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区76个站点5月份降水场与其前期(12~4月)和同期(5月份)热带海温距平场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资料选用了1961~2001年共41 a的数据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5月降水与热带海温距平场以同期相关为最好,而前期热带海温距平场除12月、3月和4月外,其它月份即1月、2月均有很好的相关.通过对热带海温距平场及降水场典型特征向量的分布作分析,太平洋暖池区热带海温与纵向岭谷区5月降水有正相关关系,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纵向岭谷区5月降水有负相关关系.当太平洋Walker环流增强时,纵向岭谷区5月降水增多;当Walker环流减弱时,纵向岭谷区5月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2.
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特点,按照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引进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纵向岭谷区14个地、州、市的生态安全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水量变化、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水土流失率和开发土地比例是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纵向岭谷区内各区域和流域之间生态安全状况存在差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高的区域和流域分别是西部地区和怒江流域.针对各个地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不同,该区域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保障自然、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39个站的地面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了青藏高原地区2007-2011年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逐月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7-2011年各季节的高原季风指数,借助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的环流因素.利用MOD08大气可降水量和云产品,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可降水量与云参数的关系.将地面降水与量资料和MOD08大气可降水量资料结合,计算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效率.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亚洲经向环流指数、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均与降水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降水量与云顶温度、云量、云顶气压和云光学厚度都有很显著的关系,通过奇异值分解,发现每对奇异向量场之间的相关系数,第一模态均达到5%显著性水平,方差贡献均超过989%,每组对应的可降水量的第一模态的异性相关系数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都为正值,且都通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可降水量对各云参数的影响在整个研究区域都很大.青藏高原地区上空的云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年降水效率为32.2%.  相似文献   

4.
西南纵向岭谷地貌区北部的三江并流区是我国高山深谷发育的典型区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独龙江自北向南奔流,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以峡谷为主的河谷地貌。其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有:突出的纵向岭谷地貌,构成了少有的三江并流奇观;地貌相对高差大,河谷深切;河谷地貌形成演化发育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流域范围内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多样化特征突出;地质地貌环境具有较强烈的生态脆弱性;河谷支流水源多发源于高山湖泊,两岸支流河谷分布不均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江并流”河谷地貌。  相似文献   

5.
纵向岭谷区地势曲线图谱及地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地貌是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地貌特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图谱作为地理时空分析方法在地学相关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针对纵向岭谷区典型南北走向山系河谷特点,收集该地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地理信息与遥感数据,通过综合运用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获得系列地貌信息图谱,基此对纵向岭谷区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初步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不同纬度断面的地貌剖面均表现出地表形态起伏变化大、地表切割强烈、坡度陡、地貌形态结构复杂的总体特点,但由于所处纬向地带不同,各断面也存在明显地貌特征差异;另外,由北向南,纵向岭谷区总体地势具有显著急剧下降特点,地表形态复杂度出现两级阶梯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6.
基于1971—2020年浙江沿海地区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及极端降水天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北部、中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均呈现“少→多→少→多”的变化过程,而南部沿海地区则呈现“少→多”的变化过程;突变性检验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突变现象出现在2013年,中部沿海地区出现在1973年和2012年,而南部沿海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存在多个突变点;研究区的极端降水格局主要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该结果可以为浙江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海岸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气候漂移和多重线性回归的订正方法,对第5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26个模式的历史时期(1956-2005年)北半球月平均降水进行了订正,对未来(2006-2060年)的月平均降水进行了订正和预估.选取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提供的CRU降水数据集作为评估模式订正效果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 CMIP5模式结果的集合平均在青藏高原以南、格陵兰岛南部以及南海沿岸、南美洲北部的降水模拟值偏低,而高估了索马里、阿赞德高原、亚洲中部和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相较于观测结果, CMIP5模拟的低纬度纬向平均降水被整体低估,中、高纬度带上模拟值整体偏高.订正后,历史时期降水分布、纬向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序列与CRU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上述方法对未来RCP4.5排放情景下的预估场进行订正后,沿非洲的阿赞德高原、欧洲、东南亚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密西西比平原,未来55 a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历史时期降水量减少30 mm左右;南美洲的赤道以北、印度半岛北部、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未来平均降水量同比增加50 mm.北半球未来55 a的暖季,东西伯利亚西部、蒙古高原、墨西哥南部平均降水量比历史时期明显减少,格陵兰岛东北部地区的冷季降水同比增加.  相似文献   

8.
云南雨季的开始及其季风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南接中南半岛,东南临南海,西南频孟加拉湾,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考虑,云南的雨季和干季特别分明。由于每年夏季风来得早迟不一,故造成云南雨季的开始也有早迟之分。雨季开始的早迟对云南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近几年来有不少气象工作者从季风环流的角度来研究云南雨季的开始。有的认为“印度西南季风环流建立后,我国降水过程增多,西南及长江流域雨季开始”。有的又认为“云南雨季开始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的爆发关系密切,而与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没有关系,其水汽几乎完全由孟湾西南季风所输送”。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以实测数据为研究基础,以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区-西南纵向岭谷区内的长江上游龙川江、澜沧江上游黑惠江和红河上游盘龙河三个流域为例,探讨了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的气候变化及其水资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区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了变化;(2)气温的变化较降水变化更为明显,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比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3)对于降雨而言,研究区主要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枯水期的升高趋势总体较汛期更为明显一些;(4)在气温和降雨均发生了变化的条件下,地表水资源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0.
王立人 《甘肃科技》2001,17(5):41-41
定西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的主要分布地。该区地势沿青藏高原东北侧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向,西南端的岷县海拔最高为2300m,东北部定西、陇西、通渭一带2000—1700m,降水随地势由南向北减少,年降水量岷县600mm,北部定西最少为410mm。本文以1961—2000年40年平均标准降水资料,主要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 1 年变化 该地年降水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风雨特征,冬半年(11月至次年3月)降水很少,仅占年降水的6%,夏半年降水集中在雨季。全年降水分布呈单峰雨型,不同时段降水变化的差异很大。 1.1 降水的季节性变化 降水量最少是冬季12月份…  相似文献   

