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海洋蓝色经济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将逐渐加剧,这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安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围绕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滨海湿地退化、风暴潮灾害加剧等危害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影响下2050年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广东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近30年来广东沿海地区18个验潮站的风暴潮资料以及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结合前人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海表温度关系研究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研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50年广东省沿海地区风暴潮淹没范围进行了预测,并对不同区域风暴潮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从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滨海构造物和承灾能力5个方面构建风暴潮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完善了广东省沿海地区风暴潮脆弱性指标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50年该地区风暴潮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价和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对2050年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绘制了该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图。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台风暴潮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波 《广西科学》2014,21(4):325-330
本文对国内外风暴潮的研究现状、进展进行了回顾;对广西沿海风暴潮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述。台风暴潮是广西沿海地区的最大海洋灾害,减少这种灾害损失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目标。台风暴潮在广西有着显著的区域性特点:非周期性水位总是先减后增,增减水在港湾的强化与大气重力波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这些特殊性的规律,是减少风暴潮损失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沿海地区是风暴潮灾害频发的区域,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近年来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讨了广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主要成因和一般规律,认为本区风暴潮灾害的综合效应主要取决于气象、水文、地形等要素,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风暴潮灾害成因、预防对策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抵御潮灾和尽量减轻潮灾危害。  相似文献   

5.
首先回顾了2008年5月发生在缅甸的“纳尔吉斯”特大风暴潮灾,从海洋与气象系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这三方面分析其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一些例子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自然灾害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后分析上海海洋灾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因大气强烈扰动而产生的灾害,如台风和巨浪等;因海水的扰动或状态骤变而引发的灾害,如海啸和风暴潮等;因人类活动而出现的灾害,如赤潮和海洋污染等.以大量的数据说明,强风暴灾害是上海的主要灾害;海浪灾害对上海的航运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海平面上升是上海主要的重大灾害隐患.介绍了上海市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就新气候形势下上海海洋灾害的应对措施,提出了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等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广西沿海地区属于平均水深不足20 m的浅海海域,如果遭遇台风,暴潮位与天文潮高潮位重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位重叠,极易因破坏性极强的风暴潮致灾.本文主要从ENSO现象产生的机理及作用出发,探讨其对北部湾广西沿海地区风暴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1949—2005年广东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灾害资料,介绍了这50多年台风暴潮灾害情况,对台风暴潮灾害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基于信息扩散技术的风险计算模型对汕头、汕尾、赤湾、黄埔、湛江和南渡6个验潮站的台风暴潮最大增水值序列分别进行了风险计算,并将其结果与基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均于实际风险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台风风暴潮损失,构建准确的损失评估模型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选用1995-2020年50组广东省台风风暴潮进行试验,基于气候变化和风险评估理论建立台风风暴潮损失评估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筛选输入因子,进行RBF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海水养殖受灾面积评估,通过比较有无气候变化指标评估模型的结果,验证了气候变化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采用熵权法组合RBF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进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比单一模型发现组合模型有更好的预测精度,为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有效的损失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赤潮的概念以及我国目前赤潮灾害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了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海洋渔业、水产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分析赤潮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最后总结了赤潮的预报和防治对策,提出赤潮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农业、海水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促成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含有富营养化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海水养殖污水的过度排放 ,使得近海的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 ,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 ;人们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大肆捕捞鱼类、贝类 ,以致失去了食物链上一些组成部分 ,因而导致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范围扩大、加剧了海洋灾害 ,对近海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赤潮大面积频繁发生 ,对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亮出红牌。我国沿海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区域 ,其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 ,…  相似文献   

11.
侯堋  王其松  彭石 《广西科学》2021,28(1):37-45
重现期风暴潮灾害评估及最大可能风暴潮预测,对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分析实测资料基础上,构建南海潮汐风暴潮耦合模型,对历史上对茅洲河影响较大的风暴潮灾害进行计算分析,在验证准确的基础上对近20 a的106场风暴潮进行计算,得到每年的最大潮位值,采用极值Ⅰ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设计频率风暴潮条件下的茅洲...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福建海平面上升的成因及其影响,提出相关应对措施确保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方法根据中国海平面公报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海平面上升不但会淹没滨海土地,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加大风暴潮、咸潮入侵、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的致灾程度。结论福建省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积累碳汇;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和脆弱性区划;强化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对策等。  相似文献   

13.
感知器算法在台风风暴潮灾情等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暴潮灾害每年都给我国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风暴潮灾情等级的模式识别思想,运用感知器方法的理论及其算法,并以广东省湛江地区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的台风风暴潮灾情等级判别函数,经还原检验和判别预测获得满意的结果,证明该方法用于台风风暴潮灾情等级判别是可行的.这对于实现风暴潮灾情等级的快速评估,为抢险救灾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分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口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CO2、CH4、N2O等气体的排放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预期本世纪的全球变暖较20世纪更为强烈.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本世纪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将可能导致我国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南方雨量增加特别是暴雨和台风的增加,会使洪涝灾害扩大加剧.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农林病虫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灾害也将发展,唯寒冻灾害可能大幅度减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及科学界应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特征独特,北部湾地区常年遭受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引起的波浪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对广西沿海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研究了1980—2015年间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的变化及特征,对北部湾海域内热带气旋的频数、强度、持续时长、功耗指数等年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北部湾地区热带气旋的频数、持续时长呈波动减小趋势,其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整体上功率耗散系数(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本研究为北部湾地区的海洋防灾减灾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江浙沿海特大风暴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大风暴潮灾是江浙沿海地区一种严重自然灾害,根据历史记载资料,探讨了江浙沿海特大风暴潮灾的频率、灾情,及其成因,并预测了未来变化趋势,提出了有关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以2005年"龙王"台风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结合台风的风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点,构建了福建台风大风、台风暴雨洪涝和台风风暴潮3个串发、并发性灾害链模式.对2005年"龙王"台风的分析表明:登陆台风受山脉抬升和北方弱冷空气双重影响再次强降水,地势西高东低且地表破碎、海岸曲折且山地性河流发育等是灾害链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灾情随灾害链过程放大,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提出沿海区防御大风和风暴潮、河流下游防御洪涝、山区防御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区域模式,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