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来植物入侵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我国现有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以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生态入侵学、景观生态学,系统构建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并在考虑评价对象的尺度和空间特异性特征基础上构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以预测和评估外来植物入侵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华南植物园为例,从研究区的界定与景观分析、受体分析、风险源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以及风险综合评级等几个部分入手,从定量的角度对该区域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分析,最终通过综合生态风险值表征各个风险小区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进程中镇赉项目区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镇赉县土地整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土地整理前(2005年)和土地整理中(2009年)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应用"3S"技术及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建立了景观格局指标及生态风险评价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可能的生态风险,并在项目区进行了土壤盐碱化指标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旱田、盐碱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湖泊和沼泽地面积减小;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366上升到0.382;项目区两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旱田和盐碱地优势度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景观生态风险值从2005年的0.73上升到2009年的1.08,生态风险仍处于极高级别.分析原因主要与近年来气候干旱、加之土地整理工程进度缓慢有关.项目区土壤定点监测显示,土地整理工程开始启动的北家子村土壤盐碱化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土壤酸碱度、碱化度和总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工程进度缓慢的前舍利村和后五家子村土壤质量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加快研究区土地整理工作的进程是改善区域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综合生态损失度的顺义区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风险评价广泛应用于区域的生态影响评价,通过风险源、受体和暴露分析,来确定生态风险等级.该文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从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入手,计算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指数、脆弱度和生态损失度,根据不同种类和级别生态风险源的综合风险权重,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形成了3 146个生态风险小区.结果部分确定了3个生态风险等级及其空间分布、风险特点以及管理对策,从而使生态风险评价过程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漓江各子流域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利用构建的多风险源、多受体、多风险效应因子的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漓江流域进行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高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桂林市主城区周边的各子流域,这些流域内的风险源强,受体暴露度和生态风险效应的值均比较高,区域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风险加剧和蔓延的主要影响因素;②低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溶江周边,这些子流域内的植被覆盖度和水面率都比较高,而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弱,应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同时有效改善当前环境状况;③生态风险总体水平较低,其中较低生态风险区占44.09%,流域总体可降低生态风险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但作为区域整治活动,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土地整理的负面影响,积极的生态补偿做法是必要的.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研究了生态补偿措施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渠道设计中,需要考虑耕层保护,边坡平台建设等问题.以石头为原料的渠道、灌渠和排水渠道,由于其采用了泥石碴路的方法,道路和渠道可以显著减少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负面生态效应.因此,结合DEA算法能够较好的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增加了DEA算法对管理现实世界问题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  史济萌 《科技资讯》2014,12(24):208-208
根据风险评价的基本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规范和指导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这个风险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现场的各种信息元素去针对潜在的职业危害风险进行客观的指数分级,在整个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个主要的方面:危害来源、职业暴露、暴露途径.指导企业去决定减轻职业危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敏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3):100-103
研究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土地资源持续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论述当前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分析实际项目运行中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高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沉积物是多环芳烃的主要环境归宿.在化学物质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中多应用经典频率理论,但在小样本情况下用频率代表概率进行统计推断,其精度和可信度值得商榷.为提高小样本情况下生态风险评价中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以贝叶斯方法为基础构建模型以估计暴露分布及效应各参数,并定义了暴露分布与效应分布的联合概率为生态风险,利用参数估计产生的模拟样本结合蒙特卡罗方法估算了风险,以提高统计推断效果.将此方法应用于太湖沉积物多环芳烃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中,研究结果揭示,其生态风险在可信水平为90%的可信区间为0.24%~9.69%.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效应分布参数是风险估计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利用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评价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状况及其影响程度.研究方法:应用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评价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老河口市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属于"较好"级.研究结论:将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可行,可以克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直观地反映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以河北省为例,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 建立了适合该区的由22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该区2000 年和2004 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土地生态综合安全状况在2000年属于“敏感级”,在2004年属于“风险级”,均处于“不安全”状态,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人口增长过快、土地污染、滥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该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为例,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建立了适合该区的由22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该区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土地生态综合安全状况在2000年属于"敏感级",在2004年属于"风险级",均处于"不安全"状态,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人口增长过快、土地污染、滥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该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5,自引:1,他引:124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油田污染事故以及黄河断流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损失与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长寿区木耳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计算项目在实施前后研究区的气体 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化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研究发现: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价值在实施土地整理后增加,生态效益评价结果良好;同时,测算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为 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水资源平衡指数、多样性指数、光温利用率等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前后的人为干扰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的深度及广度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基于改进的RRM模型,从生态风险源,生态风险受体及生态风险响应三要素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以中等生态风险为主,15个评价单元中有6个为中等生态风险,占40%,分别为马山县、上林县、武鸣县、横县、合浦县以及东兴县。此外,高生态风险有北海市市辖区及宾阳县,较高生态风险有南宁市市辖区、隆安县及灵山县,较低生态风险有钦州市市辖区、浦北县及上思县,低生态风险有防城港市市辖区。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对于农业及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土地适宜性原则、科学评价、综合整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例对比研究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总结德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和具体措施,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找出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为改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文章采用实例对比、RS、GIS、生态用地制图等方法.研究表明:德国在农村土地整理中的各个环节,如沟渠、道路、农田等各要素,都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极为细致的生态保护设计和具体措施,对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地方特色自然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之相比,我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偏重于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经常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田往往与城镇、村庄、道路、沟渠等直接相连,缺少作为生态用地的过渡区.对比土地整理项目实例,德国巴伐利亚州安贝格项目区原生生态用地占总项目区的37.43%,而中国山东省威海市葛家镇项目区原生生态用地比重仅占14.04%.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应该逐步转向以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方式,通过严格土地整理相关立法、加强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规范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在提高农用地承载能力和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华北地区最大的铜尾矿库——山西省中条山十八河铜尾矿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铜尾矿库坝体及其下游河道两侧表层土壤(0~20 cm)中6种重金属(Cu、Ni、Cr、Cd、Zn、Pb)的含量,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及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Cu、Cr、Cd、Pb分别达到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的2.03、1.62、2.90、6.85倍,Ni、Zn未超标;2)铜尾矿土壤中Cu的浓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距离效应,即随着与铜尾矿距离的增加,其浓度逐渐减小;其他重金属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距离递减效应,却均表现出明显的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农田土壤中的Cu、Ni、Cr、Cd含量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3)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为很强生态危害,Cd和Pb表现为很强生态危害,Cu为中度生态危害,Ni、Cr、Zn为轻度生态危害。4)研究区土壤中Cr和Pb对人体有一定的非致癌风险,另外,Cr通过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可能产生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太湖流域三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进行特征分析、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根据太湖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现场采样分析数据和其他地区历史数据,对三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展了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依据USEPA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PAHs、OCPs和PCBs的生态风险评价;应用USEPA暴露计算方法加以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为燃烧;OCPs主要来源为土壤;PCBs主要来源为工厂排污;PAHs、OCPs和PCBs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均较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重庆市为例,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模型计算了2002-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分析了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1)2002-2011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恶劣级、风险级、敏感级到良好级的转变,土地生态安全在波动中呈现转好趋势.2)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良好状态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其中,2002-2004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恶劣级,系统内部虽较为协调,其本质却是一种不良的反映;2005年虽处于恶劣级,但系统协调度大幅下降,处于不协调状态;2006-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转好,处于风险级,系统处于协调状态,这为土地生态状况转好提供了保障;2010-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由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系统协调度下降明显,不过与恶劣级的协调本质不同的是,这是一种良性的转机.研究认为,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计算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监督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