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兴林 《科技信息》2009,(25):I0245-I0245,I0287
本文就我多年来的声乐教学感触,浅谈音乐考生的声乐教学方法,望以此与同行共勉为高中音乐声乐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是北宋社会“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风云人物。他在文学、史学、经学、政治等领域里独领风骚,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但他在音乐艺术领域里的成就却鲜为人知。他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美学思想和他在其他领域里的贡献一样,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音乐历史画卷上也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以刘文金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为研究对象,着重从音乐表现手段、音乐的题材、体裁以及创作理念等角度对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并对其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概述的是西藏古代传统音乐、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宫廷卡尔音乐的渊源、其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异,以及音乐表现的基本内容等,从而揭示了宫廷卡尔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音乐社会学,尤其是接受美学、现代释义学、音乐接受史等学科领域,把注意力从作品与创作者转移到作品效果与接受者。但事实上对“接受者”的基本概念,即使在对其普遍关注的社会学、关学领域也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表述。本文通过对其历史、类型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对接受者有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评唐太宗的音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岩 《洛阳师专学报》1999,18(4):60-62,76
唐太宗的音乐观分作两个层面,其一是音乐认识论。由于他不懂得音乐表现人的感情,更不懂得音乐以其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感情,就认为音乐作品本身不带悲苦欢乐的情绪,而是作为作品接受者的人,由自己心情的悲苦欢乐而赋予作品以情绪的。这便无限夸大了接受者的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取消了作品自身质的规定性。其二是音乐社会学论。由于他不懂得儒家功利主义音乐观,不懂得音乐同政治、社会、风俗等的关系,就认为音乐作品同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没有什么关系。他的音乐认识观,是音乐社会学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社会学论,是音乐认识论向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的必然推演。音乐对于唐太宗来说,还是一片盲区。  相似文献   

7.
从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曲式、调式、旋律、节拍、节奏等特点入手,研究了朝鲜族民间音乐存在的形式与文化内涵,并分析了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是指运用音乐的非语言的审美体验和演奏音乐的活动未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的治疗技术。是利用人与音乐的特殊关系未改善人的健康状态。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它始终和人类社会的历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尤其强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保存、展现、阐释和研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音乐艺术已广泛被人们关注,人们研究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研究音乐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研究音乐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音乐起源于原始巫教的降神歌舞,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广泛吸收了古代宫廷音乐、琴曲音乐和民间艺术音乐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其独特风格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就有音乐鉴赏的传统,在西方音乐批评学的影响下,中国的音乐评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尤其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些为其学科化建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音乐评论学科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其发展中不能离开历史学的全景纵向角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鉴赏课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是地方高校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凸显教育教学特色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呈现出不良趋势,为此,应从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提高审美眼光,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几个层面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由此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品性、优雅气质和获得至善至真的美的性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比较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东西方音乐文化的首次碰撞,可看出当时中国处在落后挨打、中国人民不能主宰自身命运的历史条件下一种被动的历史选择。而新时期的这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再次撞击,是在中国人民充分掌握了自身的命运、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华崛起、祖国富强的必然需要竹条件下一种主动的历史选择。新时期的中国音乐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参与世界音乐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网络音乐传播的特点及其发展,作者认为网络音乐传播不仅促使音乐创作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也为音乐表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手段、给音乐欣赏者展现了革新鼎故的机遇和挑战、导致音乐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和谐的社会交往能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光祈作为五四新文化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王光祈的政治思想及活动、文化思想、音乐理论、教育思想和社会交往等展开了讨论,着重探讨了他的少年中国理想和社会改造思想,并对其音乐救国思想和他对中国歌剧的发展等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领域,从古至今的研究和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其研究的动因,而现代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引入其中所产生的诸多成果是其研究的立论基础,而由此提出的研究框架是历史之选择,也是当代学人面对历史遗产时的勇敢姿态。以导引的形式对这一研究进行宏观、全揽的内容和方法关照,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浅析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复兴以前,西方音乐美学主要由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纯理论角度分析研究。从十四世纪艺复兴开始,随着作曲、表演、欣赏、理论的分离,各个乐派的音乐家们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两种形态的音乐美学。本从不同时期、不同乐派的音乐作品出发,探讨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的本体性质是音乐美学领域中重要很难回答的问题。音乐欣赏通过听觉来审美,在创造过程中,完成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结合与统一。从音乐材料,结构环节和功能作用三方面断定,材料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结合是约定的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的结合、音乐欣赏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广泛的联系,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