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纳米管的操纵和剪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宇军  李鹏  胡元中  王慧  黄兰 《科学通报》2002,47(14):1066-1070
纳米级微操纵技术是纳米制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目前科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运用原子力显微镜的显微探针操纵技术,成功地对CVD方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操纵和剪切,以预先设计 方案任意操纵碳纳米管,并且在实际中观测到了碳纳米管在操纵过程中弯曲、扭转联合变形的特性,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碳纳米管切割分段,从而剪切掉局部晶格有缺陷的部分,得到管径分布均匀、晶格较完整的纳米零件材料,这为未来的纳米机械装配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硬珊瑚大堡礁有大约360种硬珊瑚,包括鹿角珊瑚、蘑菇珊瑚、脑状珊瑚和针状珊瑚等。硬珊瑚主要聚集在热带浅水域,是构成珊瑚礁的骨架,珊瑚虫以土丘状、盘状和枝条状等多种形态聚居在一起,新的珊瑚在前代珊瑚的石灰石骨骼上生长起来,一代代累积形成美丽壮观的珊瑚礁海星和海参大堡礁有600种左右的棘皮动物,包括海星和海参,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维护珊瑚礁整体生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图中  相似文献   

3.
今天,大约有2700种蛇栖息于世界各地。那么,蛇是怎样起源、怎样进化的呢?这些问题生物学界争论了130多年,至今没有定论。生物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蛇的化石,再与现代蛇及其亲属的身体结构进行比较。但是,蛇的骨骼纤细、脆弱,不容易石化,留存下来的蛇化石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4.
对澳大利亚海星的研究发现,其闪电般的演化过程仅需要短短的6000年。“在多数生物体中,海星的演变之快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加州大学生物进化与生态学教授里克·格罗斯伯格与合作者在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占扬  沈辰 《科学通报》2010,55(10):895-903
2007~2008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距今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中可能存在经人工改造的骨制品.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进行微痕观察并与实验标本对比分析, 能辨认出灵井骨制品上确有锥钻、穿刺、刮削等使用痕迹以及疑似捆绑的微痕. 研究确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 存在着有意识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制工具.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骨制工具的使用与石器一样, 是古人类技术发展和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巧克力海星其实是瘤海星科至少24种海星的总称。科学家对它们所知甚少,但知道把它们当宠物养不好,因为它们不会像在野生状态下那样进食。瘤海星都全副武装,它们身上的"巧克力棒"实际上是用来阻挡捕食者的刺。科学家对海星为什么色彩斑斓也不清楚,但已知一种海星的幼子比成年海星色彩单调得多,这或许能让幼海星与自己藏身的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洛南地区约800~1000Ma的青白口期大庄组中,经5%~7%的氢氟酸处理,在不溶残余物中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微体骨骼化石,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在考古学研究中,判断人类遗骸的性别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通常可以通过测量某些骨骼特征(如骨盆的结构)来判断性别,但儿童的骨骼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考古发现的遗骸往往残缺不全,这都会使性别判断无法进行。DNA分析能准确识别性别,  相似文献   

9.
不对称战争     
正《自然》杂志"未来"微科幻栏目中刊登过的这篇"不对称战争"入围了2016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的最终决选,但可惜的是最后没有获奖。然而,入围作品必然有一定的过人之处,这篇"不对称战争"就有着独具匠心的构思:外星人种族酷似海星,误以为其他种族都像他们一样拥有海星一般的再生能力……时间:联络+0.2纳诺银河年战役打响了!我们的第一轮齐射除去了他们的海岸城市和轨道网络。  相似文献   

