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视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形态与空间、运动与静止、光线与色彩等要素入手,解读赖特大师的展示建筑.体验空间的心理感受;品味建筑的设计手法;分析作品中建筑空间的视觉整体性、流动性和吸引性.  相似文献   

2.
建筑装饰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向社会昭示着对于过去趣味的重构和诉说。作为社会的一种艺术审美哲学,其约定俗成的感性生活与精神建构在古典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将某种具有表象力的自由情境转化为社会对历史的时代美感语义,并呈现出传统建筑装饰某个部件的生活合理化。以传统木架构体系的传统民居孕育了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沿袭道德伦理的传统理论视野。在其每一个阶段转换的时期,传统民居对传统人文理性和道德规范进行某种具有区域性的局部修正,旨在诠释空间对于人类自身在空间上的心理需求和建构主体行为实践的道德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将认知地图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出空间定位法并分析了大尺度空间认知地图建构的首要节点类型、建构过程和模式。得出:大尺度空间认知地图的首要节点类型有籍贯地、常住地、首都、旅游地、籍贯地所在省份省会、邻近地、求学地、差旅地和特大城市等,而认知地图的建构通常从籍贯地或常住地开始,反映出这两类要素节点对人们具有的重要意义;建构过程有单核的螺纹式、多核的斑块式和无核的随机式(包括完全随机和不完全随机)三类,分别对应于"点线面"、"点块面"和"随机跳跃"的思维模式;认知地图的模式可分为哑铃状、块状和散点状三类。  相似文献   

4.
探讨黔东南堂安侗寨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为侗族村寨传统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选取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等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显示:堂安侗寨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为公共、生活和生产3大功能空间;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向心性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意象;村寨由寨门、风雨桥等形成明显的界域;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村寨典型的"点-线-面"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形态。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村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建筑空间流动性的探讨,说明人们对流动性空间建筑的理解、认识在不断深化.流动性空间建筑改变了人们时建筑空间的传统认识,流动性空间悄然步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赶集这种代表地方性时间的乡村社会活动作为分析对象和立论基础,认为社会文化与生活建构着不同的时间框架,当我们在讨论时间指涉性和规定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人们如何成为时间主体,通过最为切近的日常生活体验与社会交往,逐渐皈向某种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空间、身体实践等文化要素的合谋下加固了对于某种时间的切身感受,并不断将时间再现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商业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商业空间逐渐发展成规模庞大、功能复杂、形态多样的复合空间。作者认为社区化是大型商业建筑的普遍趋势之一,并从构成要素总结空间形态的社区化特点。从社区化的角度研究如何将复杂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形成统一而有秩序的商业体系,并为人们提供空间体验感和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陈锐 《工程与建设》2008,22(2):181-183
建筑流线是指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路线,它受到建筑使用者的行为和建筑功能的影响,它和建筑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筑流线的组织形式也分为好几种.文章对不同建筑中的流线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对今后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萌  周伟 《江西科学》2012,30(5):672-675,68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居所的创造与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居住环境、城市与建筑空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居住建筑空间的品质息息相关,这将使得建筑空间的健康属性成为新的焦点问题。基于建筑空间的物理要素分析指出,传统居住建筑和谐于地域自然环境。当代一些建筑则因土地资源紧缺、人口数量加剧等因素所致,背离了对健康环境要求的进化方向,成为对居住者身心健康不利的"病态建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健康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了在当今建筑的设计中,应当重视"健康建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使健康建筑空间成为绿色、低碳建筑固有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0.
较之于其他公共建筑,医用建筑对室内空气品质和新风量要求较高,如果仅通过机械通风,往往能耗需求量大.利用竖井空间改善医用建筑的室内自然通风,对岭南地区而言,这种方式无论在环境卫生还是在生态节能方面均具有潜力.本研究以岭南地区的医用建筑为样本对象,根据竖井空间的布局建立计算模型,采用CFD技术对其过渡季节的风环境作出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竖井空间方位和相对位置的合理设置可以改善医用建筑通风的舒适性和均匀性,从而在不借助机械通风的情况下使通风环境达到人体舒适范围;竖井空间的合理设置能在满足建筑布局舒展性的同时有效地缩短医疗流线,充分利用建筑用地;竖井空间的合理植入还有利于遮阳,是解决扩容过程中新老建筑之间通风采光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建筑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鲁苹 《科技资讯》2007,(16):97-98
建筑与其所处的城市环境以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存在。建筑物的个体经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编织出街道、公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而建筑物、街道、公园、广场等物体,又以一定的秩序相互配置、组合,形成了城市的形体空间,同时,这种形体空间环境又赋予了城市特定的意义和生活氛围所以,建筑规划除了要如实地反映它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与其所处的总体环境相协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所关注的目标之一。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建筑结构的造价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保证建筑安全、技术可行、配合并促进建筑设计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手段来实现建筑的预期效果。建筑在经济上合理与否,取决于设计的合理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反映建筑本质的一大要素,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空间不可或缺.本文从多样性事件出发,挖掘叙事空间表达方法的优势,对多样事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柯里亚的建筑空间,剖析以多样性事件为核心的空间系统及其各个层次中的构成要素,来体会空间建构的本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皇家园林在其建构过程中,将文化要素与地理环境有机融合,构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泉.以清漪园(颐和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解析,包括园林选址、山水地势和园林总体布局;对社会地理环境的解析,包括意识形态、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对建筑构件、道路桥梁、栏杆、门窗、匾额、瓦当等细部装饰图案文化符号的提取与解读,提炼其园林文化表达要素与象征语义之间的联系,为北京和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建构与创新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设计的图解思考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图解思考即作为用来表示速写草图、以帮助思考的一个术语。这类思考通常与设计思阶段相联系,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的相法会发生变化并不断深入,因而我们需要用图形与自己进行交流。概念图解是有语汇作用,在设计领域这种抽象语言必须适于理解和交流,设计者正是通过图像化的图解来拓展设计语汇的箭头、点和其他符号等要素能帮助设计师以图会意,并要求使用大脑的各种能力--观察、分析、直接、综合、概括甚至于情感。它将会通过加强理解现实的方法形成一种对形象世界的知觉,也将会培养和建立一个人在分析的和直觉的绘图技能与能力方法的自信心,这种用图形方式进行交流分析的过程,就是图解思考的过程,也是设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国内虚拟建筑的普遍实例为虚拟再现建筑设计及其过程,提出一种虚拟建筑而将实体建筑虚拟化,该技术是基于VR技术,即通过投影系统、画面拼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中央集化系统而形成的大尺度的虚拟现实系统,将建筑虚拟化,实现建筑实体脱域化、仿真化、沉浸感知化和媒体化,实现现实建筑世界的真正虚拟化、自由化、脱域化和想像化。  相似文献   

