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生命的冲动源于生命的深度渴望。这种冲动又因其在人生中的历经万劫而使生命深感困惑。生命的冲动与困惑构成了生命体验中的二元对立与无序循环。生命的根本冲动是在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的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它显现人类"超越""有限"的执着和渴望,也构成人类最根本的孤独与困惑,而这恰恰展示和演绎着生命在人生中的沉醉与生动,映照和生成着种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飞蛾之死》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全文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文中所体现的"小生命"与"大生命"、小"我"与大"我"、死与生三个方面的对比和融合,进一步挖掘作者借助对飞蛾之死的描述赞美生命的强大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生的尊严,即关注生命价值,追求有限生命的"全生、尽年",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循"缘督以为经"养生,以"无用"之道处人间;同时他更注重精神生命能够达致无拘无束、任性逍遥、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思想将探讨的核心置于"个体"之上,这种"个体"是四重空间的中介与承担者:身、家、国、天下。从而,在其立基与开端处,"个体"生命原则具有整全性。礼是"个体"成-人历程的根据与内在秩序,也是贯彻于"个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原则,它对个体、族群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决定着国家存亡、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而能否守礼决定人能否成其为人——君子。而仁对于君子异常重要,它使国家礼、乐得以可能,是君子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原则,也是敞开政治社会义利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生物学上,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基因是生命的密码,是基因决定了中国画、油画的"物种"特质。"生命的密码"互相制约、相互提携共同打造了东方艺术的"中国"品牌。"中国"基因的变异与消失正是中国画的"中国"性逐步消解、中国画面临被逐步异化危险的关键所在。诸多的忧思与呼吁正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画基因问题、加固中国画本体精神的必要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詹国芬 《科技资讯》2012,(6):200-201
幼儿园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是基于生命教育背景,依据幼儿所固有的形象性、具体性、可感性等特点提出的命题,它力图通过"欣赏"这一载体,开展幼儿生命意识启蒙教育,使幼儿充分感受生命的活力,艺术地欣赏生命之美丽,热衷于不拘一格的快乐表现,使艺术化的生命意识启蒙贴近孩子的生活。在实践中,通过整合与融通适合幼儿内在需求的途径、方法与策略,形成审美化的操作主题,构建"欣赏—体验—表现—领悟—创造"纵向深入且不断生成的审美活动系列,提高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创造性游戏和艺术专题活动的特有作用,促进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是入世的,主张通过道德完善,完成理想抱负来实现生命价值。道家文化是避世的,主张"无为"之为,"无用"之用,生命之价值就是"道"和"自然"的价值。佛家文化从出世中寻求入世的价值,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于它轮回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是对儒道生命价值学说的交融和超越。五四运动的文化洗礼造成了传统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后现代化时代构建的生命价值观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其文化天杰的生命精神特质崇高而伟岸,从"知与情的悖反"、"深刻的忧郁"、"修‘天爵’的求索者"、"真"与"真理"的精神"掐架"和"先行到死,向死而生"四个方面进行深度探示,从而揭橥王国维在天才与自杀之间"死"之本真文化心质。  相似文献   

11.
在魏晋辞赋文学中,《思旧赋》乃是竹林文学的最后收束。向秀山阳之行有着意味深长的生命仪式的意蕴,其嵇、李并提所体现出的生命哲思,透露出由魏入晋士人从"不羁"走向"逍遥"的精神世界的裂变与调整,在魏晋士人心态史上有着值得深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盘江两岸,自古就居住着布依族,在与汉民族等各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中,创造了灿烂的布依族审美文化。布依族以"和"为美、关注生态的审美文化,承载和激发了使生命充满美好与欢乐的审美情感,表现出天人亲和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有助于当代社会"人性分裂"的温暖与弥合,有助于审美文化的自然宁静与整体美丽,也有助于布依族审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让课堂有真实的生命体验,是新教学理念对传统理念的"超越"。真实的生命体验,构成师生真正的一段"生命历程",其中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预设、模拟、重现原生态的自然与社会生活情境,反映和揭示学生视野下所有一切的本真,这需要教师主动开发潜在资源,充分利用创生资源,营造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真实情境,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个体发展置于开放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5.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以其"言志寄情""意象寓意""以意构象"的造型,成为了赞美爱情、讴歌生命、祈求吉祥、热爱自然的隐喻象征符号,她是经过历代"真""善"和"美"的积淀、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对生命、对自然的礼赞,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6.
殷夫诗集《孩儿塔》的荒原意识,是建筑于诗人自身生命体验之上的对于生命本质的现代揭示,因而是一种体验型荒原意识,它几乎贯穿了整部诗集。锁定《孩儿塔》的"荒原意识",记录殷夫在与双重荒原"纠缠、排拒、脱离"进程中的复杂表现,动态描绘"阴面的荒原人"殷夫向"阳面的最纯粹革命者"殷夫"突变"时的心灵轨迹,继而廓清鲁迅所留给我们的《孩儿塔》之"别一种意义",乃至进入"别一世界",至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武群堂 《科技信息》2011,(14):I0204-I0205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在中国师生关系发展史上,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强调教师或者学生的"单主体"地位。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建构对话式师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实践中,必须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在平等、理解与合作中建构对话式师生关系,通过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吴阳林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30-31,3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于一直处于领导阶级地位的工人阶级而言,其内部阶级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变化表现为其"生命质量"的内部阶层化和地域差异化。这种特殊的"生命质量"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工人阶级队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与建设热情,严重威胁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并最终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带来严重的挑战。本文笔者就此展开研究,以期通过挖掘工人阶级"生命质量"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就此提出相关问题优化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孔子对神话、寓言、传说的历史化和理性化,让小说生命元素之虚被遗弃,延缓了奇幻小说的诞生,但孔子在"敬鬼神"和"敬天命"中渗透出"爱人"的本质,为奇幻小说带来了"人格"属性。奇幻小说之所以为奇幻,不仅在于人物的"人格"元素,还在于人物的"神格"元素。从春秋到汉,被神化的孔子形象,为奇幻小说带来了生命之虚,同时也为奇幻小说注入了"神格"属性。  相似文献   

20.
《九月寓言》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荒野的歌颂,更在于对非理性的探索和对"异域"的展现。文本里面的小村人在白日和阳光下往往表现为沉闷和压抑,只有在暗夜中的荒野上才能舒展开自己的生命,尽情狂欢。与人物癫狂行为呼应,文本叙事对词语的使用呈现出一种狂欢趋势,这两者和故事里面错综复杂乃至断裂的时间序列,一起带领我们进入到"异域"。这是一个偏离理性、束缚、体制的场域,在这里,生命打开了理性和体制的枷锁,进入到一种丰富的"虚无"中。借助文学艺术,生命得以自由地舒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