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辞问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它也是一种行事行为,可表达多种间接言语行为。在探讨英语修辞问句的语用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即如何在译文中再现英语修辞问句的言外之力,以实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研究的是不同语言文化中或相似的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理解这些 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这包括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 等。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相互替换,在一种语言中用来 表达某一言语行为的最常用的言语行为策略在另一种语言中并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周雯雯 《科技信息》2010,(27):110-110,31
本文从修辞的角度,特别是修辞问句的角度对公共演说中的说服力进行语用学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修辞问句;修辞问句、语用前提和说服;修辞问句、礼貌,和说服。作者认为,修辞问句间接表达了要求、劝说等行为;语用前提的设置也使听众更易接受其观点;它也礼貌地维护了听众的消极面子,减少了面子威胁。可见修辞问句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手段。  相似文献   

4.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因而幽默言语的研究也是个语用问题。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如语用前提、言语行为及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进行实例分析,以探讨语用原则与幽默的基本规律,进而促进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5.
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语是思维的轨迹。言语修辞属于动态的语用范畴,千变万化的修辞意识和手段,往往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其修辞中对立统一的现象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与语法之间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一种符号 ,说话是一种把符号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或情感的行为。修辞如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具有目的性、社会性、差异性、可塑性。强调修辞是提高语用效果的行为 ,即为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 ,而根据语境 ,对某些语言材料施行选择、修辞、调整……的一种特定行为。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用交际过程。作为语用行为的一种,身体行为对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言语意义起着补充、强调或替代作用。因此有必要明确何为身体行为,分清身体行为与身势语的区别以及了解身体行为的种类。分析了身体行为在课堂语境中的具体表现及作用,强调了身体行为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詈语失詈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特殊语用现象。基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这种现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功能实现的认知,以期发挥詈语的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詈语失詈的语用功能主要有情感功能和调节功能反映功能,而语用功能实现的获取是一个复杂的推理和语言选择过程。在该过程中,间接性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探讨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隐含会话含义的语言现象,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委婉语违背合作原则,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恰恰是为了礼貌原则与面子论的需求.语境对于委婉语的理解与运用至关重要.同时提出了委婉语的语用研究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倒装句是运用语序变化而成的一种实用交际句型,对倒装句的研究,语言学界往往从静态的语法结构角度研究颇多,较少涉及其动态语用层面的研究。作为一种变式句,倒装句在日常言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因此,从动态语用层面研究倒装句型则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言语风格效果的角度来探讨几种典型的倒装句型的语用效果,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倒装句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因而幽默言语的研究也是一个语用的问题。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很多幽默的产生源于对合作原则有意无意的违反。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角度对幽默言语进行实例分析,可探求语用与幽默的基本规律,进而促进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角度看,话语修辞谋划指实际言语交际之前对整个会话过程的预想和规划,有助于言语行为的顺利实现。对《战国策·赵策》中《赵太后新用事》篇的语用分析显示,话语修辞谋划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交际目的,考虑现实语境,寻找切入角度,选择表达方式,主导话题推进等。  相似文献   

13.
不赞成表达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收集语料的方法,对中日影视剧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异同进行对比考察后发现:日语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日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其中,汉语“理由说明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而日语则是“疑问表述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理论中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分类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分类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系统阐述塞尔关于言语行为分类的理论,为解释言语行为提供分析工具,回答究竟有多少种言语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评言语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中西方国家由于文化模式,思维定势的不同,人们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使用的语用策略也存在差异。了解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策略的异同,能帮助第二外语学习者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批评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军事用语语义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语言系统外部来看:主要与语用环境的相似、言语修辞活动、言语交际中的心理因素等社会文化语用条件有关联;二是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主要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词的转类是指在不改变该词词形的基础上,把某一词的功能直接转换使用为另一词的功能.这一语法现象扩大了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为句式修辞扩大了使用空间,是非常活跃的语法修辞手段,有很强的语用意义和修辞功能.同时,这一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从语用综观论的适应性和经济性角度来看,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是在遵循言语行为的省力原则前提下,适应交际语境和交际意图而作出的选择。这种语用适应性使得隐喻的大量使用成为可能。同时,隐喻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了说话人与释话人的语用需求,更在于它在修辞、委婉和劝诱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的言语主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文外叙述者,一类是文内叙述者,一类是小说中的人物。这些言语主体的抒情的话语,虽然由于言语主体的身份不同,在小说中所担任的角色也不同,因此,这些抒情话语,不仅意味各不相同,而且,采用的修辞手段也各异,但无论是哪一类言语主体的抒情话语,从小说来看,都符合作为言语主体的身份及所扮演的角色,也都具有话语修辞与语用修辞的匠心,并包含了众多可资分析的内容。当然,在鲁迅的小说中,言语主体的设置,有时又是较为灵活和较为复杂的,而言语主体设置的这种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鲁迅小说的艺术匠心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言语是一种无形的武器 ,言语行为中的诉求就是这武器上的“准星”。本文以“9 11”袭击事件爆发之后 ,塔利班与美国的修辞对抗为例 ,分析了塔利班如何利用修辞诉求的变化及其作用 ,完成其政治修辞的对抗与政治形象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