11.
Using the data, especially the GPS rawinsode data, observed in Anduo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 period of GAME/Tibet in 1998,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dry to the rainy season along with their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is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Anduo area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westerly belt moving north and the southeast damp current are basic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ainy season in Anduo area. In the dry season, the air is drier, air temperature higher, and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s strongly developed to cause its maximum height to reach about 3550 m. Moreover the sensible heat flux is dominant, and the latent heat flux is small in the interaction of land-atmosphere energy exchange, and a reverse humidity phenomen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rainy season, the air is damper, air temperature lower, and the ABL height, with maximum of only about 2300 m, is lower. And the sensible heat flux becomes much smaller, the latent heat flux much larger in the interaction of land-atmosphere energy exchange. The reverse humidity phenomenon disappears.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雨季降水量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EOF,REOF方法对1961~2002年云南省124个测站雨季降水的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及各区域的降水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降水的一致性是云南雨季降水的主要特征,其次为东、西反向变化以及东南、东北反向变化空间异常分布型态;云南雨季降水存在着7个主要的异常区域:滇中以东区,滇南区,滇西北区,滇中以西区,滇西南区,滇东南区,滇东北区;除滇东南区之外,其他各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雨季降水都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风险分布,本研究利用该地区1961~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1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面积产量数据,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基础构建灾害辨识指标,分析了一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性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风险度区划。结果表明:(1)近51年长江中下游一季稻洪涝灾害年际变化显著,除重度洪涝外均呈增加态势;大部分地区灾害发生频次为30~90次,高发区在湘鄂交界西部地区。(2)一季稻洪涝灾害发生概率高值区在长江沿岸地区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达30%以上;灾损率为3.2%~5.2%,大致呈阶梯分布,从东到西逐渐减小;大部分地区种植比率低于10%,江苏省的种植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省;风险度分布大致以长江为轴,由长江沿岸向外逐渐递减,最高值出现在湖南石门,达0.24。  相似文献   

14.
曹妃甸海域磷酸盐容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建立曹妃甸海域潮流和污染物输运数学模型,并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应用验证好的数学模型,计算六种典型水文条件(洪季大、中、小潮,枯季大、中、小潮)下该海域8个河流排污口和曹妃甸围填区混合区半径上的磷酸盐浓度,并与功能区要求的水质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计算出磷酸盐的允许排放量和削减率.结果表明:磷酸盐超标的枯季为陡河和沙河,洪季为双龙河和围填区,应加强对这些河流相应季节磷酸盐排放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从地质特征、矿业活动、地质灾害这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店头古村落所在区域的基础地质环境问题,从而得出对其保护与开发整治的新见解:村前风峪沟雨季的洪水与以往矿业活动形成的弃渣极易形成泥石流等隐患。在开发整治中,一定要将风峪沟的防洪排洪功能放在第一位考虑,不宜搞造河工程;在景区古建文物的修复保护与开发整治前也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对本区景观整治应多搞生态开发,对露天采矿点挖矿遗留下的陡面,可采用固化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淮河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各小流域支流,因此研究支流污染物质输出特征对淮河的污染物质减排和水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选取淮河支流西淝河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12月期间对流域出水口断面水量、水质[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  相似文献   

17.
滨江潮汐型水体水下光场时空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内江水下光场分布预测模型,选择洪季、枯季两个典型全日潮,研究内江水下光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洪季内江水下光照条件明显优于枯季,枯季悬沙浓度较低,光强垂向衰减速度略慢于洪季;洪、枯两季水下0.3 m处光强分别比表面光强削减了89.1%和83.5%. 受水量交换及水动力条件影响,洪季内江东部水域光照强度比西部水域平均增加59.2%;枯季内江南北两岸滩地水下光强平均约为主流区的2.63倍. 洪季潮汐作用对内江水下光场分布影响较小;枯季潮差大于洪季,落潮期间,悬沙的落淤,水下光照强度平均较涨潮过程增加47.2%.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14日至3月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合成平均方法对200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低温连阴雨天气进行客观分析,并与2008年同期的连晴少雨过程进行对比,发现持续低温连阴雨过程除须有深厚、大尺度的环流背景支持外,还需干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促成大气的不稳定;对比连阴雨过程中的西风指数和降水强度,发现两者的对应关系非常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的强弱对天气过程强度的直接影响,涡度、散度的垂直分布使较强的上升气流发生在中低层,使水汽与动力抬升条件达到最佳配置,非常有利于降水的产生;通过观察这次典型的春季低温连阴雨过程开始前5天的形势场,发现在对流层中下部,被青藏高原分成的南北两支气流的分布对此类连阴雨过程的提早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