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遣鲜矣。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2.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3.
两汉经学极盛,在后汉时期“我注六经”的治学之风达到了顶点。物极必反,到魏晋时,道家思想发展起来,当时的知识分子尊《易》、《老》、《庄》为“三玄”。他们注重辩论,提倡自然,菲薄礼教,行动上豪放旷达,善作惊人之语,开启了独具轻力的玄学时代。现试就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之关系撮要论之.一、辩证思想的启示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在这里,老子首先…  相似文献   

4.
生命与思维——在混沌的边缘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可以说,现代复杂性科学,实际上是在探索中国古代“道德经”中所称的“众妙之门”。在复杂性科学中,“混浊的边缘”和“自组织临界性”是两个很深刻的概念,此两者亦可谓“同出而异名”(道德经)。它们是近一二十年来,以美国桑塔费研究所的学者们为代表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对线性思维和还原论的反潮流,它引导我们换一个方式并用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乃至去观察产生了生命和自我意识的整个宇宙。一、“混饨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1,(9):65-65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一句继续在阐释道用。《易经》揭示了道的演化和运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小到器物、大到法度,普遍到百姓日用,都有道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却为众人所忽略。先看第一个小分句"见乃谓之象",见通现,何为象?易经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即为象,那什么是象?《周易正义》云,兆见日象。意思是说兆示的显现就是象,  相似文献   

6.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7.
体会智慧     
雨涵 《科技智囊》2011,(1):85-85
什么是值得我们一生探寻的问题?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可见,如果能够闻听到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道,活一天即抵得上一生的意义,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可见,这个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道,只可体悟,  相似文献   

8.
<正>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它们的德行,分别是怎样的(指上一句的阳卦、阴卦)?阳卦是一个国君配两个臣民,二民事一君,是君子之道;阴卦是两个国君配一个臣民,一民兼事二君,这是小人之道。从国家治理角度而言,阳卦象征着众多的臣民,拥护一位仁君,君民同心、团结一致,国家日益兴盛发达。反之,阴卦象征着君多民少,  相似文献   

9.
"九三"解读     
《周易》是一部奇书,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许多卦中的九三爻辞的解读,管中窥豹,揭示其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和人格精神。《周易》辩证法最突出的是对立统一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周易》的人格理论具有居安思危,临危不惧,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这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易经》虽是卜筮资料的汇编,但包含有决策和管理思想的萌芽。《易传》撇开其巫术的成分,肯定了其认识和行为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高度来指导人们避凶趋吉,转祸为安。因此,《周易》成了群经之首,“治理备矣”,历代统治者无不以之作为“定天下之业”的理论指南,堪称我国古代管理学大全。《周易》一书,“贞”字迭拾俯摭,六十四卦中,除大有、大过等几卦外,余皆言及。贞、正、政相通,即管理国家事务的意思。《系辞传》指出:“乾、坤,易之蕴也”,“乾、坤其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春秋》所记天子、诸侯、诸侯夫人的卒葬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春秋葬日制度存在着明显的阴阳观,即丧月等级用阳、葬日用阴,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念。除此,本文还对丧月不计闰、葬日不用疾、卜日先远日等规定进行了探究,对《春秋》卒葬的书写原则及体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关于人类有两种“生产”的论述,是中华“阴阳”观念产生的依据。先秦儒家孔孟未涉及阴阳和兰蕙,至《荀子》之言“兰”,旨在明“礼”。此前屈原视兰蕙为“君子”,其阴阳与之无直接关系。阴阳观念对于《易》学的贡献,落到了道家的身上。发端于《老子》的“道”的阴阳“气”说,经《庄子》的发挥提升以及《易传》的系统深化,遂将“天道”推及于人事,解释大千世界。“阴阳”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和根本法则。《易传》的“阴阳合德”至汉武以后演为“阳为阴纲”,其“原型”(阴阳)的“置换变形”,可以儒家的礼制和人诗中的“兰蕙”为证。此乃以今人的立场,借古人的眼光,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生”《易》理作尝试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内经·阴阳离合论篇》提出“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内经·热论篇》又提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上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以上提出了“太阳”经脉的根结,起止,以及它的功能和作用。并在“阴阳离合论篇”的一开头就指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这又提示了人体经脉气血的运行是同天地阴阳的变化相应的。就是说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变化规律要相应地反应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就整部内经的论述来说,其宗旨就是在论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郭明虎 《科技资讯》2006,(16):139-140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其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在这三大职能中,“培养人才”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著名的自由教育倡导者纽曼说:“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哲学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层次的学校,高校在实现其职能时所选择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培养人才”是所有高校的共同使命,尽管在对“人才”这个概念内涵的理解上也会不尽相同。离开了学生的存在,高校赖于生存的基础便会动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只是强调了高校的一个方面,大师离开大学照样可以谓之大师,可大学离开了学生则不成其为大学。由此,高校的任务与目标应围绕学生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源于创新、基于实干。创新与实干均涉及理念和方法两部分,其理念可谓之“治学之道”,其方法可谓之“治学之术”。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对科技研究的深入思考,阐述对“治学之道与治学之术”的感悟: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大胆创新、严谨求实、深入求精的科研作风,要有锲而不舍、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以“五用”的素质标准不断审视自己,努力达到“学、研、悟”治学三境界,登高望远、眼观全局,践行“科研三字经”。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实质上是一个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过程,故谓之为“治学之道”。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学术著作和论文。作为学术论著,必须有论有据,据与论(史与论)结合,最起码的要求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上乘之作,则应立意高远,思想深沉,有独创之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这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甚至是穷年累月潜心治学才能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19.
认为《老子》的哲学观点:宇宙是网络结构,“道”生发了整个宇宙,“道”贯通于一切宇宙网络之中。“道”是以“阴场”、“阳场”和“冲气场”的形式对万物发生作用。在宇宙网络中是无形控制有形。  相似文献   

20.
“此之谓(或是之谓)XX”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