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采用线阵进行来波方向估计时所带来的阵列流型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任意整数倍间距排列(即间距为λ/2的任意整数倍)的线阵阵列流型维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给出任意整数倍间距排列的线阵阵列流型的维数,及多个信源入射到阵列时可能产生的所有模糊角度.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卧式螺旋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2种不同尺寸的卧式螺旋管上进行了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流型图,对各种流型之间的转变机理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同时给出了各流型之间转变的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识别两相流型,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多尺度信息熵和支持向量机的流型识别方法.利用小波包变换对采集到的水平管空气-水两相流压差波动信号进行3层小波包分解,得到8个不同频带的信号,提取各频带信号的小波包多尺度信息熵作为流型的特征向量,运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并识别流型.结果表明:与BP神经网络相比,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流型识别可以获得更高的识别率,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掠垂直管束的两相流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管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与管径之比为1.28.对两相流流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流型进行分类,作出了流型圈,提出了各种流型转变的机理及相应的判别流型转变的无量纲准则式。  相似文献   

5.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掠垂直管束的两相流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管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与管径之比为1.28对两相流流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流型进行分类,作出了流型图,提出了各种流型转变的机理及相应的判别流型转变的地量纳准则式。  相似文献   

6.
用温度波动规律判别水平管内蒸发时流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冷剂水平管内蒸发时流型与温度波动规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用管内气液两相流场中某些点处的温度波动规律判别流型的一种最简单的测试系统的组成。给出了敏感元件和放大器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温度波动规律判别流型的新方法可以用于蒸发过程。  相似文献   

7.
曝气处理甲苯的传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曝气技术(AS)是处理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原位操作等显著优势.通过自行设计安装的二维砂箱,结合AS的流型,对其进行了去除甲苯的传质研究.采用乙炔示踪法对AS的流型研究表明,在0.15m^3/h的乙炔曝气流量下,气体在地下水区域中分布非常均匀,形状近似为对称U字形.AS甲苯传质研究表明,在曝气过程中,空气可达到的区域是AS修复的主要区域,且甲苯的去除时间受空气含量的影响极大.曝气源附近的区域.其去除效率很高。经400min曝气后,甲苯去除效率达80%.  相似文献   

