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郝丽云  鹏鸟 《科学之友》2007,(8A):92-93
1900年的中国还没有采用公元纪年,称为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那一年,怀仁也似乎没有啥太大的事情,不过听说朝廷的日子不大好过。山高皇帝远的,咱老百姓赶年节儿笼上个大旺火,平时没事喝点羊杂,吃点米糕,嚼点糖干炉,见面问上一句:吃了么?这就挺好,日夜比树叶长,日子不就这么一天天过来了?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水凝结成冰,会受到水中成分和外来动力的影响,也会受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温度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面对不同外来动力时,比如洋流、海风等,冰也可能随之呈现千变万化的形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献方2018年元旦前后,东北铁岭某地区出现一个直径约12米,还能“自转”  相似文献   

3.
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和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增加到37个。(7月10日《中国建设报》)这样的好消息,自然令国人振奋——它证明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积淀和丰富的自然文化遗存,是世界文明无法割舍的珍贵成员。不过,对日趋成熟的中国遗产保护事业来说,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阶段,是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共同话题。通过践行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绿色中国、低碳中国、优美中国与幸福中国,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生态文明源于环保,又高于环保,环保是生态文明的主阵地。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来,有关计算机千年虫会毁灭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明之可怕传言不绝于耳.人类在迎接2000年到来的同时,还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计算机产生误操作,由此推论人类将陷入空前的经济大恐慌.  相似文献   

6.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的自然、经济、人文三大亚系统发展状况间的对应关系,从数百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过程在实质上也是社会结构重新构建的过程。具体有以下结论:①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社会都是繁荣昌盛的,但总体上说来,“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十分清晰;②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自然-经济-人文亚系统的各个环节而逐级传导,进而产生了五个层次的气候冲击与适应;③在过去2000年气候恶化阶段,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的贫困人群生存问题是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④气候只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人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推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总体上渐趋减轻。  相似文献   

7.
通用纪年:公元2004年 公元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纪元方式,也就是共同的纪年的起算点.公元和公历不同,世界上使用公历的国家很多,但并非都使用公元纪年.今年是公元2004年,而日本却称为平成16年,以色列是希伯莱历5765年.不过,在日、月、星期的计算上使用的还是一样的公历,使用公元纪年的国家毕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人的眼中,外来植物就是迷人的野花。紫千屈莱和紫藤等外来植物,更是倍受家庭园艺爱好者的青睐。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这些绽放着美丽花朵的外来者一旦 “溜”出了他们的庭园,它们给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将带来多么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请读者参考本刊今年第七期《外来物种入侵》一文) 外来植物侵占土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摧毁动物的庇护所和食物,破坏土生植物的多样性并减少其数量。外来植物造成泥土侵蚀,使河流中的沉积物增加,影响水质,导致鱼类减少。外来植物大肆侵袭牧场和农田,使牧场的草料和农作物产量锐减,给受…  相似文献   

9.
2005这一年     
陈然 《科学之友》2005,(12):3-3
2005这一年,世界在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伴随这进步的是,海啸、地震以及流感病毒带来的地球灾难。2005这一年,世界文明的脚步与灾难并行。回眸一瞥,那些激动人心的创举依然萦绕心头,细品,还能找回当初被感动的兴奋。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完成,这不啻胜过当年达尔文进化  相似文献   

10.
张家富  袁宝印  周力平 《科学通报》2007,52(22):2646-2654
在中国闽东南和粤东等沿海地区分布着一种红色、棕红色、淡红棕色和暗黄橙色为主的半胶结中细砂沉积物, 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化学风化, 这种沉积物俗称为“老红砂”, 是中国南方有特色的第四纪沉积物, 其形成年龄的准确测定一直是研究这类沉积物的瓶颈. 应用光释光技术对福建晋江沿海地区的“老红砂”进行了测年研究, 探讨了铀和钍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估算样品年剂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化学风化作用导致的样品年剂量变化是“老红砂”样品释光测年的主要问题, 不能准确估算样品在埋藏期间的平均年剂量可导致错误的释光年龄, 对所测“老红砂”剖面而言, 受风化影响严重的上部样品的光释光年龄不能代表其沉积年龄. 讨论了“老红砂”的光释光测年研究对中国南方沉积物释光测年的指示意义. 通过对本文测年数据的分析, 得到了晋江沿海地区海成台地的形成年代, 一级台地为~3.5 ka, 二级台地形成于~74 ka, 三级台地形成年代可能早于~77 ka, 在三级台地上发现的旧石器也应该老于该年龄.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6,(2):F0005-F0005
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读者朋友来信急告:在四川凉山州攀西地区有一种叫紫茎泽兰的“霸王草”已经“统治”了当地大片土地,可能给当地生态带来重大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于2003年3月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 16种)中位居第一,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入侵,就可能给当地“土著”物种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见本刊2003年第8期马炜梁教授的文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相似文献   

