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e3O4复合丁腈橡胶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填充纳米Fe3O4粒子对丁腈橡胶(NBR)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纳米Fe3O4粒子后丁腈橡胶的力学性能略有降低,但其表现了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其中填充质量分数为12%时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优.随着填充质量分数的增加,材料的磨损形式由犁削和粘着磨损逐步转变为粘着、疲劳剥落.磁性纳米Fe3O4粒子有利于在摩擦表面形成自修复膜,从而起到抗磨、减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纳米铜对酚醛树脂及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同生法成功地制备了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树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酚醛树脂中的纳米铜粒子分散良好,粒径为10~40nm.通过热重分析、冲击试验和摩擦试验,分别研究了纳米铜对酚醛树脂及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纳米铜含量的增加,酚醛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和半分解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其质量分数为7%时分别达到最大值;随纳米铜含量的增加,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先增大后下降,在其质量分数为5%时达到最大值;纳米铜可改善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尤其在高温下可使摩擦材料的热衰退明显减轻,磨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运用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和表面改性的"一体化",合成了高聚物一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用IR和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液体石蜡中考察了其溶解性;采用热重分析(TGA)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添加剂的起始分解温度最低为100℃,能满足一般工况条件的要求;并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液体石蜡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这一类添加剂可以大幅度提高液体石蜡的极压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DDP修饰纳米粒子的摩擦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表面为DDP所修饰的PbS、PbO、ZnS和Zn(OH)2纳米粒子,并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它们分别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无机纳米核的不同对DDP修饰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甚微,所合成的DDP修饰无机纳米粒子作用润滑油添加剂都能够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抗磨性能,但是却不能有效改善其减摩能力。  相似文献   

5.
纳米ZrO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剂置换干燥法制备了粒径在20-50nm范围的氧化锆粒子,用TEM及XRD对该产物进行了表征.用四球机及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纳米氧化锆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发现纳米氧化锆的加入,能有效提高500SN基础油的抗磨减摩性能及承载能力;且纳米氧化锆的加入量有一最佳值,超过此量,含纳米粒子的润滑油摩擦学性能下降;纳米氧化锆的摩擦学作用机理是在摩擦表面沉积而形成具有抗磨减摩作用的润滑膜.图9,参9.  相似文献   

6.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表现出极好的摩擦学性能,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和润滑性能,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更好的抗磨性能,适合在高载荷、长时间工作状况下使用,在摩擦学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介绍了纳米润滑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现状,概括了纳米润滑粒子的摩擦学性能和机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纳米LaF3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醇水法制备了表面修饰纳米LaF3,通过相转移将纳米LaF3从水相转移到油相(500SN基础油)得到纳米LaF3含量为10.2%(质量百分数)的液体添加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纳米LaF3的结构和形貌。用四球机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摩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颗粒状纳米LaF3平均粒径为9~17 nm,液体添加剂中的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大大高于用溶剂洗涤法制得的LaF3干粉粒子,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环境友好纳米粒子添加剂在润滑油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2种环境友好纳米粒子:纳米碳酸钙和纳米稀土作为润滑油抗磨、极压添加剂,并将其单独或组合加入到500SN基础油中.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含纳米粒子的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磨损钢球表面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含环境友好纳米粒子组合物的润滑油具有最佳的抗磨减摩性能,其配比为:n(CaCO3):n(RE):1:1,总质量分数为0.6%.  相似文献   

9.
利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表面为DDP所修饰的FeS和CdS纳米粒子,并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它们分别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无机纳米核的不同对DDP修饰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甚微,所合成的DDP修饰无机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都能够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抗磨性能,但是却不能有效改善其减摩能力.  相似文献   

