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喜欢过西方节日,却对西方节日一知半解:他们乐于过西方节日,认为这是属于年轻人的节日,这是存在一定的原因的:西方节日会对当代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对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现象持积极态度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大学生中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在世界文化融合中更具自身魅力。  相似文献   

2.
虽然东西方的节日气氛表现方式不同,购买节日礼品、赠送节日祝福的观念却有相同之处,自然也有类似的节日花销。灯饰我们在圣诞节要买的东西,圣诞树和灯饰是少不了的。就像中国过春节鞭炮少不了一样,灯饰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之一,每一家无论有没有钱,灯饰是必备的圣诞装饰品。今年,我们花在灯饰上的钱大约是300多美元,买了星星灯、五彩串灯、流星灯和树网灯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方节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其中尤以圣诞节为代表。每年的十二月底时至圣诞节,中国的消费者都会蜂拥进各大购物商场疯狂地采购。消费者们的热情对于各大商家来说是个绝好的消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存钱比花钱更加重要,即使如今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有了大步提高,很多人还是选择将大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优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带领学生领略西方各国风土人情,在文化碰撞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跨文化差异对于英汉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跳板,例如"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贸易政策等,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最杰出的符号象征,涵盖了民俗习惯、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笔者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分析了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经济文化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外国电影潮水般向中国席卷而来,特别是那些在影片中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外来电影,表面上是向中国和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在向人们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而且中国观众还不自知。本文以好莱坞动漫大片《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以此警惕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已成不逆之势,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文艺理论,也受到西方某些大国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要批判地吸收,筛选取舍,融合沟通,进行综合创造。  相似文献   

7.
容剑玲 《科技资讯》2011,(11):247-248
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必然导致西方强势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所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必然受到冲击.在西方体育模式大一统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表现形式与西方体育并存.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跨国公司不能进行文化的整合,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多种文化中生存下来,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业绩。因此,为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会出现新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可以发觉在英语普及下的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所造成的中国民俗文化的严重缺失。在英语教学中,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英语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软实力,但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证明我们的软实力不仅具有相对较弱的现实,而且在自我定位和如何发展上认识不清。本文试图从华语电影冲击奥斯卡的过程,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几种理论范式不能简单地挪用到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去,而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将其重新语境化,在综合创新的基础上探寻适合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也日益普及,国际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英语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它的本土化,即出现了英语的中国变体——中国英语。本文将从中国英语的成因及特征入手,讨论它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代社会,最典型的学术现象就是西学东渐。20世纪初,梁启超首先引进了西方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后经由鲁迅等人的进一步充实,浪漫这一术语最终得以确立,同时也完成了西方浪漫主义中国化的前期历程。这就是中国化了的文学思潮,它与中国诗歌的主情传统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人论政”传统是我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探究其发展动因,我们可以发现,其在近代的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风东渐”的合力作用,是变革时期中国矛盾重重之社会现实的呼唤,也是近现代中国政治舆论环境的写真。  相似文献   

16.
“快餐音乐”是当代特有的音乐现象,它产生于西方,流传到中国发展迅速并且被中国化;其存在于中国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却并不可能取代传统音乐成为中国音乐根基,因此我们应该有规律地“导”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它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它的形成有着深层的原因,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萱 《科技信息》2014,(10):220-221,226
With the advancing of Globalization,the language contact among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ly.As the direct outcome of the language contact,code-switching has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a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has drew great concerns.This paper aims at do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popular songs as the corpuses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with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studies.First the corpuse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 and then with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code switching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the adaptation to social conventions,linguistic realities and the psychology motivations.As a normal linguistic as well as social phenomenon,code-switching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trict and respect.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目前已成为人们所热切关注的共同话题。全球化所表征的相互联系、依存、统一的趋势,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上。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的日趋频繁和密切,必然引起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冲突与融合,从而带来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设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持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搞好文化开放,汲取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空前繁荣。仅从语境、结构、节奏、触键、音色、题材、和声七个方面的特点看,就明显有别于西方钢琴艺术。其发展从建国初至今,大致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57年;60年代至70年代;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名家名作,使中国铜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欣欣向荣。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会越来越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