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期刊全程介入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有利于改变文学史是文学事业史的旧思路,提供了文学史是文学产业史的新思路;凸显了编辑在文学生产机制中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复原文学史发生现场原生态情景;给传统的文学体式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但颠覆了诗文正宗的文体格局,而且衍生出若干新的文体,提供了新颖的文学史景观. 相似文献
2.
陈智淦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29(2):9-15
在1988年至2010年已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剑桥美国文学史》等四部文学史著作中,林语堂是唯一一位都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作家。在上述四部文学史著作的林语堂书写中,国外文学史编者坚持他者视域的个性化文学史阐释路径、杂糅相关文学史料、结合文化研究的微观视角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等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有关学科当代发展史的教材必然要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中国当代文学史也是如此。续写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最初若干年的文学史,即将成为当代文学史教材不可回避的问题。教材建设需要编者和出版社的通力合作,从出版工作者的角度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实现内容更新,也离不开编辑的主动参与。概言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在学科还是职业层面,编辑都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40多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建设从集体编写到个人专著,从意识形态话语到文学本体论话语,从政治性阐释到学术性阐释,从部分研究走向整合研究,这门学科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积累了丰厚的述史经验。从想像与阐释的角度认真检讨其得失,探寻学科建设的动力和走向,可提出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学生普遍掌握信息技术并对新媒体兴趣渐浓,这一新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将探讨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如何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科特点、教学实践及网生代学生的接受特点出发,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和功能的调整转换,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交流型课堂的话题出发,建立以教学效果为目标的互动型新型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应对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教材到教学过程一直存在着如何协调文学艺术性以及史学意义的疑惑。从上世纪90年代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进行"重写文学史"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教材,针对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探索以及总结,本人提出了几点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症状,要使他们尽快的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尽快使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尽快进入角色,做一名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9.
高艳芳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4,(3):84-88
白蛇传传说现代作家文学书写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号召下的“大我”宏观政治语境书写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的“小我”人性化审视书写。这两种书写范式实践了由宏达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表明了不同时期人们遭遇的不同困惑以及应对的态度。两者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上差别巨大,在整个传说的传承中发挥的价值功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审美理想的诉求和外来观念的冲击,促成了文学史标准的重大变革,文学史书写呈现从政治标准向审美标准转向的历史进程,经过重写文学史、重排大师座次两次事件的催生,整个文学史研究空前繁荣。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文学史审美标准的确立,其背后隐含着政治因素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文学史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必须打破文学史研究的中心论、二元论,建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多维度、平衡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1.
在重建现代文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学术探索中,21世纪初一批以全新的视角重构现代文学的文学史著作纷纷出炉,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是其中有特色的一部,作为一部独立写作的文学史,该著不仅在史的宏观把握上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而且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中也时见亮点。 相似文献
12.
黄伟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2)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50年代正式形成,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代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概念的提出解决了晚清以来文学史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传统文化为坐标进行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不仅可以清晰地勾勒现代中国各场域多样式文学发展的脉络,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一个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叶出现于中国文学中的农民形象,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他们既勇于开拓进取,又受到时代思想的束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曲折磨难,新时期的农民精神出现了两极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俗文学的繁荣是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与法国的相关领域同样如此。两国通俗文学创作上的异同,既充分体现了通俗文学的走向,也预示了世界范围内雅俗文学之间互动的恒久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义与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的建构过程,一个文学史家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运芳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3):84-86
分析了现当代文学中红旗意象的象征意义、政治意义和审美价值,认为红旗作为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红色革命文学中独特的意象,在大量的诗词、小说等文学创作中反复呈现,有其特殊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由于近年来新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学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也促进了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的解放。而由此.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史研究乃至整个史学研究领域的活跃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