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鸿  徐国兴 《海峡科学》2007,(3):50-51,54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来自脉络膜血管的病理性新生血管侵入视网膜下腔形成.CNV可发生于许多眼底疾病,可引起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继而可形成瘢痕,造成黄斑部损伤,严重影响中心视力.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任何原因引起血管生成因子相对或绝对增多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在CNV的临床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内皮抑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对以肿瘤血管为代表的活跃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且无毒性、无耐药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新生血管类似,内皮抑素已成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一种潜力药物.该文将结合内皮抑素的结构特点,围绕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着重对其可能用于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献的回顾、总结VEGF及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VEGF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结论: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刺激微血管因子,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李琼  徐国兴 《海峡科学》2007,(3):63-64,72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眼部许多疾病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生成素(Ang)是一类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其中Ang-1和Ang-2与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结合后构成的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血管生成素家族成员及其受体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机制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探讨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有效护理方法。总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21例行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患者的非手术复位的护理方法和体会。21例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了透析导管移位,其中5例发生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后2周,11例发生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后3~12周,3例发生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月,2例在腹膜透析置管术6月后。导管移位的位置分别为:麦氏点10例,髂前上棘5例,骨盆边缘6例。经积极处理后,复位成功率达76.2%。寻找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原因并及时给予处理是及时纠正导管移位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PM2.5引起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2.5指直径≤2.5 μm 的颗粒物质,它很容易穿过呼吸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可诱发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已成为恶性肿瘤新的诱因。近年研究揭示,PM2.5可刺激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肿瘤血管新生;并可激活肿瘤细胞,使其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直接形成肿瘤血管;还能使肿瘤干细胞向肿瘤内皮细胞转化,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此外,PM2.5可促进肿瘤细胞及其他多种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招募骨髓和血液中白细胞进入肿瘤组织,诱发局部慢性炎症反应,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的发生,增加肿瘤细胞干性、迁移和转移能力;还可破坏血管稳态,增加血管通透性,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打开方便之门。PM2.5在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至今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PM2.5诱导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转移机制,能为PM2.5引起的恶性肿瘤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与肿瘤的侵袭、增殖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凝不仪可以使肿瘤细胞包裹在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聚合物中,逃避免疫监视,而且还可直接导致凝血酶的产生,通过活化多种信号传导机制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及其骨髓的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为白血病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查阅总结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VEGF的性质作用特点以及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白血病细胞表达较高的VEGF,VEGF促使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生,白血病细胞与骨髓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抗VEGF和抗新生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组功能强大且能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它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并增加血管通透性.近年来在女性生殖内分泌领域中VEGF受到相当的重视.本研究就VEGF的生物特性,以及其在妇产科领域、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促进因子,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与VEGF的产生及VEGFR的特异性激活密切相关。现综述近年来有关VEGF、VEGFR与鼻咽癌关系,以及VEGF、VEGFR抑制剂在鼻咽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促进因子,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与VEGF的产生及VEGFR的特异性激活密切相关.现综述近年来有关VEGF、VEGFR与鼻咽癌关系,以及VEGF、VEGFR抑制剂在鼻咽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促进因子,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与VEGF的产生及VEGFR的特异性激活密切相关.现综述近年来有关VEGF、VEGFR与鼻咽癌关系,以及VEGF、VEGFR抑制剂在鼻咽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老年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透析(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替代疗法: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诞生,在慢性肾衰的透析疗法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其特点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实际治疗费用低。Jassal SV等报道老年病人占腹膜透析的40%以上,故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护理要引起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寻找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研究肿瘤的血管生成、寻找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新药则依赖于各种不同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常用的血管生成模型有体内和体外两大类。体外的血管生成模型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组织(主动脉环)模型;体内血管生成模型有角膜模型、皮下气囊模型、鸡胚尿囊膜模型、藻酸盐陷夹模型、小鼠皮下凝胶模型等。由于目前对体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定量评价尚无精确有效的方法,而鸡胚尿囊膜技术因取材方便、无需特殊设备、经济、实验周期短、又能定性或半定量地检测…  相似文献   

15.
PCI术后再狭窄(RS)是动脉壁对机械损伤的愈合反应,与PCI发展相伴相随,大量的研究证明RS形成与血栓形成、弹性回缩、动脉重构、新生内膜增生以及炎症有关,其中新生内膜增生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血管重塑是球囊血管形成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内膜增生机制进行干预是目前防治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是两种内源性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肿瘤内皮细胞的生长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防止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目的。作为两种最有前途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克服了肿瘤化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抗药性。文中对这两种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及应用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生成。这个假设最初由Folkman等[1]提出,主要依据是:(1)体外培养的肿瘤体积只能在1~2mm3,而植入鼠体内体积可迅速扩展到数立方厘米;(2)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有限;(3)体外培养的器官无血管。之后,Hanahan等[2]又提出了“血管形成的开关平衡假说”,即血管形成过程依赖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调节。目前,研究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是抑制或破坏新生血管的形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4个方向进行;(1…  相似文献   

18.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是治疗湿性ARMD的重要选择,主要有哌加他尼钠、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等,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该文就临床上主要使用的anti-VEGF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具抑制血管新生和抗癌作用的蛋白质,它在人体内能安全使用,并且不产生抗药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综述了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抗癌作用及其机理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王浩杰  刘东华 《科技信息》2014,(10):200-201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积极的诊断及控制恶性胸水对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浸润或转移至胸膜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升高、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以及血管通透性的增高等是恶性胸腔积液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内皮抑素(ES)为内源性抗血管生成物质,其表达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剂之一,近年来ES为癌性胸水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被许多学者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介绍ES在癌性胸水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