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玉交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149-154
自从黄源深1998年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症后,外语界一直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诟病颇多,似乎形成一种共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谨慎断言。通过对中国知网的研究现状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由于众多的研究成果均出自外语学界,就使得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把本来可能属于所有大学生共有的现象归结到了外语专业学生身上;有关研究结果也证明外语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弱于(甚至优于)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能说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存在任何问题,思想意识重视不够和教育功利主义是影响他们思辨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曹琳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7,19(6):635-637
结合中国大学英语公共课的教学现状,采用思维能力层级模式理论模型建立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模式。以阅读为依托,以英语写作为手段制定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并以形成性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英语思辨能力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报刊阅读不仅是语言技能学习课程,还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思辨为导入点,做到培养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两手抓"。采取思辨导入式教学模式对所授的两个大学英语平行班级进行了1学年的报刊阅读教学实验,同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该教学模式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双重提高。 相似文献
4.
谢美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语言,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外语教师已经从教学实践中意识到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论述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建议跨文化交际研究应结合外语教学,逐步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其正确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卢少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4):185-188
思辨缺席是英语专业面临的难题。基于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从教与学的角度阐释综合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可在实践中构建主动批判性阅读、口语交际、学术论文写作三课一体的思辨能力训练课型,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玉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9-61
思辨能力是建立在认知能力之上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也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基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适当的报刊内容,充分利用英文报刊的时效性和全面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英语界学者认识到,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又要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实现突破。而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和思辨能力的辩证关系来看,突出思辨能力也是英语写作课的重要培养目标。本文分析了写作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写作课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内容和目标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革写作课教学模式的一些有效方法,旨在通过写作课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8.
作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组成部分之一的翻译能力,常常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作者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意义,追寻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1-73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是英语专业教育的一大难题。要彻底改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的现状,就得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探求解决的办法。详细分析了思辨的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观念、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四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的影响,期望给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由于语言的障碍,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习者思辨能力缺失的现象更加突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目前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思辨能力的教学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式,二是依托式。依托式教学法可以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某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讲授英美文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成因后,尝试通过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含文化,隐含文化能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在差异。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隐含,即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透视对话的文化语境、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比较内在的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该文尝试探讨在任务型翻译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及方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对贺州学院71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量表上的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2)二年级本科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量表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一年级本科生,且在行为不当维度及总量表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3)理科学生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及总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文科学生,且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及总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量表上平均得分都极其显著地高于高分组学生。 相似文献
14.
思辨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学生十分必要。在语法课程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凤忱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阅读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关键 ,也是未来社会工作与生活的需要。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因此 ,阅读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外语人才不仅要精通双语,还要熟谙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也是一门文化课,因为它牵涉到英语语言所负载的与本国文化相异的另一种文化。文化哲学直接以文化为其研究对象,是一种人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文化哲学视野下,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必须直面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现实,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华珍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34-135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高级思维能力或思辨能力,英语专业亦不例外。当今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现象。应用型本科应摆脱思辨缺席的弱势,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与探索,推进应用本科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索明茹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164-165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组织和从事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这种理解性输入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时才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