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lt;灶神之妻&gt;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6.
晓西 《青年科学》2010,(8):28-28
研究人员对10对年龄从15岁到90岁长得比较像的母女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眼角和下眼皮部位的皮肤松弛方式是一致的。专家利用先进仪器对母女两代人面部的皮肤和软组织——尤其是眼睛周围——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被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涉猎诸多方面:媒介传播、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种族与族性、社会与权力等等。在他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虽然有过诸多的转向和焦点,但对"他者"身份的源起和构建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悖的原点。霍尔从自身的"他者"身份开始,探究了"他者"身份形成的实质是意识形态,而多元文化和文化表征及实践则是"他者"构建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化研究理论表征的概念,通过透视在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第一部小说《支那崽》中的各种表征与表现,分析了权力在小说中的运作及经济对权力的影响,指出在权力关系之下,暴力可以作为少数族裔反抗主流文化对其压迫的一种武器,但要真正打破种族化了的表征体系,颠覆少数族裔在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印象,让其在美国社会恢复主体性、实现政治权利的愿望,归根到底还是要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喜福会》的文本分析,提出在小说叙述结构中贯穿了一个隐在“母女失散”的主题。这一主题既在结构上起到了内在整合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的移民文化处境的隐喻。它代表了移民美国的母亲在丧失话语权力的静默中和自身文化记忆遭受的压抑中所经历的主体丧失的焦虑,也代表了由于母女两代人在语言、教育、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陌生、疏远和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侨易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兴理论,对于美国非裔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从"侨易学"理论出发,分析侨易主体黑人在美移民生活境况,洞察黑人与美国社会的互动效应,见证黑人在侨动过程中身份建构的嬗变。从而得出,黑人要想在多族裔,多文化的美国社会中重拾自我,并在跨文化氛围内获得族裔生活的范式规律,则:既不能规避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必须珍视本族裔的中坚思想,保持族裔认同感,最终经历"侨动"与"易变"的洗礼,并完成黑人的少数族裔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解读铁凝的《大浴女》,文本直逼母女两代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揭示了铁凝对女性人格重建的更为成熟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母女关系的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一反传统母女关系那种"慈母爱女"形象,刻画了一种另类的残缺而畸形的母女关系.张爱玲对传统慈母形象的改写及母女矛盾的揭示主要原因是文化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权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渗透到女性的文化心理中,使母亲成为父权制的"帮凶";另一方面父权社会对女性经济和欲望的剥夺压制,使母亲囿于金钱和情欲之中无法自拔,导致母女关系扭曲和变形.本文从这两方面对母女关系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男权社会和封建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庞元元 《科技信息》2013,(6):200-200
刻板形象是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刻板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先入为主的,并不代表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有这样的特质。而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是西方霸权的一种表现,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西方的优越性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喜福会》中的母女四代人既体现了努力建构华人文化的心态,又彰显了她们内心世界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15.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二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并指出冲突的原因,提出理解是缓和母女感情交流的关键所在。小说虽叙说的是一个特殊家庭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道理与寄予的希望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5,(4):34-36
身份流变是美国华裔文学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研究中的焦点。本文以后殖民文化研究及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流变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林露德《千金》和《木鱼歌》的文本分析,探寻林露德这两部小说中华人族裔身份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黄媛 《科技信息》2010,(23):7-7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描写了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本文分析了母女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在教育和婚姻方面的不同理念来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及种种爱爱怨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20.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