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PPE)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PPE专业集中体现了文科人才培养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从侧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逻辑转向;从“教师”单一中心到“教师-学生”双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转向;从单一终结性评价到多元评价方式并存并用的人才评价方式转向。可见,传统文科遵循知识逻辑培养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的模式正逐渐被新文科遵循应用逻辑造就跨学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取代。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培养;从多学科知识罗列的课程结构走向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教师中心”(ITTF)和“学生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重视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本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在《微波电路EDA》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提出一种交叉创新型实验类型.通过微波技术与生物医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设计了一个关于植入式天线的交叉创新型实验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流程和实施办法.总结并探讨了本科实验教学中交叉创新型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科交叉实验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连续多年本科实践课程教改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构建了适用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设计了新工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运用目标分解法,将本科阶段大学生的培养总目标进行分解,完成每个学期的培养任务.整合课程群知识点,构建了6个一级课程项目和5个二级课程项目,提升本科生的...  相似文献   

4.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高校所采用。对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分流依据不尽科学、专业导论教育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流依据,加强专业导论模块化、阶段化建设,以促进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及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类分流现状的分析,研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大类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分析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树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整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和理念创新方向的问题,以CNKI为数据源,从文献的来源、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维度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与分析,挖掘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从结果来看,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是创新创业和培养模式改革.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工程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文章最后给出了面向新工科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丽  李泽蓉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6):98-100,108
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型综合学科,也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跨学科领域.作为跨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本文以攀枝花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学校资源与地方企业优势相结合,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建设,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但事实上,我国高校进行"新工科"的实践探索远早于"三部曲"的诞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5所具有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模式可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综合性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复合交叉",侧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复合型;第二类是工科优势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主辅贯通""本硕贯通",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多样";第三类是地方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创新协同",注重国际化发展和精细化培养,强调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据此,我国高校"新工科"分类发展的思路是:具有学科综合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解决全球化的共性问题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科技攻关和研发,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并在发展应用文科方面有所突破,承担绝大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重任,教学方式以虚拟实验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为主;具有工科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跨国企业、国家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关键领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延伸至工科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注重虚拟实验和现场实验相结合,且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复合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为主;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地方高校组,主要服务于区域新经济的现实急需,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承担极小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能够与地方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应用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产业人才为主。  相似文献   

10.
该文围绕轨道交通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控制"的全过程,介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轨道交通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及方法。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搭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实验平台,引入"实验群"概念对实验室和实验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和划分,建立起多学科融合、多层次实验教学,多维度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了轨道交通信息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正逐渐被我国高校各专业所采用。基于社会对公共管理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公共管理类的若干专业主干学科、主干课程趋同的特点,公共管理学科适宜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随着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都要随之调整,以更好地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目标,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知识的现场应用能力,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于企业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和产业特点,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具有"跨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本文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本科教育新时代、新要求下,根据工程专业认证创新性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非专业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深远意义。工程训练是非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理论—基础—综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5个层次之间可以采取串联、并行以及层次递进的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技能、综合训练、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实践和创新创业等5大非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进行机电控制综合实验、陶艺+3D交叉融合实验和创新创业竞赛等课程体系实践,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非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目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机制;通过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工程项目或软件产品的运行周期结合,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按照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支撑当前教学改革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具有新工科教育文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元化培养三重向度。其中,新工科教育文化是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多元化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动力。新工科教育文化是在新工科建设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工程教育"新理念"的升华,主要包括器物、制度、行为和精神4个层面的内容,其发展需要从理论、制度和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协商氛围;新工科建设应该是一种宽口径的工程教育,强调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而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在于坚持社会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原则,注重学科群的模块化设计;新工科的多元化培养强调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标准的多元化,其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学科或专业的谱系化设计,以及政府、高校、企业、专业性社会团体等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的协力推进。新工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一种"总体性"的视野与方法进行审视,即应从历史性总体、结构性总体和实践性总体3个维度进行"总体性"构架。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综合性大学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问题, 系统介绍北京大学举办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的背景、定位、形式、内容、影响等, 概括总结跨学科学术交流在促进科研合作、组织科研项目方面的作用, 以及对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人才的推动作用。建议未来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应该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与多学科优势, 增强优秀学者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工科人才就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示范和标杆作用,只有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工程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就业指导体系,才能提升工科学生就业能力,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高师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优势和现状,并从专业选择、人才培养以及分流实施的过程等几个环节,阐述了对这项改革的建议,希望能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高师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优势和现状,并从专业选择、人才培养以及分流实施的过程等几个环节,阐述了对这项改革的建议,希望能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