8.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PIV),对直径为0.19 m的三层组合桨 (HEDT+2WH) 搅拌槽 (直径为0.48 m) 内的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标准 k-ε 模型对相应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层间距、顶层桨的浸没深度及上两层桨的操作方式可以得到4种不同流型,每种流型内循环结构的数目各不相同;上两层桨下压式操作时,流场的循环结构最少,只有两个;高速区和高能量区的分布相同,都位于各个桨叶的射流区内,且底桨射流区内的速度值和湍流动能值都大于上两层桨。模拟结果表明:标准 k-ε 模型对流场的预测较为准确,但对于有5个循环结构的流型模拟误差较大;湍流动能分布型式的模拟值与PIV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但数值偏低,表明标准 k-ε 模型在预测复杂流型时需要改进;功率准数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脂纶部聚合装置废气吸收塔吸收效果不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工艺操作和技术改造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阶段的工作提出了目标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实用膜组件中渗透汽化过程的数学模型和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实用膜组件中乙醇-水体系的连续操作错流型及逆流型的渗透汽化过程数学模型,针对乙醇-水体系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比较了两种流型的分离性能。通过模拟计算,可解决膜组件的某些设计和核算问题,为操作参数的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得到了垂直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各种流型的空隙率波,对空隙率波进行信号处理,得到了泡状流、弹帽泡状流、段塞流、沫状流等各种基本流型的空隙率概率密度分布规律和频谱。结果表明,不同流型的空隙率波、概率密度函数(PDF)曲线和频谱曲线具有不同的特征,截面平均含气率越高,空隙率波的频率越趋于单一。因此在不可视的条件下可以根据空隙率波特性,利用这些曲线特别是PDF曲线特性判别流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可视化手段研究了水力直径为2.5mm的正方形小通道内蔗糖-氮气、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氮气、水-氮气和水力直径为1.0mm的正方形小通道内蔗糖-氮气的垂直绝热上升流动,对其流型、压降进行了实验采集.实验中的典型流型有: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通过大量的数据得到了各个溶质的流型转变图和压降曲线,对各种流型的流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着重对黏弹性对于流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水力直径为2.5mm的小通道内蔗糖-氮气、CMC-氮气和水-氮气流型的对比,总结了流体的黏弹性、流量对于流型转变的影响.对不同水力直径时的蔗糖-氮气流型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流体水力直径、表面张力等因素对于流型转变的影响,同时在水力直径为1.0mm的小通道内发现了明显的二次流动现象.实验证实Chisholm方法对于非牛顿流体的压降处理已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13.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流型和压降的实验。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进行了研究。依次得到螺旋波状分层流、螺旋泡状流、螺旋弥散流三种典型的流型图像。并分析了流型、体积含气率、气液折算流速以及叶轮起旋参数等因素对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的影响。最后实验表明,流型是影响压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对压降的影响亦有影响。螺旋弥散流是压降梯度最小的流型。以上结果对今后相关的研究以及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平井岩屑床止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平井钻井中,洗井区的携岩状况关系到整口井钻探的成败,利用大斜度井及水平井环空携岩的理论研究成果,根据岩屑床在环形空间的受力分析建立了第二洗井区岩屑床止动模型,提出了环空止动返速和环止动排量的概念,并推导了钻井液在环空中处于幂律流型、宾汉流型和修正幂律流型时相应的环空止动返速的计算公式,运用该模型对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和大港油田所钻的群口水平井的部分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目前实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泄漏与旁路对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逐步放开流路的方法,应用空气-水两相混合物研究了泄漏与旁路对壳侧流型及流型转变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旁路C及泄漏流A对换热器壳侧的流型及流型转变特性的影响不明显,而泄漏流E对壳侧流型及流型转变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倾斜管内气液两相上升流动流型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倾角为0°到20°的范围的倾斜管内气液两相上升流动的流型及其转变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6种流型间转变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实现这些转变的动力学条件。进一步导出了环状流向弹状流转变;分散泡状流向泡状流或弹状流转变;泡状流向长泡状流;长泡状流向弹状流转变的4种界线方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今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垂直向上、垂直向下、横向向上、横向向下流动及水平放置五种位置的U—型管内的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用电导探针法测定了各种U—型管内流型转换的条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流型图,应用量钢分析的方法对主要的流型转变曲线提出了准则方程式。本文的实验结果为其他理论研究和工业设计时确定U—型管内的流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床径影响流化床中气-固流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床径(φ57,139,280和 475mm)的气-固流化床中对鼓泡流态化向湍动流态 化的流型转变进行了研究。采用密相压力信号的计算机分析作为实验手段,得到了床直 径影响流型转变的定量关联式。对床径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流型转变速度Uc∞(此时床 径对流型转变无影响)也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小质量流速和流动沸腾条件下,对R134a工质垂直向上横掠水平光滑管束的汽液两相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的质量流速范围为4~25 kg/(m2.s),质量干度范围为0.02~0.90.通过对各流型下的压差脉动信号进行离散小波分析,得到了各流型下压差脉动信号的尺度能量分布特征,并以尺度能量分布为特征矢量建立了流型辨识的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鉴别泡状流、块状流和环状流3种主要流型.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电容层析成像技术流型辨识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粗神经网络与特征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来辨识两相流流型.该方法首先根据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和流型的特点来处理电容测量数据,从而完成对各种流型特征的提取;其次对粗神经网络的结构进行设计,并利用典型流型特征参数训练粗神经网络,然后利用此粗神经网络对流型进行辨识;最后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较传统的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这也为ECT流型辨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