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数字地球     
意义重大 数字地球是戈尔于今年初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这篇演讲中提出的新概念。他所以提出这一新概念,是因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利用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而大量这样的信息又散落在各处未被充分利用,并且逐渐过时而变得无用。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建立数字地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轻易地驾驭信息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是个亟待  相似文献   

2.
霍沛军 《科技潮》2000,(9):42-43
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热烈探讨数字地球的发展方向,促进数字地球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是继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这篇讲演中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后世界上第一个和“数字地球”有关的国际会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人类掌握。人类通过使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获取了大量的有关地球的数字信息,并存储在数据  相似文献   

3.
"数字地球"及我国面临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数字地球”是指地球信息模型或信息化的地球。它是把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信息都收集起来,按照地球上的地理坐标,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信息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完整地、形象地了解地球上各种宏观和微观的情况。人们再不会将信息像普通数据那样放在数据库里,而是按地球坐标存放,建立“数字地球”,这是因为在地球信息模型中可体现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又便于检索应用。“数字地球”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长篇…  相似文献   

4.
数字地球,实际上就是信息化的地球——一个完整的地球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全部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这样,人们就可以快速、形象、完整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科技动态     
数字地球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球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维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决策、农业、灾害、资源、全球变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按照戈尔提出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构建数字地球需要融合海量地理信息、高程信息、航拍信息、标注信息和其他用户自定义业务信息。如何汇聚调度这些海量数据是实现数字地球软件平台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数字地球平台的信息汇聚实施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处理软件架构,研究信息分类调用与汇聚模块设计及全球海量影像数据的调度策略。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初步在项目中实现数字地球平台。  相似文献   

7.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8.
胡颖 《海峡科学》2001,(2):60-61
一、引言 数字地球自1998年1月经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来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戈尔的数字地球计划,是在美国结束星球大战计划之后,积极推动地球观测系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之后的又一个全球高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也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1998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时提到:"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生产和经济的制高点."数字地球就是当今科技的制高点,它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吴景勤 《科技潮》2001,(4):40-41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经济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地球的建立将彻底改变人类科研、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使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过去、现代和将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什么是数字地球?通俗地讲,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严格地讲,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1、数字地球及数字福建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相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数字福建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科技导报(北京)》2007,25(23):13-13
树木数字化伴随着"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数字城市建设悄然兴起。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地球表面(或城市)每一点上的固有信息数字化并建立其三维几何模型。例如,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部分地区实现的三维建筑模型  相似文献   

12.
由中科院主办,科技部等16个部委合办的“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就此,针对“数字地球”的一些问题,中国科学院陈运泰院士和陈述彭院士发表下述观点。 陈述彭院士说,当我们通过卫星、飞机、气球、地面测绘、地球化学或地球物理等观测手段获得地球的大量数据,用计算机把它们同应用模型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里把真实的地球重现出来,形成一个巨系统时,它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将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地球,甚至人类本身!这样一个巨系统,就是“数字地球”。  相似文献   

13.
一、“数字城市”的来源及“数字广州”的提出 “数字城市”的来源,是基于美国首先提出的“数字地球”的概念。所谓“数字地球”,就是根据地球的地理坐标获取和显示有关的、多样的环境与社会数据,并将它们适当地储存、连接,提供给社会共享。有专家明确指出,“数字地球”概念是美国全球战略计划的继续和发展,它为21世纪虚拟技术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数字地球”——向我们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辉 《科技潮》2001,(11):90-91
“数字地球”最先是由美国提出的,它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1)为依托,具有整体性及导向性的战略思想新概念。1998年1月31日,这一概念由美国原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率先提出。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地的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维虚拟现实等高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以及农业、灾害、资源全球变化、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需  相似文献   

15.
 地球数据科学是地球科学与数据科学的结合,是地球科学研究与数据驱动科学发现范式转变的前沿交叉领域。在地球大数据研究快速兴起的背景下,从地球数据大科学计划、科学数据治理和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等方面回顾了2020年的进展。介绍了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及全球数据汇聚、数据认证、数据仓储、数据政策、数据标准、数据标识等方面的进展和地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库、数据模型、数据集成和数据出版等实践。展望未来,充分重视科学数据治理的规则,推动地球科学大数据计划发展,加强建立地球科学数据生态,促进地球科学数据领域的各方面合作,仍然是当前的紧迫需求。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建设》2000,(3):47-48
如果对“数字地球”稍微严重定义,“数字地球”就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一、“数字地球”的基本框架 “数字地球”的基本框架应当包括以下十四个体系,即: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与计算机硬件体系、应用体系(应用模型库等)、专用软件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专业人员体系、用户体系、教育体系、标准与互操作体系、法规和财经体系。下面…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数字地球核心的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地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你无论如何想象恐怕都不会过分,数字地球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城市建设、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海洋以及军事等十几个领域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信息高速公路(NII)"和"数字地球(DG)"是这几年来世界谈论的热点,这是一个震撼全球的新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也是一项跨世纪,耗资巨大的益国益民造福于人类的高科技系统工程项目.它将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走向信息社会,从信息经济走向信息文化,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中竞争、发展、繁荣、昌盛、富民强国的问题,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较准确地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向信息化过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中科院主办,科技部等16个部委合办的“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将于11月29日 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就此,针对“数字地球”的一些问题,中国科学院陈运泰院士和陈述彭院士发表下述观点。 陈述彭院士说,当我们通过卫星、飞机、气球、地面测绘、地球化学或地球物理 等观测手段获得地球的大量数据,用计算机把它们同应用模型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里把真实的地球重现出来,形成一个巨系统时,它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将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地球,甚至人类本身!这样一个巨系统,就是“数字地球”。  相似文献   

20.
《广东科技》2002,(10):18-19
国际上对“数字城市”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但其实这一概念真正的普及却是得益于20多年后“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1998年1月21日,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指的是用数字方式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戈尔的报告为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