12.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13.
一般地说,土著人指的是外来种族征服、入侵和占领之前,世代繁衍生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他们大多数居住在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山村地区,以农牧业或狩猎为生.在地理和文化上,处于与文明社会半隔离的状态.长期以来,土著人为民族资源、文化、权利及生存,进行过不屈的斗争.改善土著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中国人表现出一种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动力,他们是优秀的实用科学家。中国人在许多实用技术方面获得了极大进展,在很多机械方面的创造均先于西方,有的甚至要早一千多年。在丝绸之路的交流中,中国的许多先进科学技术传播到其他地区,这些技术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技术的发源地,也名震世界。推动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你是否知道,它们是怎样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呢?  相似文献   

15.
古印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一起,并列为世界上的四大古老文明。然而关于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一直没有古文字的记载。 这是件遗憾的事。但它却激发了考古学家去寻找发掘原始印度文化的记忆符号。  相似文献   

16.
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丽  刘健  王志远  王苏民  况雪源 《科学通报》2011,56(19):1562-1567
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 近千年积分模拟试验结果, 通过Lanczos 滤波器滤去100 年以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 保留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 分析了近千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百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结果表明: (1) 近千年中国东部经历了暖-冷-暖3 个阶段, 由暖期进入冷期相对由冷期进入暖期缓慢, 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 降水的峰谷变化滞后于温度. 有效太阳辐射和太阳辐照度分别是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因子, 现代暖期之前火山活动的增强对极端低温的出现有明显影响, 火山活动与降水在1400 AD之前为正相关, 在1400 AD 之后为负相关, 温室气体浓度与现代暖期温度和降水有一致的变化趋势. (2) 温度的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的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都为全区一致分布, 高纬的变率大于低纬, 这一分布型主要受有效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的共同影响. 降水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在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别, 百年尺度为全区一致的分布, 而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与其两侧的区域呈反相分布, 太阳辐照度和温室气体共同影响了降水百年尺度上的这一空间分布型.  相似文献   

17.
周舒  张录军  周玮佳 《科学通报》2019,64(18):1922-1929
近40年来,北极太平洋扇区8~10月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几乎是大西洋扇区的3倍,且该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率显著,标准差达6×105km2.基于ECMWF提供的再分析气象数据和NSIDC提供的海冰密集度、海冰运动及气旋资料,分析了外来气旋活动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每年7~9月的外来气旋异常偏多(偏少)时,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明显减少(增多),二者负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位于楚科奇海、波弗特海、东西伯利亚海及中央海区.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外来气旋活动加强时,受其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温度平流等综合影响,北极扇区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明显上升,从而促进了该扇区海冰消融.同时气旋活动带来的大风会驱动海冰运动,使得边缘海区易形成更多开阔水域,海水显著增暖,加剧边缘海海冰融化.除此之外,气旋大风还会造成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向东和向南更暖的区域输送,也利于海冰的消融.总体来看,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消融主要与气旋的热力作用有关,其动力作用主要影响边缘海域.  相似文献   

18.
东方和西方,曾经凭借传闻相互想象。18世纪,航海技术逐渐成熟,欧洲到东方的航线开通,西方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西方文明才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圆明园正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杰作。随着2007年  相似文献   

19.
薛峰  王会军  何金海 《科学通报》2003,48(3):287-291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多种观测资料, 分析了1970~1999年期间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以下分别简称为马高和澳高)的年际变化. 结果显示, 马高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南极涛动, 当南半球高纬度绕极低压加深时, 马高加强; 与马高有所不同的是, 澳高的年际变化则同时与南极涛动和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关,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 澳高加强. 相关分析和所选取的个例分析均证实, 东亚夏季风降水与马高和澳高有密切关系. 当北半球从春至夏(南半球从秋至冬)马高增强时, 中国长江流域至日本一带多雨, 华南到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以及东亚中纬度大部分地区少雨. 与马高相比, 澳高的影响仅限于华南地区, 当澳高增强时, 华南多雨. 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涛动是除ENSO之外另一个能够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年际变化的强信号, 这对于揭示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和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平凡  罗哲贤  琚建华 《科学通报》2006,51(1):104-109
长江流域汛期(6和7月)降水量的变化, 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明显增多, 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 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进入了一个丰沛期. 研究表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高基本态和高变化率的特征, 它是由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及年际变化的因子共同作用结果. 利用NCAR/NCEP资料分别对这两种时间长度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 发现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和年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要预测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量变化, 必须将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清楚地认识控制或影响各时间尺度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