10.
陈震  杨决宽  庄苹  陈敏华  朱健  陈云飞 《科学通报》2006,51(13):1601-1605
采用3ω方法在100~320 K温度范围内测试了不同周期长度的InGaAs/InGaAsP超晶格薄膜的导热系数. 结果表明对于周期性超晶格结构, 随着温度的升高, 热传导能力下降; 比较周期长度不同的超晶格结构的测试结果, 发现导热系数会随着周期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并在某一周期长度取得最小值, 但随着周期长度的进一步增大, 导热系数又出现上升趋势, 表明在长周期超晶格结构中界面热阻是影响声子传输的主要因素. 理论计算表明, 对于短周期的超晶格结构, Bragg反射是造成产生最小值的原因之一, 由于声子穿透率的下降, 造成导热系数随着周期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周期长度的增大, 声子的传输规律由声子的波动性过渡到粒子性, 这对实现声子的剪裁具有重要意义, 为设计超晶格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武仙竹  王运辅  裴树文  吴秀杰 《科学通报》2009,54(12):1736-1741
古人类遗址中埋藏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古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动物种类组成、骨骼破碎现象和骨骼表面痕迹等反映着古人类环境适应、食物选择、食物加工和文化习惯等多方面信息. 目前, 国内对出土骨骼表面痕迹研究非常薄弱. 国际上对骨骼痕迹现象也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但均存在有一定缺陷. 通过制作痕迹三维数字模型, 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多视角观察和测量, 并对其使用等值线分析技术, 实现了对痕迹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数据测量到任意数据测量的研究, 从而有效地分析痕迹性质(痕迹产生原因), 以及产生痕迹的工具类型、刃口形状、工具运动方式、工具微磨损形态等. 通过对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表面痕迹的实验研究, 确定了痕迹性质, 而且对产生痕迹的刃形、先后顺序、工作方位及痕迹产生过程中刃形的微观变化等, 都有较准确的认识. 该实验是人们首次对古人类戳刺性痕迹现象进行专业技术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长得像一个五角星,其体外附着一层坚硬的石灰甲,并带有美丽色彩的海洋棘皮动物海星,是以贝壳类小动物为食物的。进餐时,海星先将贝类包住,然后从口中翻出胃来,再从胃里分泌出一种液体,使贝类麻醉而张开贝壳,最后。就可吃掉贝类的肉。因此,养殖贝类的渔民们往往想方设法消灭海星。起初,他们以为只要把海星撕碎就可以消灭它,没想到这样做却适得其反,海星繁殖得更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近15年西沙群岛长棘海星暴发周期及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19年对西沙群岛主要岛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长棘海星暴发周期大约为15年.这15年又可分为两部分,其中长棘海星破坏期为5年左右,珊瑚恢复期为10年左右. 2006~2010年是长棘海星的破坏期,珊瑚覆盖率从60%多降低到不足5%. 2011~2019年是珊瑚的恢复期,珊瑚覆盖率逐步增多到15%左右,同时珊瑚补充量和珊瑚礁鱼类都有所增多.进一步分析表明,西沙群岛海域长棘海星的暴发主要与台风天气、珊瑚礁鱼类减少、全球升温、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台风过境带来大量的营养盐,致使浮游生物增多,从而导致长棘海星的幼虫成活率提高.全球升温和珊瑚礁鱼类的减少会使长棘海星的精卵细胞更大比例地孵化和存活.通过对15年的监控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西沙群岛海域正进入下一个长棘海星暴发周期,为了避免珊瑚礁生态系统再一次遭受灭顶之灾,现在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熊诗杰 《科学通报》1986,31(16):1222-1222
一种新型的材料——人造超晶格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我们曾对完整超品格的电子结构及物理性质作过一些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将提出一种可能的超晶格构型——无公度超晶格。所谓无公度,是指其超晶格周期与原有的晶格周期之比是无理数。从实验的角度考虑,由于难以实现超晶格周期的长程相关性。实际上无法制备严格的无公度超晶格。但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15.
管汀鹭 《科学通报》1990,35(16):1268-1268
通常认为,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分布为分散的无序状态;然而也发现有少数例外,即蛋白质在膜中呈有序分布的情况。例如,哺乳动物精子是一种极性很强的细胞,头部的前端存在顶体结构,精子的膜分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异性。已报道大鼠和豚鼠精子头部覆盖顶体的那部分质膜内存在规则的被格状结构,小鼠精子中段质膜内也有小片晶格状结构。目前这类晶格状结构正在引起科学家的重视和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困难而对其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16.
花粉原生质体极性重建及萌发过程中的微丝骨架列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霞  訾惠君  孙一娜  任海云 《科学通报》2004,49(15):1507-1511
利用改进的Alexa-phalloidin活细胞染色方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观察花粉原生质体极性形成及萌发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列阵变化. 结果显示, 花粉原生质体从贮存状态, 经过水合、极性形成至萌发花粉管的过程中, 其微丝结构从短小的梭形体, 经过形成均匀的网状结构、向细胞边缘汇集的平行排列的束状结构、逐渐变成多层连续环绕细胞的微丝束结构. 当用latrunculin A或cytochalasin D处理花粉原生质体, 正常的微丝结构被破坏, 同时原生质体不能萌发; 而利用微丝稳定药物phalloidin处理细胞, 微丝结构的列阵变化与对照相似, 原生质体亦能正常萌发. 利用未除壁的成熟花粉进行的药理学实验亦印证了上述结果, 并且当去除药物后, 花粉萌发率得到部分恢复. 上述结果表明, 微丝列阵的变化是花粉原生质体的极性重建及萌发必不可少的过程, 并且微丝列阵的变化可能主要是通过微丝的重新排列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古生物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尼日尔境内,发掘出了一种身体构造非常奇特的恐龙。这种恐龙的骨骼非常轻盈,而且多为空心,嘴中布满了数百颗牙齿。尤其让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种恐龙的嘴就像是一部威力强大的吸尘器,可以非常轻松地将草料吸入口中。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称发现恐龙的DNA美国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已发现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恐龙遣传物质一DNA,是从美国西部犹他州深煤矿中发现的骨块中提取出来的。科学家以前曾经试图从恐龙骨骼中提取DNA,但是这种古代骨骼已变成化石而DNA已经消失。但是犹他州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19.
<正>昨日飞扬跋扈的巨型猛禽在约6 000万年前,有两种可怕的动物漫步在美洲大陆上。第一种是极其残忍的,被称为"地狱鸡"的猛禽。它双腿直立时约3 m高,因长着鸡一样的头冠、羽毛、翅膀、长爪、极具攻击力的嘴和一条强有力的尾巴,由此而得名。美国犹他大学古生物学家在南达科他州和北达科他州的古老岩石中发现了这种动物零碎的骨骼化石。他们把这些骨骼化石拼合在一起,发现这些分开的骨骼刚好拼成一副近乎完整的恐龙骨架。犹他大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生艾玛·沙赫纳表示:"它是一种巨型猛禽,假如这种动物站在你面前时,你会感到非常恐怖!"  相似文献   

20.
崔捷 《科学通报》1991,36(15):1135-1135
ZnS、ZnSe、ZnTe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构成的超晶格和量子阱结构可望在可见光光电子器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们可制成600—700nm光电子器件,在高密度光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非常诱人。因此人们正加紧努力研制基于这种材料的光波导、激光器及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