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人才生态学理论视阈,以湖北省81位院士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双螺旋”因素以及在内外生态系统双循环的动态影响下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并提出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模型。研究发现,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具有以下成长特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是院士成长的基础;区域经济条件是院士成长的助推器;合理的工作流动是院士成长的加速器;院士的平均成长周期为27年;适当兼职对院士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海外留学及博士后经历有效促进院士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探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与流动规律有助于正确、高效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基于137位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的履历数据,通过利用统计手段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成长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层次科技人才普遍拥有境外成长经历,但博士阶段的学习主要在国内完成;博士后经历并不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必备经历;高层次科技人才普遍拥有在政府和其他高校工作的经历,行政因素是影响其职业成长的重要因素;高层次科技人才主要围绕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进行流动;美国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境外流动的主要目的国家和中介国家。为此建议:①科技人员应避免过分追逐境外经历,要积累丰富的行政、教学与科研经验,切实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②政府部门在行政任免时应遵循选贤任能,人尽其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机制;③开发、成立专门的科技人才管理系统和部门,着手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共有17人得国家杰青立项资助,严重制约着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十四五”开局两年,山东省国家杰青资助人数已超过了“十三五”期间的总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能力大幅提升。本研究以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育路径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作为研究案例,以“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国家杰青获得者为样本,通过定向调研和履历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国家杰青的学术成长特征,总结了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规律和问题,并分析山东省的经验做法,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112所“211工程”大学的567名高层领导的履历资料为基础,对大学高层领导的群体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我国大学高层领导以55岁左右的汉族男性为主,越是高水平的大学,其高层领导越可能是年长者,女性难以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依然存在,但不存在民族歧视;(2)在学术特征上,行政领导相对于党委领导、正职领导相对于副职领导,无论是学历、职称还是国际化水平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且理工科背景出身相比其他背景来说,担任高层领导的机会更大;(3)任职特征上,越是高水平大学,其高层领导的任职经历往往越丰富,党委领导相对于行政领导有着更丰富的任职经历,较高比例的正职领导具有体制外任职的经历且来自于外部选拔,但总体看来,内部晋升仍是领导的主要晋升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ASD理论分析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SD成长模型为分析框架,对湖北省公共部门的女性科技人才调查发现,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成长中存在着适应阶段中的制度系统战略规划不足、选择阶段的技术系统创新不足、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塑造不足等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指导,优先将性别差异纳入开发科技人才决策,优先创新女性人才机制,优先调整女性科技人才结构等措施则是完善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2019—2022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履历分析法,从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成长周期三个维度分析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研究发现,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性别占比失衡,获奖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36~45岁;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及留学经历;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阵地,企业参与率低;学科结构分布不均;平均成长周期大约为12.05年。针对以上成长特征,从优化性别结构、提高生活保障、加强国内国际联合培养、提高企业参与率、劣势学科人才引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六方面提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014-2019年中国内地(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选高被引科学家为高层次人才研究对象,通过挖掘高层次人才个人履历信息,构建科学家迁移特征信息数据库,从跨省域流动、省内流动及机构流动等多层次、多维度对高层次人才省际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在各地区间分布差异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与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高被引科学家净流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四川省等东部发达地区,净流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安徽省和辽宁省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机构来看,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净流出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但由于中国科学院高被引科学家人选人数多,故中国科学院净流出占其入选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8.
.以2014-2019年中国内地(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选高被引科学家为高层次人才研究对象,通过挖掘高层次人才个人履历信息,构建科学家迁移特征信息数据库,从跨省域流动、省内流动及机构流动等多层次、多维度对高层次人才省际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在各地区间分布差异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与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高被引科学家净流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四川省等东部发达地区,净流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安徽省和辽宁省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机构来看,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净流出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但由于中国科学院高被引科学家人选人数多,故中国科学院净流出占其入选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9.
.以2014-2019年中国内地(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选高被引科学家为高层次人才研究对象,通过挖掘高层次人才个人履历信息,构建科学家迁移特征信息数据库,从跨省域流动、省内流动及机构流动等多层次、多维度对高层次人才省际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在各地区间分布差异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与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高被引科学家净流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四川省等东部发达地区,净流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安徽省和辽宁省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机构来看,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净流出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但由于中国科学院高被引科学家人选人数多,故中国科学院净流出占其入选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10.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技智囊》2008,(10):52-63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更有着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战略科学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加强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战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运用履历分析法,从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技贡献、科学精神5个维度归纳战略科学家的规律性特征,总结了战略科学家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中国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和重要支撑。以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结合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的结构特征分析,从微观视角透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科研成长轨迹,重点围绕讲座制及讲座费、竞争性资助计划、战略型研究项目三个方面,针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科研成长过程中的政府资助类型及培育特点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在科技人才成长中,政府在提供稳定经费支持的同时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同时政府科研资助强调对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导向。研究结论及建议对更好地发挥政府资助的支持和导向作用、加快科技人才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内各省市之间愈发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加剧了国内青年科技人才的流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海外回国求职青年人才数量激增,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需求特征调查结果为依据,在真正了解和把握青年科技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某省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现状出发, 利用前移回归系统经济预测模型对该省1997-2007年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 工业总产值对科技人员需求影响最大, 人均GDP影响次之, 人口增长率的影响最小. 科技人员需求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满足实际要求, 同时也给出了来年所需科技人员数.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能力与主体关系逻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力属性,建立并运用合力测度模型及相应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地域分异特征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指出目前东北三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孱弱性、不平衡性和交通线路趋向性等现象性特征,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多维过程弱质耦合推进的本源性成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05—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工资水平、生活环境和科研投入等因素是我国科技人才集聚的主要动因,这对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吸引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亨 《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3-183
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得信息、交流思想、开阔视野、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分析了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青少年应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18.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科技人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和相关文献分析,探讨了科技人才研究的趋势、重点和不足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全国50余所高职院校的12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的现状,并从双师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实际存在的成长需求,探索适合的青年双师成长路径,为地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学校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单干个人和团队襄助下个人的创新能力成长变化进行建模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科研团队在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非常显著的襄助作用。具体表现为:与单干科技人才相比,团队襄助情况下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起步更早、衰退更晚,创新黄金期更长,创新能力峰值更早来临且峰值水平更高;在任何一个年龄点上,团队襄助情况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都要更强。因此,加强教育领域和科研部门的团队建设,可以也应当成为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