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从市场排斥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生成的原因,并从结构排斥、制度排斥和功能排斥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约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首先从保定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和分析入手,进而提出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解放急待第二次飞跃实现的观点,最后,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吸附的角度入手,分析探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问题保定地区农村经济可以说是我国发展中农村经济的代表,相信本文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城镇化进程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各区域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村社会不稳定、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以致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教育不善,各阶层间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导致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通过协调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及调动各阶层的参与主动性等建议,以此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产值结构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要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去考察,重视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非农业化趋势,及当前我国剩余农业劳动转移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如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当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艰巨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莆田市荔城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文章主要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增加值是反方向变化;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指出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的一定限制,进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有关农村女性劳动力如何有效流动的现实思路,以期促进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基于"二元"结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很多,西方国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等.分别对这几种理论模式进行了评析,并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原因,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广开门路,多渠道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用Markov过程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迁进行模拟与研究,通过农村劳动力系统的Markov转移概率的估计,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转移状况进行了实际分析。并借此分析,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将热力学概念引入到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中,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了社会分工愈细,熵值愈小的结论.并首次提出了社会生产系统的微观状态概念.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经济活动中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复杂原因,这个问题至今还未完全达到共识,探讨劳动力商品问题,对于统一认识,加深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论述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分析中,指出了我国劳动力商品  相似文献   

14.
从二元社会结构入手,运用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分析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认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滞后既存在着制度因素,也存在着人为因素。提出发展农村体育,应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我国农村体育体制,消除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倡导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在财政和人力等方面,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浅析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形势下,“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转移农村中过剩的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对此,本文从农业产业化这一层面,并结合凉山州的农村现状,对农业产业化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理论上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6.
男女两性是人类这一整体的两面,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单纯从女性的角度来谈女性的发展是不完全的。历史上对女性的种种文化限制是不公正的,但客观目的是男女的极化,过度强调了两性完成自己的性别职能,同时也使生理差异异化为社会等级差异。西南地区各民族虽然广受儒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但其男女有别也有自己的特点。生殖干预技术的出现及人均寿命在20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口形势其实已经在暗示着,我们必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协调男女两性的角色。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前瞻性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形成的原因,阐述了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持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的优势,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与劳动就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问题。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生活 ,从而影响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劳动就业。本文从高新技术的广泛影响出发 ,深入分析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影响 ,并针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提出我国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产业区位熵,研究发现目前中原城市群:①在19大类产业上的分工不明朗,各城市的专业化产业相似程度高;②在2位数工业产业上的分工层次也不高,各城市的主要专业化产业大多以当地矿产或农产品资源为基础.运用加入反映两城市产业分工的克鲁格曼指数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型城市开始浮现;②目前,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空间可分为4个不同等级;③在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尽管"距离衰减"规律仍在起作用,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农村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空间聚集和使用方向的转变,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就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设法使农村区域的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聚集起来,更好地分工合作和获取信息,建立配套服务业,最终形成农村区域内的中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所谓产业聚集效应是指以基础产业为支撑面,主导产业为龙头,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