPCC V6降水数据,系统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17个耦合模式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长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下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大多数模式都能模拟出全球陆地以及典型干旱半干旱区观测气温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近60年来显著增温的空间格局,但增温幅度偏小0.1~0.3℃/50 a;大多数模式难以捕捉到全球陆地观测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模拟的变率和趋势均明显偏弱,不同模式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但总体上还是多模式集成结果更为接近观测值;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及其不同干旱半干旱区未来气温的变化均是以显著增温为主,特别是高端浓度路径(RCP 8.5)下的增温幅度几乎是中低端浓度路径(RCP 4.5)下的2倍;降水的未来变化情景基本上是"干愈干、湿愈湿"的时空特征,也是高端浓度路径下的变化更为明显;而未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很可能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预言,本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1-6℃,马克·赖纳斯刻画了一幅令人震惊的气温上升的灾难图,除非我们现在就行动……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有不一样的未来,<6度一个愈来愈热的星球>向我们发出了积极的鲜明的请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升温1.5℃的时间出现在2036,2028,2033和2025年,升温2℃的时间在后3个情景为2049,2056和2039年,而RCP2.6情景在2100年前没有达到2℃温升(尽管有些单个的模式试验可以达到).全球平均气温到达不同温升的时间主要与不同排放路径上达到的辐射强迫和排放浓度有关.不同情景达到1.5℃(2℃)温升时的辐射强迫和CO_2当量浓度值相近,分别为2.9~3.0 W/m~2~(3.7~3.9 W/m~2)以及450.6~454.1 ppm(523.0~539.1 ppm).因此,基于不同组合的排放路径选择决定了温升阈值出现的时间,1.5℃温升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开发更低的排放路径组合.利用气候敏感度为指标对不同模式间差异的分析表明,一般而言,瞬时气候响应高(偏暖)的模式到达1.5和2℃温升的时间早,瞬时气候响应低(偏冷)的模式到达的时间晚,但其他因子也可能影响到达某个特定温升的时间.进一步对多模式集合的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在达到同一温升值时,不同情景驱动下的全球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布基本不存在差异,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和高低排放情景的定义(基于2100年的辐射强迫)基本无关.由此对RCP8.5情景下每升温0.5℃的模式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排放和辐射强迫的增加,全球气温和降水基本呈现出高纬温度增幅大于低纬、陆地增温大于海洋、湿润的地方降水增多、干旱的地方降水减少等未来气候变暖的普遍特征.气温每增加0.5℃的区域响应特征基本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这些变化基本都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7,(8A):32-32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这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了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所致。而全球变暖的后果,则会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王芳  葛全胜 《科学通报》2012,(11):951-958
1980~2009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显著时期,也是气温上升剧烈的时期.本文基于卫星观测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80~2009年中国城市化对地表观测气温的影响.城市用地指标采用1980~2005年的城市用地扩张量(ΔU),根据该指标将全国气象站点分为3类:(C1)站点周围城市化剧烈;(C2)站点周围城市化较明显;(C3)站点周围城市化微弱.结果表明C1类城市以中国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主,C2类城市以地级市为主,C3类城市以县城为主.鉴于C3类城市的ΔU很小,因此认为其温度可能受城市用地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如果三类城市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类似,则C1类或C2类城市的增温减去C3类城市的增温就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去除全球变暖的影响,而突出城市化对局地温度的贡献.结果表明,C1类城市化对局地温度的影响为0.258℃/10a,占总增温幅度的41%;C2类对局地温度的影响为0.099℃/10a,占总增温幅度的21%.在全国尺度上,城市用地变化的影响为0.27℃/30a或0.09℃/10a,占总增温幅度的20%,且冬季高于夏季.由于C3类城市可能并非完全不受城市化影响,因此,这里计算得到的可能是城市化影响的最低值,实际影响可能略高于该值.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只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途径,但是这个指标比人口数量、夜晚光亮度等指标更直接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造成了大量CO2进入大气层,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些过量的CO2被陆地和海洋以"渗漏"的方式吸收.这种渗漏会给未来的气候变暖带来什么影响?科学家发现,从长远的观点看,它们对碳的有效吸收要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根据计算,如果不考虑大气-碳循环联系,那么到2100年,全球陆地气温将只上升2.5℃,而不是预期的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