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寻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存在的问题,寻找建立水源区补偿机制的思路.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结果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建设预期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靠中央财政转移,缺乏市场运营机制和多渠道融资途径.结论 国家应将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纳入西部大开发的统筹规划,借鉴国内外补偿经验,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迫切性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目的 探讨补偿机制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必要性.方法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结合理论对调查数据进行具体分析.结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了严重的面源污染,水体污染亦进一步加剧,而地方无力治理.结论 在积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的基础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生态县建设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的关系.方法 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相结合,比较分析生态县建设与水源区保护的内容.结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水源地6省(市)48个县,其中将近40个县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整个水源区内贫困县比例高达83.3%,目前规划生态县建设的有10个县,占32%,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内,目前共有17个县(市)在规划建设或正在建设生态县,占35%,生态县建设比例较低.结论 生态县建设对水源区保护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加大水源区内生态县的建设力度是做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水源区生态补偿的一种途径.生态县建设和水源区保护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国家应统筹兼顾,既可保护水源区,又可建设一批生态县.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实例进行论证.结果 水源区内土壤侵蚀严重,其中坡耕地侵蚀模数高达6 000 t/a·km~2,荒山、草坡等用地为1 000~3 000 t/a·km~2.结论 在水源区应形成以生态修复为主,结合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模式,可有效地减轻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5.
为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维护丹江口水质安全,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以Landsat TM和HJ-1A/B遥感影像和DEM高程数据为数据源, 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 年和2011年的土壤侵蚀进行评价, 分析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2年来, 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面积下降了234.72×104hm2 (下降42.15%), 47个县中有46个土壤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降幅为13.23%~75.92%; 土壤侵蚀强度构成以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为主, 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的侵蚀面积分别下降了24.81%, 50.34%, 47.41%, 48.24%和49.15%。研究结果说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壤侵蚀有较大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植被、坡度、水域、土壤侵蚀、人类活动等生态敏感因子,根据生态敏感区的内涵,将该区划分为3种类型:强敏感区、敏感区和弱敏感区.在分析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各生态敏感区提出了开发和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体浮游植物的调查,以及对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7门40属66种3变种2变型,其中以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水域不同而呈现差异,浮游植物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体为寡污型水体.本研究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平梯田建设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镇巴县坡改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水源区坡耕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镇巴县项目区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结果镇巴县通过大力开展坡改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益。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对水源的污染,也为镇巴县农民脱贫做出了贡献。结论坡改梯是水源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治理坡耕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水污染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陕西段)的生态补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不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对水源地(陕西段)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得到污染物的超负荷量,以此来衡量水源地(陕西段)为满足调水水质要求需要得到的补偿.结果 计算出了2006-2020年逐年的污染物的超负荷量.2020年陕西段水源区汉丹江干流枯水年需削减的污染物总量为15 787.4t/d.得到年平均补偿金额为28.17亿元.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段水源区水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费用为28.17亿元.可作为补偿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调查基础上从微生物学指标、理化指标及叶绿素a指标诸方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寡污型水体,水体基本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源区指标除TN指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外,其它监测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是理想的水源地.本研究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治理与保护的生态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在丹江口水库流域,其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水库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库区呈现中营养状态 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包括:大力开展生态林建设;有计划地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用现代农业的清洁生产方式,改造区域内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建立前后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人类有序活动、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确保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1999~2009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呈先下降后逐渐回升好转最后又下降的趋势,2005年和2008年是两个转折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状态处于风险型和恶化型之间.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水源区饶峰河小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保护区内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量及生态建设,为整个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计算和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结果 饶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及生态建设共需补偿资金374万元,主要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民退耕还林补偿.结论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可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加当地农民保护水源的意识和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对河流水质的污染和破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起到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水量及水质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水环境容量损失价值的分析研究,为国家和受水区给予水源区生态补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建立模型,从污水处理替代价值和损失效益两方面进行计算.结果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水环境容量损失价值与陕西水源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用水量有关.结论 基于水环境容量价值的水源区生态补偿主要从污水处理替代费、调水后水源区损失效益,以及水环境容量损失价值3方面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5.
申庆元 《创新科技》2015,(11):42-45
通过对目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模式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分析后认为,应引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水权购买模式、水源区发展机会流转模式、公共产品市场交易模式.鉴于我国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运作环境尚不成熟等原因,当前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模式仍以政府补偿模式为主,政府保障和公众参与两种辅助机制下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为辅.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水源区陕西段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科学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各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优质可靠的水源保证.方法 以各县土壤侵蚀量、人口密度、降雨量和该县内汉、丹江流域面积作为分区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区.结果 31个县可分为3个区,每个分区的特点和指标各有差异,即Ⅰ区流域面积较大,人口密集,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Ⅱ,Ⅲ区水土流失现象较轻.结论 针对各分区特点提出不同水土保持治理建议,即Ⅰ区应以加大水土保持治理为主Ⅱ,Ⅲ区以预防保护为主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北京市)和陕西水源区的利益冲突.方法 建立博弈论模型,分析博弈双方的利益.结果 在2009-2015年,北京市和陕西3市在合作情况下,整体利益增加5 299.72亿元,而在非合作情况下,整体利益损失5 299.72亿元.结论 北京市对陕西3市进行补偿,而陕西3市减少废水排放,保证水源水质,在这样的合作情况下才能使整体利益最大.  相似文献   

18.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须加高丹江口大坝,兴建1200多km的大型运河渠,将侵占耕地4万多km^2,移迁相应数量的人口。由此提出分散兴建上游山区的大中型水库代替丹江口水库增容,抽水提升代替库水位增高,开拓来水疆域提高供水保证率,充分利用老河川与已建引黄工程,减小运河渠规模,化解所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的优化思路,供策划与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土壤、降雨等数据,对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并对结果 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果 通过计算可得,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微度侵蚀面积占12.87%,轻度侵蚀面积占30.4%,中度侵蚀面积占30.66%,强度侵蚀面积占26.07%.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西段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强度侵蚀地区,仅有少数地区达到微度侵蚀,水土保持任务很艰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中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以及单项指标在工程经济评价中的权重.中线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经济影响中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