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诗(文学)与“愤”的关系一直是谈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有人甚至习惯地将“愤”这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当作诗文创作的动力.认为创作就是一种泄愤的手段.“愤”积得越深,内心苦闷越甚,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发愤著书、著文泄愤也就成了极有影响的创作动力论.我以为,通过考查这种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怎样由诗文批评被运用到小说批评,然后再进一步理解张竹坡的泄愤说与他的小说创作动力论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要想理解“泄愤”与创作的关系,必须在愤与文的关系范畴中加以把握,后者已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作出了许多精辟之论的课题,先秦的《礼记·乐记》中就有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尚书·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的“言志”,尽管被后世解释为“表达志意、思想”,但实际上,它与“缘情”并不是绝然相对的.因为“志”,按许慎《说文解字》云:“意也”.“意,志也”.二者是互训的,唐代孔颖达在讲解“好、恶、  相似文献   

3.
“淮南三王”王艮、王栋、王襞三人在思想上有继承关系,但在佛道问题上却有不同的认识。王艮以正宗儒学家自居,但也承认佛道有佛道的作用,所以他虽然对佛道不感兴趣,但也不排斥佛道。王栋强调经世济用,他认为儒学主于经世,而佛道清虚寂静,不能为社会所用,所以他讨厌佛道,排斥佛道。王襞与他们截然不同,他高度认识佛道的功能,并钟情于佛道,成为泰州学派中少有的佛道热心人。  相似文献   

4.
苏轼者,启山林手也。探索其创造奥秘以取得强劲借鉴,是每个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苏轼论创造个性所应具备的七要素,是在总结前人(曹丕、陆机、刘勰等)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依据他本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所概括出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命题。一、“才”:苏轼很强调“才”的作用:“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其成。”二、“气”:苏轼特别强调“气”的创造活力和威力。他继承了孟子“浩然之气”的说法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气”是一种“盖天下”而“出万物之上”的至刚至人的精神状态,并指出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素。三、“识”(即“学”):苏轼认为要想成其非常之功,需要有非常之识度。他把“识度”置于“智术”之先,可见他对“识”的重视程度。四、“意”(同“理”或“道”):苏轼突出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以意为主”。“意”,指表现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和义理,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篇之关键,居先驱地位。五、“志”:谓作家立身行事之决心和志气,亦即指理想。苏轼论士人的“才”与“气”,皆从“志”入手。六、“节”: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对“节”的无比重视,直接否定和批判了曹丕不重“名节”的观点。七、“艺”:指艺术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5.
王栋主张知所养,安静不外逐求,要求人们做到安静养阳,淡视人欲,泰然养心,少忧戚,多坦荡。王栋主张对人欲有所节,重视"节欲"与"引欲",谨防恶欲横流。王栋强调不懈怠,主张敬慎诚意修治。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己"是自强的意思,并不是要克己去私;《中庸》所讲的"慎独"并不是察私防欲,世儒们把"克己"、"慎独"都解错了。  相似文献   

6.
刘源同志在《电子技术应用》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双拼对字代码与计算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方案。“引起了很多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是一项属于突破性的工作”,“较国外王安电脑公司和桂中枢的方法都更为优越”,“具有国际水平”。本文是在学习该文的基础上,想就《双拼对字代码》谈几点粗浅意  相似文献   

7.
苏轼者,启山林手也。探索其创造奥秘以取得强劲借,是每个学者孜孜以求为的事情。苏轼论创造个性所应具备的七要素,是在总结前人《曹丕、陆机、刘勰等)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依据他本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所概括出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命题。一、“才”:苏轼很强调“才”的作用:“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望其成。”二、“气”:苏轼特别强调“气”的创造活力和威力。他继承了孟子“浩然之气”的说法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气”是一种“盖天下”而“出万物之上”的至刚至人的精神状态,并指出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素。三、“识”(即“学”):苏轼认为要想成其非常之功,需要有非常之识度。他把“识度”置于“智术”之先,可见他对“识”的重视程度。四、“意”(同“理”或“道”):苏轼突出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以意为主”。“意”,指表现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和义理,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篇之关键,居先驱地位。五、“志”:谓作家立身行事之决心和志气,亦即指理想。苏轼论士人的“才”与“气”,皆从“志”入手。六、“节”: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对“节”的无比重视,直接否定和批判了曹丕不重“名节”的观点。七、“艺”:指艺术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技巧、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才华。苏轼强调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同时“有道有艺”,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李维鼎先生的语文教育观进行了评介,重点评介了两个观点,一是“言”与“意”的转化问题,二是“生活”概念问题.作者指出,李先生认为的“言”与“意”的互转乃是语文活动、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力,是对语文活动和语文教学的简练明快的阐释和归纳,是一种崭新的语文观.作者还指出,李先生提出的“生活”在“意”与“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他语文教育观中的另一关键.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学的立场来说,朱熹“《诗》教”的核心目标在于“导性情之正”;实施的具体途径,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令受教育者在《诗经》的阅读和学习中感发志意,将正性情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庄子言意道关系历来多被歧释为“言不尽意”,如果以庄子大道哲学为俯视点,深入庄子傲世却又无奈自慰的心态,挖掘出潜藏于其特定语式中欲吐而未明的“忘意得道”思想,借助对庄子“忘”哲学内涵的正确阐述,则能揭开庄子言意道本质关系实乃言能尽意、忘意得道的本质,对提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也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意合法”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合法”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探求汉语语法特点的。我们认为它在汉语中还是有其存在的基础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它也受到了一些指责。(1)对意合法的指责之一是认为一强调意合法就会得出汉语完全依赖语境完全依赖意合的结论。①谁都知道,世界上完全依赖意合的语言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心性学兴起,宋人重新阐发了“心”,并对志、意、思进行探讨,进而要求“养之以正”。由此,在诗学领域,原有的“诗言志”、“言,心声也”等命题亦受到了改造,人们提出了一些基于心志修养的诗学命题。文章探讨宋代心论的特质,并考察在心志修养观念影响下的宋代诗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人先正己     
"身教重于言教",思想品德教师不仅应该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应该通过思想品德教师个人的优良的品德、良好的情感、顽强的意一志等对学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是由意的酝酿,象的构思,言的书写三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因“应物”而立“意”,为尽“意”而立“象”,为尽“象”而立“言” 的传达,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立意”,立象,立言的三方面进行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意指功能的由“言”,“象”,“意”三层次构成的文学文本的产生,因此,文本结构不是自我封闭的,它是文学语言生成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语言读解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跟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的特点,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总离不开一个经典命题:“天人合一”。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然后从哲学、思维、语言的关系上考察现代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结论认为,同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具有“意合”特质,这一特质正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是一种“构成”关系,汉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大基本词类也是一种“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郁证针灸治疗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病证。郁证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悲,以及咽中如有物梗,失眠等。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机能息息相关,《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1]。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1]。另一方面,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十四经脉中,督脉入络脑,肝经连接目系,与督脉会合于巅顶,故治疗郁证常取…  相似文献   

19.
王栋特别强调安身,他既看到了安身对于个人的作用,也看到了安身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并把安身视为做一切事情的前提。王栋重视安身并不否认保身,认为保身是为了更好地尽道,所以他把保身看成安身的一个基本条件和人的重要道德要求。此外,在安身保身的问题上,他赞同王艮的"慎出"和出不"辱身"的思想,但他同时认为,出处要"以时位为轻重",只要符合社会需要,可以不拘形迹。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知”、“情”、“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剖析其中的关键,探究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的内在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授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