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于施洋应世界银行和美国多所研究机构的邀请,专程赴美访问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三大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南加州大学“数字政府研究中心”,纽约州立大学“政府技术研究中心”和麻省阿莫斯特大学“国家数字政府研究中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为学习考察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状况,提高浙江省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组织有关市(县)以及省级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一行,于9月份赴美进行“电子政府的体系结构和应用前景”培训考察。在美期间,考察团接受了“美国电子政府的应用现状”、“政府管理中如何利用因特网”等专题培训,并实地参观考察了明尼苏达州韩纳平县政府机构和电子政务网络应用的基本情况。现将培训考察报告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4月1日至15日,本人参加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大中城市地震综合防御管理考察团赴美。期间先后访问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和其下属的两个地区紧急事务管理中心及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紧急事务办公室,同时还考察了美西部城市波特兰、西雅图、洛杉机等防灾工作主管部门以及俄勒冈州大学土木工程系、华盛顿州立大学地质系、南加州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以下是学习考察中了解的一些情况。1.美国灾害管理工作体系美国的“紧急事务”包括洪水、飓风、火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及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均由1979年成立的美联…  相似文献   

4.
卓有成效的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9月,我们参加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赴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考察培训活动。在美期间,我们听取了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大学教授、我国驻美使馆科技参赞、技术公司总裁等就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的关系。美国国家科技水平、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方式等方面问题的讲座;与大学、公司、矿产协会、郡政府等机构进行了有关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座谈和考察,收益匪浅。一、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及作法二战以来,美国在科学技术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美国在科…  相似文献   

5.
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电子政务的全球趋势 1.“以公众为中心”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共同特点 研究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规划、报告可以清楚看到“以公众为中心”是其制定电子政务战略的重要出发点,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战略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电子政务三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说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但从借鉴国外经验来看,倒不如说是“一把手+CIO”工程,来得更为确切。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英国、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方面,正推行一种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即CIO制度),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提出“数字政府”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政府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并且启动“数字政府”的宏伟工程近几年来,“数字政府”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电子政务建设已从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网站信息发布等初期应用形式,开始向政府业务流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应美国“民主中心”邀请,笔者参加了中国赴美考察美国大选代表团。我们来到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旁听了8月15日到18日举行的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美国期间,笔者接触了不少共和党官员、民主党人士、国会议员以及其他政界、企业界、新闻界等方面人士,就美国大选等问题进行了交谈。一场演出而已自1831年9月美国反共济党在巴尔的摩首创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提名党的总统候选人以来,美国政党为竞选总  相似文献   

9.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评价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电子政务建设的先锋。在理念上,美国特别强调建立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而在实践中则积极采取项目理论和有效评价措施切实保障其理念的实现。撇开制度差异,其理念和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特点(上)倪力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最近,笔者随赴美中国经济管理高级研讨班就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访问了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参观考察了一些著名大公司、大实验室、大学、政府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电子政府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美国电子政府的发展与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之比较,得出了我国电子政务若要向纵深发展,必须科学地扮演好“服务者”、“管理者”、“消费者”的角色,真正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应美国西亚斯集团公司的邀请,有幸随河南省科协赴美访问团在美国考察二十来天。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几个城市听取了一些学者的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一些大学(本科大学和社医学院)、科技馆、博物馆、工商企业等,并与美国的科技人员、工商企业家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27日至4月8日,笔者参加了《信息化建设》杂志社组织的赴美考察团,对美国电子政府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参观考察。所见所闻,引发了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大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电子政务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01年12月2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政府信息化先行”的方针,明确了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方向。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下发,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5.
合肥市电子政务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首先,合肥市电子政务的主管机构不叫“合肥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而叫“合肥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充分体现了将党政信息化建设一体规划的“大政府”理念。其次,信息办下属的“合肥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占了整整四层楼,将所有主要委办局的信息中心统统合在一起管理,其格局之大在笔者见过的其他政府中无出其右。另外,合肥市利用新政府大楼落成之机,打造了一个覆盖全市的“大平台”,支撑起全市的“大政务”。在合肥市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类似的“大手笔”几乎处处可寻。  相似文献   

16.
数字证书--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世明 《安徽科技》2004,(10):46-46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向往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安徽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打造数字安徽、信用安徽,加速了安徽省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如何甄别网上参与者的真实身份,营造一个安全可靠、快捷便利的网络环境,是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数字认证技术能够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因而成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十一五"我国电子政务几个战略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我们努力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抓紧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此关键时刻,有必要回到电子政务道路原点上,对一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讨论。电子政务总体设计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电子政务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融合了政府行政体制的不断变革。在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中,最棘手但又不能回避的是对一些战略问题的回答,例如:电子政务是什么?电子政务干什么?电子政务怎么干?如何评价电子政务做的好坏?本文尝试着对这些问题做些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农业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数字农业及其理论基础与构成1998年1月31日 ,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做的题为“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 ,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 ,基本内涵是“一种具有海量地理信息、能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三维描述的方式”[1][2]。数字地球概念提出后 ,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许多专家发展了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相继提出了数字城市、数字国土、数字农业等 ,其中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在数字地球概…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只有突出政务,知难而上,才能解决好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才能解决好民众不能普遍运用电子政务的“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10日-4月15日,我们到德国KASSEL大学和ISET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5周的短期培训和访问考察。在德期间,我们参加了4周的“可再生能源培训班”。该培训班是KASSEL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专门为该校国际硕士生开设的。主讲教师都是KASSEL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ISET研究中心的著名教授和工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