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水热方法合成了 (phen)Fe(H2 O)Cl3晶体 ,并用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P -1空间群 ,a =6.61 9(1 ) ,b=1 0 .2 3 1 (2 ) ,c=1 0 .60 6(2 ) ,α=92 .0 78(1 9)°,β=1 0 0 .661 (1 4)° ,γ =1 0 8.1 88(1 1 )°,v=667.2 (2 ) 3,z=2  相似文献   

2.
利用氯化镍和3-羟基吡啶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Ni(3-PyOH)4Cl2(3-PyOH=3-羟基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a,晶胞参数为a=1.5701(3)nm,b=0.76110(15)nm,c=1.8606(4)nm.V=2.2234(8)nm3,Z=4,Mr=509.99,Dc=1.524g/cm3,μ=2.397mm-1,F(000)=1048,最终R=0.0474,ωR=0.0978.在该配合物中,3-羟基吡啶是以其吡啶环中的氮原子参与配位,镍离子与四个3-羟基吡啶配体中的氮原子和两个氯阴离子配位,形成拉长的八面体构型,且由O-H…Cl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二维层状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3.
由Phen(Phen=1,10-phenanthroline)与铜(Ⅱ)离子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Phen)2NO3](OH)·6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994 2(4)nm,b=2.635 8(9)nm,c=1.055 1(4)nm,β=106.045(6)°,V=2.657 2 nm3,Z=4,Dx=1.527 g.cm-3,μ(Moka)=8.88 cm-1,F(000)=1 268,R1=0.044 1,wR2=0.111 0[I>2σ(I)].配合物中Cu-O、Cu-N键键长分别为0.201 4~0.233 2 nm和0.203 5~0.221 8 nm,中心铜原子与六个配位原子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晶体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量化计算,得原子轨道贡献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优化了汞的CND0/2参数井用CND0/2和EHM0法研究了邻取代苯基氯化汞o-XC_3H_4HgCl(×=CH_3,H,Cl,Br,COOC_2H_5,NO_2)的质子分解反应。提出了分步反应历程,计算了反应的活化能,计算值变化趋势与实验观测值相符合,即反应速度顺序为:CH_2>H>Cl>Br~COOC_2H_5>NO_2。  相似文献   

5.
利用氯化锌和4-羟基吡啶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Zn(p-HPO)2Cl2(p-HPO=4-吡啶酮),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1.31839(19)nm,b=1.1238(3)nm,c=0.87379(18)nm,β=106.401(11)°。V=1.2419(5)nm3,Z=4,Mr=326.49,Dc=1.746g/cm3,μ=2.397mm-1,F(000)=656,最终R=0.0380,wR=0.0943。在该配合物中,4-羟基吡啶是以其共振化合物4-吡啶酮的形式参与配位,锌离子与两个4-吡啶酮配体中的氧原子和两个氯阴离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构型,且由N-H…Cl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二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6.
李恒达  刘宏 《松辽学刊》2003,24(4):17-19
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o(nta)2(H2O)4晶体,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m空间群,晶胞参数a=1.4139(3)nm,b=0.69099(14)nm,c=0.84976(17)nm,β=118.13(3),z=2,Dc=1.702mg·m-3,最终因子R1=0.0279,ωR2=0.0758[I>2σ(I)].  相似文献   

7.
以水杨酸(H2Sal)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 (DPPZ)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未见报道的配合物{[Zn2(HSal)2(Sal)(DPPZ)2]2[Zn4(Sal)4(DPPZ)4]}·4H2O,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 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3.821(2)(A),b= 15.694(3)(A),c=22.969(4)(A),α= 84.481(4) °,β=83.300(3)°,γ=64.366(3)°,V=4455.3(14)*!3,Z=1.该化合物由两个双核和一个四核结构单元构筑而成,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以及O-H…O氢键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方巍  李传碧  刘博 《松辽学刊》2006,27(3):41-42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一种新的化合物Cd(DPPZ)2Cl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分析表明: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0.84836(17)nm,b=1.2615(3)nm,c=2.9178(6)nm,α=90.00°,β=92.774(4)°,γ=90.00°,V=3.1191(11)3,Z=4,T=293(2)K,Dc=1.197 cm-1,μ=1.434mm-1,R1=0.01497,wR2=0.3702.  相似文献   