10.
油酸修饰PbS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SEM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醇–水混合溶剂中合成了油酸(OA)修饰PbS纳米粒子,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并利用SEM及EDS研究了磨损表面. 结果表明,由于在摩擦表面生成化学反应膜,油酸覆盖的PbS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及纳米粒子与基体P(AAEM-St)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使用还原剂及乳化剂的条件下,超声辐射引发乳液聚合制备纳米钯镓/乙酰乙酸基甲基丙烯酸乙酯-苯乙烯共聚物[Pd-Ga/P(AAEM-St)]复合材料。并采用XRD、FTIR、TEM、XPS和TG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P(AAEM-St)基体中既存在合金Ga5Pd,又存在纳米钯和纳米镓粒子;镓失去部分电子,一部分流向钯生成合金Ga5Pd,一部分与聚合物基体产生相互作用;纳米钯、镓和钯镓合金粒子的存在对基体P(AAEM-St)的热学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the outstanding biocompatibility of silk fibroin (SF) and the highly effici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nano silver (NS) were utilized to prepare SF/NS composite film with anti- bacterial property.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the film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SF in the film was mainly silk I. SF in the film was almost insoluble in water.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film with 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ilms without NS. When the addition of NS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0%-0.6%,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antibacterial rate of the film on staphylococcus aurens and escherichia coil increased with the amount of NS. The minimum amount of NS in the fdm was O. 1% and the maximum amount was 0.5%.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聚邻苯二胺(POPD)修饰碳糊电极(CPE/POPD),然后在CPE/POPD上电沉积普鲁士蓝(PB) 和纳米金(GNPs),制备CPE/POPD/PB-GNPs电极,最后将羊抗小鼠IgG通过金-氨键固定在CPE/POPD/ PB-GNPs上,从而制得一种免疫传感器(CPE/POPD/PB-GNPs/Ab).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对电极的修饰过程进行表征.利用所制备的免疫传感器对溶液中的小鼠IgG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0×10-5 μg/L和1.0×04 μg/L 2种浓度下,免疫传感器均得到了很稳定的电位响应信号,响应时间不超过3 min.所制备的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检测范围宽、成本低廉等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u与SiO2组成的渗流系统的电阻率、霍尔系数等电输运特性,该体系临界指数t高于经典渗流理论的预测数值,不同于其它渗流系统.并且在Cux(SiO2)1-x这一非磁性金属系统中,发现了巨霍尔效应(GHE),其数值高于普通金属近3个数量级,为霍尔传感器材料研究提供了新途径.这种非磁性系统中的巨霍尔效应是由界观尺度的量子干涉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金属-有机骨架(MOFs)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分子基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因其有机-无机杂化特性、结构上的有序性和可裁剪性、微孔性、特殊的光电磁性质及工业上的潜在运用而备受关注。它作为多孔材料,与无机或有机的多孔材料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是目前新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文中概述了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金属-有机骨架薄膜,发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纳米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对它们的研究进展及设计合成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对不同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初始U(VI)浓度下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低浓度U(VI)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XRD、SEM和EDS对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U(VI)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揭示了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低浓度U(VI)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 ℃、pH为7、吸附剂用量为0.4 g/L、U(VI)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时,在120 min时吸附即达到了平衡;此时,吸附率最高,达到了92.62%;纳米赤铁矿吸附剂吸附低浓度U(VI)的过程是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其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纳米赤铁矿吸附低浓度U(VI)的方式主要为化学吸附,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表明纳米赤铁矿吸附低浓度U(VI)为多层吸附。  相似文献   

17.
SiC/W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和微观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磁控溅射法在硅基底上制备了不同调制波长Λ的SiC/W纳米多层膜,利用小角度衍射技术(LXD)研究了各样品子层界面的调制周期性,并用上限为20mN的超显微硬度计UMHT-3,对上述纳米薄膜进行了多载荷微观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SiC/W调制多层膜的超显微硬度随测试负荷F和调制波长Λ的改变而变化,在负荷为5mN时峰值硬度为19.9GPa,与均匀混合的纳米薄膜相比,超显微硬度值提高了约1倍,显示出明显的硬度异常效应.结合实验结果对硬度值随调制波长Λ出现的峰值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小分子2-蒽-9-基亚甲基一丙二腈(AYM)自组装的纳/微米线为模板,气液相聚合制备出聚吡咯(PPy)与AYM复合材料(PPy/AYM),经CH_2Cl_2溶剂脱除AYM后制得管状PPy.红外分析(IR-ATR)显示复合材料主要表现出PPy的特征峰.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显示当吡咯(Py)单体与AYM两者之间用量摩尔比维持合理水平时,可以获得长度几十甚至上百个微米,直径1μm左右甚至更小的管状PPy.热失重(TGA)显示所得PPy纳/微米管与本体PPy具有相似的热失重行为,但电导率低一个数量级.脱除AYM的CH_2Cl_2溶液在减压蒸馏后仍旧可以得到AYM,回收率为93%,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以Ti(SO4)2水溶液为前驱体,NH3·H2O为沉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常温水解沉淀法制备出了纳米TiO2粉体.用XRD测试粉体的晶相组成;用TEM分析粉末的晶体形貌.研究了溶液的pH值、表面活性剂、煅烧温度等对纳米TiO2颗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为2.0~4.0,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5%时,水解得到的TiO2晶粒尺寸在10~20nm之间.研究烧结过程中晶粒的变化时发现:在煅烧过程中由于DBS的包覆有效地抑制了晶粒的长大.  相似文献   

20.
ATRP法在纳米SiO_2表面接枝PBA及其对PVC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在纳米S iO2表面接枝PBA,并采用TEM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纳米S iO2及S iO2-g-PBA复合粒子的添加对聚氯乙烯(PV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ATRP聚合方法有少量的PBA接枝于纳米S iO2表面;所制备的纳米复合粒子在PVC中较纳米S iO2粒子分散均匀,使纳米PVC/S iO2-g-PBA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断裂能均明显高于PVC及PVC/S iO2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