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类、研究事物的.离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你要想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性事物是非常之难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都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而中国早就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西方文化要从头去创立这种方法很难,不是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突破的.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只要总结得好,去芜存精,把确实迷信、愚昧的东西去掉,保留它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学习西方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一定会复兴.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医之争切入,认为文化和科学形态之深刻的思维根源是时空选择.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不可能时空并重:或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或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西方属于前者,中国属于后者.世界有无限多的层面,因此科学是多元的.迄今人类在科学上至少主要形成了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中国.中国文化传统坚持天人合一,主用意象思维,这是与西方不同的另一条认识路线,其目标是在现象层面而不是到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规律,而现象属于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研究中国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西方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中国哲学,或者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学到什么东西。因此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所要做的就不能是简单地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指出各自的优劣,而应该首先对西方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在这些问题上是否有比西方哲学更好的观点。由于这种研究属于比较研究,在转向这种研究方法之前首先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复杂科学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属于多学科交叉范畴,应从演化和整体性出发,应用综合方法去解决复杂性问题,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复杂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离元胞自动机理论以及作为复杂科学研究工具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生殖隐语与原始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交际中,需要禁忌避讳的事物复杂多样,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最敏感的忌讳词语莫过于表述生范行为一类的词语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交际中这类与生植有关的事物称谓,几乎都得通过隐喻、暗示等手法,以隐语的身份出现.从古至今,在人类世界各种语言及其所属的众多方言中,都客观地存在着这类生殖隐语.其中一些含蓄凝炼、形象生动者,不仅一直活跃在庶民之四,就是不少语言大师也常采撷它们以渲染作品的生活气息,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性生直一方面在传宗接代上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逻辑的角度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西方从古希腊以来就有比较系统的逻辑学的研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缺少这一基本的元素。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中国缺少逻辑学的研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因此,要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国,有必要加强逻辑学的研究和教育,这是我国逻辑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数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即使在明末《几何原本》前六卷(1607)、《同文算指》(1644)等西方几何知识与笔算方法传人中国以后,中国传统数学仍不断吸取西方数学精华以完善自身体系并不断有所发现.清代乾嘉以降的古算复兴所产生的诸多成果以及研究西方传人的新课题所得成果均可说明,中国传统数学以其自  相似文献   

10.
浅论东西方科学文化传统对当代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思考蔡海榕,李曙华当代人类正处于严重的生态困境之中。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意义上讲,应是某种科学文化传统发展的结果。因此,认真反思古老的科学文化对当代环境问题形成的作用,有助...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艺术比较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中国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比较中西传统艺术,应坚持科学的系统观:一是要整体地看问题;二是要联系地看问题;三是要动态地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柏涛 《开封大学学报》2010,24(2):36-38,59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学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产物,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心理学思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多心理学问题上看法相同或相似。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既要科学化又要本土化,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关杰 《科技资讯》2009,(25):224-224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中国画专业,在教学理念上更是千差万别,普遍沿用的传统艺术教育理念在当下存在很多危机。毕竟时代在变,“笔墨”当随时代,传统教育理念也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心理分析法,不等于心理学的方法本身,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以及测验统计法等等,而是指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分析考察人物(历史人物)及至由人物演出的事件(历史事件)的方法.心理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在国外已不算新鲜,大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西方的心理史学都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唯心主义成份,但它的某些合理因素仍从整体上促进了文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解决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历史研究的水平和史学发展的未来.历史研究、历史编纂学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应该是揭…  相似文献   

15.
《播音教育月刊》传播的科学思想,主要有求知、实验、效忠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提出忽略科学之本体以及读经式的科学教育是中国科学之所以落后的主要原因。传播的科学方法,主要有怀疑、征实与假设求证的方法,并界定了物质科学、数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复以数学和农业科学为例提出不同学科的不同研究方法,认为只有把西方新的先进科学方法嫁接到中国传统的经验方法上,中国科学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科学成果评价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成果评价的目的是承认杰出研究.中国现行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和方法过于简单化,与科学活动及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实质相背离,因而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也使中国科学研究及成果评价工作逐渐陷入尴尬局面.因此,要建立与完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就必须从哲学层面认识科学成果评价活动的复杂性.从传统认识论的局限与向复杂性范式的转换、复杂系统及其复杂性、科学成果评价的复杂性、从复杂性看成果评价的方法论原则等4个方面探讨了科学成果评价活动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有机结构,中国古代文论也以这种整体把握的方式去审视文学,建构成一套富有诗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中国文论家在观照、把握、思考、评价作品时,也总是将其看作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整体,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基于这种整体的思维,中国文论常以气论文,以结构论文,以圆通论文.西方文论是一种逻辑性文论,所讲的文学整体是机械性整体.中国古代文论是生命性文论,是一种整体有机结构观.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解后循 《科技信息》2013,(17):296-297
科学(指自然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它来源于哲学。西方有西方的哲学,中国有中国的哲学,由此西方产生了西方科学即现代科学,中国产生了浑天说、盖天说、中医学等中国传统科学。西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本文通过对西方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及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分析探寻我国现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对当前我国实施科学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一直是我们传统儒学文化所缺失的重要内容。李约瑟对王充怀疑主义论的极高评价和对我国儒学怀疑主义传统的客观分析,一方面肯定怀疑主义对中国自然科学思想萌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应该对这种科学批判精神进行更好的提炼和整合,更好地吸收融会中西方科学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