9.
采用Gaussian 09程序包中的几种方法分别优化计算NS,CS-,SO+的基态(X2Π)结构,筛选出B3LYP方法作单点能扫描.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出NS,CS-,SO+基态(X2Π)的Murell-Sorbie势能函数,首次计算了NS,CS-,SO+基态(X2Π)的力常数(f2,f3,f4),得到了更精确的光谱常数(Be,αe,ωe,ωexe).  相似文献   

10.
利用DFT中的B3LYP方法优化了2个氮化钌配合物[Ru(N)X2]-[X=S2C6H4(1),mnt=(CN)2C2S2(2)]的基态几何结构,得到的几何参数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采用TDDFT方法,得到了配合物1和2在CH3CN溶液中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利用SCRF方法中的CPCM模型来模拟溶剂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在CH3CN溶液中的吸收跃迁性质相似.低能吸收均被指认为LMCT和LLCT的混合跃迁,高能吸收均被指认为ILCT跃迁.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条件下,紫外光不能降解20mg/L碱性品红.H2O2能够显著加速碱性品红光化学降解,I^-/NO3^-能够稍微加速碱性品红光化学降解,Cl^-/Br^-/SO4^2-对碱性品红光化学降解没有影响.Cl^-/NO3^-/SO4^2-对H2O2加速碱性品红光化学降解的作用没有影响,Br^-能够稍微抑制H2O2的加速作用,I^-能够明显增强H2O2的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eFe2O4/SiO2(Me=Co,Ni,Zn)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900℃热处理后得到的样品均为粒径均匀的尖晶石结构铁氧体纳米复合材料,室湿下CoFe2O4/SiO2和NiFe2O4/SiO2为亚铁磁性。ZnFe2O4/SiO2则呈顺磁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Y(BO3,PO4):Ce,Tb绿色荧光粉,利用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探讨了(BO3,PO4):Ce,Tb荧光粉的烧结条件、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产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具有一定影响,在1050℃下、高温烧结2h的样品的荧光强度最好.与高温固相法相比,此法合成的(BO3,PO4):Ce,Tb荧光粉具有较完善的晶体结构,较高的纯度,较小的颗粒尺寸,粒度分布均匀,且相对荧光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在 Wiener 指数 W 的基础上改进了 W 指数,并定义为新的距离矩阵指数 W_1,并利用 W_1对卤代甲烷及 SiHmxn(x=F,Cl,Br,I,m n=1-4)型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_fH_m~6 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W_1与该类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紫苏醇选择氧化合成紫苏醛的反应,考察了氧化剂负载量、氧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紫苏醛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负载量为2 mmol/g的CrO3/SiO2载体氧化试剂,在二氯甲烷溶剂中于室温下搅拌反应1.5 h,可将紫苏醇选择性氧化成紫苏醛,产率为82.6%.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邻硝基苯甲酸、间硝基苯甲酸、对硝基苯甲酸与Ce(Ⅲ)的3种固体配合物.根据初步化学分析,推断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e(C7H4O4N)3·nH2O(n=2,1).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讲等方法测定了所合成的3科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d8(D4h*)全组态混合统一晶场理论对Ni(mpz)4X2型化合物光谱、零场分袭(ZFS)、(DPR)参量、顺磁磁化率进行了统一的理论计算,理论结果与实验观测值吻合较好.因此对该化合物的光、磁性质作出了完全统一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光释光测年基础上,研究了福州盆地马保(MB)红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及其比值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MgO、Na2O、CaO、K2O含量较低,硅铝率1.81-2.42(平均值为2.00),硅铝铁率1.30-1.87(平均值为1.49),CIA值88.63—95.98(平均值为93.71),Ba值0.07-0.16(平均值为0.10),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符合亚热带湿热环境下的脱硅富铝的基本成土过程.MB红土的微量元素富集程度较高,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富V、Cu、Zn、Rb、Co,贫Sr、Ba、Ni、Zr.MB剖面红土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就微量元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言,Cu、Zn、C0、Sr等化学性质较稳定的元素其高值段大体上对应区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红土发育程度加强,气候暖湿;其低值段对应区域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减弱,红土发育程度减弱,气候干凉.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强,Rb/Sr比值增大.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呈现峰谷旋回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区域气候以温干一温湿变化为主,并伴随着小尺度的旋回变化,气候总体波动较大.MB剖面地球化学元素记录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表现出亚热带季风区红土沉积风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