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水灾害的空间地域组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空间定位功能和属性分析功能,将洪灾的主要孕灾因子复合叠加,结果表示.黑龙江省洪水灾害的空间地域组合的基本特征是森林覆盖率<20%;地貌形态多为平原、沼泽地或平原沼泽地;夏季降水>400mm;暴雨日>0.5日;夏季气温>17C.  相似文献   

2.
区位是地理学研究问题的重要视角,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王铮等提出的旅游地边际效用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旅游景区的区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黑龙江省旅游景区的类似杜能环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对黑龙江省如何改善旅游区位、加强区域联合、重构旅游发展区位优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形理论的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对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维数计算和牛鸦维数的比值分析揭示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紧凑、城市空间格局呈线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特征,分析也表明黑龙江省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各地市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交通建设、依托八大经济区发展推动路网覆盖、加快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是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优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2年MODIS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1000m,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NDVI数据集对黑龙江省生长季里整体植被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年际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降水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与不同类型植被多年来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生长季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差异较大,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类型不同,林地植被NDVI较高,耕地次之,草地最低.(2)黑龙江省13年间NDVI变化趋势为:全省总体平均NDVI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耕地、草地植被NDVI 2000~201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林地总体无明显变化,林地内部及周边地区林地转耕地草地的区域NDVI下降明显.(3)从像元尺度看,降水和温度对植被NDVI在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研究区大部分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降水相关性强于气温.  相似文献   

5.
利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和栅格计算功能,对黑龙江省30个气温站1960~2015年间的冻土平均厚度和气温数据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多年冻土出现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冻土厚度和分布面积缩小以及部分多年冻土消失.(2)1960~2015年间气温升高是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3)55年来黑龙江冻土退化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第四、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反映1990~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人口老龄化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县市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水平差异逐渐扩大,空间分布越来越不平衡;黑龙江省各市县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热点区由南向东迁移收缩,冷点区由北向西南迁移扩张;各个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异,地区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依据200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人口流动综合指数等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规模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核心-外围"结构。研究的78个单元中,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地级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型活跃区,黑河、同江等边境市、县多属于平衡型活跃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型市、县连片分布,全省人口流动非活跃区数量大幅增加。各地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省内市、县内人口流动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主导模式。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经济因素、政府支出因素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黑龙江省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与Arc GIS方法相结合,分析家庭户规模和结构分布状况及时空演变,并对家庭户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家庭户规模以小型户为主,其特征北高南低,大型户则是北低南高;家庭户类型以二代户为主,一代户特征北高南低,三代户及四代户则是北低南高.住房条件、医疗条件、经济水平、城镇化率和教育等因素对家庭户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点,继而按照植物分布规律及自然因子特点将本省分成三个植物区,并对各区的植物资源分别予以论述。为本省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高低对于山区村庄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影响因子开展单因子评价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永顺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分散,以散点状分布为主,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适宜性程度较低;(2)农村居民点分布受耕地、坡度、道路、高程的影响显著,其中,耕地影响最大,道路、高程、坡度次之,河流和集镇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较弱;(3)根据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集中建设型、优化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生态迁移型4种整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村庄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列入黑龙江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其结构类型是以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为主;空间分布上形成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和绥化市三个中心,北部和南部6个县域密集区;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地级市分布不均;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受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及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也与该省主要河流水系的分布等自然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落生态位总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3.98%,单个面积也较小,平均仅为0.61 km~2,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间的缓斜坡及斜坡,45~135°与225~315°的半阳坡以及135~225°的阳坡面上;景观格局指数也显示出聚落生态位分布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坡向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聚落生态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哈齐高铁是黑龙江省开通的首条城际高铁,对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哈齐高铁开通后对区域发展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显示: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城际时空距离,加速了同城效应;加速了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城市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打破了城市间地理边界的阻碍,哈齐高铁沿线区域人口、经济的空间极化现象将进一步提升,空间隶属关系模糊;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黑龙江省用水现状,分析2002-2011年黑龙江省用水结构的变化,应用信息熵理论分析用水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利用R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选出用水结构影响因子,最终得到用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业用水为主,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年总用水量呈阶段性缓慢上升趋势,生活、农业、工业、生态用水量的比例从5.1∶78.1∶15.2∶1.6变化为6.1∶69.28∶24.6∶0.信息熵结果分析表明,农业用水是最主要的用水部门,在总用水中所占比例很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住人口数量、城市化率、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重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轻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是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0~2006年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并结合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历史资料及现代有关成果,从经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生境、垂直分布等生态因子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总数与海拔、纬度成负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在经度E128°~E130°之间物种数较多,其他地区则较少;灌丛、阔叶林等为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适栖生境.在平原、丘陵低山灌丛、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着全省所有的物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林美容的《髙雄妈祖信仰与地方社区》的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探讨了高雄县妈祖信仰的主要分布状况,分别探讨了高雄县妈祖庙的空间分布和以妈祖为副神祭祀的地方公庙的空间分布,其次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族群与人口密度三个方面探讨了高雄县妈祖庙空间分布的原因.另外,从移民、分香活动和文化认同及妈祖文化的多功能性四个方面探讨了高雄县妈祖庙的空间扩散状况,最后,从妈祖信仰是联系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纽带和促进旅游业发展两方面探讨了妈祖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96-2000年对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25个断面的连续监测,采用“分布重心”模型,研究了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地表水体尤其是浑河河水的生物污染较为严重;藻类和细菌分布中心的位置均有向西北方向发生迁移的趋势,大肠杆菌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底栖动物的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东北发生迁移的趋势,同时,总体平均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的趋势。以1999年为例,通过与林地、耕地、化肥、日照、气温、降雨、径流等生态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生态水文格局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选取许昌市一高层住宅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NVI-met微气候模拟软件建立研究区域的三维模型,分析夏季炎热天气条件下住宅区内部热环境在不同时刻的水平分布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同时对居民主要活动区域的气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筑高度对气温垂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建筑朝向和阴影与气温的水平分布有密切关系;住宅区入口处的气温在不同时刻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低矮植被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和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五年间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及其变化率大小,分析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尤其海南省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黑龙江省迁出人口迁移强度在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从2000~2015年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向环渤海地区集聚.(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率在北方地区较小,且始终保持稳定;南方部分地区变化率逐渐递增;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变化率大多呈先减小后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4)黑龙江省迁出人口的迁移强度变化率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间空间关联性不强,在2005~2010年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高值集聚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天津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麦地种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麦地种蝇幼虫在冬小春大田中的空间分布属奈曼A型分布负二项分布兼有的聚集分布类型,并以个体群的形式存在,聚集的原因是环境因子及该虫生活习性所致;2.随着样方面积的该虫随机分布出现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田间调查以0.056m^2样方面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