17.
王跃瘃 《科技信息》2009,(24):I0276-I0276
时下,房产市场进入低落阶段,在这种不景气的房产市场中,建筑节能成为能否降低房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的关键。当市场不景气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途径,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使房屋建筑的能耗降下来,从而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杨波 《科技信息》2011,(23):345-345,354
建筑处于城市之中,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大环境下与其他建筑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也可以称为图底关系,城市大环境是底,建筑是图,具有非线性建筑表皮形态的建筑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空间环境,不是对城市环境的附和,而是为城市环境引入新的活力,并且积极的融入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中出现非线性建筑表皮形态是对城市环境的一种挑战,要把握关系合理控制,使其顺利融入城市环境并为城市添彩。  相似文献   

19.
"数字建构"消除了数字化技术与建筑文化、文脉的隔阂。以新唯物主义理念为基础,在该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建筑师从对算术逻辑的热衷转变为对建筑内部物质世界的关注,建筑设计过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和辅助,达到了关注物质性能的更高层次。数字构造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革新,更是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与专业实践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梳理"新唯物主义"思想和"数字建构"设计之间的关系,试分析了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变革,提出了新型的数字建构实践方法和实施手段,进一步分析数字建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运用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和应用中去,推进建筑学科专业领域的创新拓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活动、生活活动等各方面的需求,如今的大空间建筑越来越多,例如商场、工厂车间、剧院、展览馆间等,都是大空间建筑的典型。大空间建筑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特殊需求,但是却也带来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难题,例如人员流动性大,火灾危险性高、荷载大,以及火灾发生时逃生疏散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难题,为了确保大空间建筑在使用过程当中的安全性,我们就必须要做出更好的消防设计。该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以大空间建筑为例,对如何做好其消防设计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大空间建筑在使用过程当中的安全性,确保人员与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