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0年),复姓公孙,名龙,战国晚期赵国人,著名辩者。逻辑著作有《公孙龙子》,内含《府迹》、《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等篇,“此书持论诡诙,叙说曲折,在先秦名辩思潮发展中,起过承先启后作用,为研究中国思想发展史时不容忽视的著作。”(《公孙龙子研究》、庞朴)《白马论》的中心论题“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成名命题。二千多年来,  相似文献   

2.
<正>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在先秦学术思想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呢?至今似乎还不曾作出充分的评价。有人说公孙龙‘以自己的理论创建了一个诡辩学派。’有人把他比为古希腊的芝诺——一个诡辩派哲学家。的确,公孙龙以《白马论》驰名,而《白马论》就被后世一些人释为诡辩。日本学者加地伸行说:“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论点,至今仍作为诡辩。在日本的高等学校的习题汇编中,列有‘以下的语句是真命题吗’这个问题,其中包括‘白马非马’这句话。就是在现代,一般也认为是一句坏话。尤其是研究中国逻辑学的人,也是这种评价。”(转引自孙中原  相似文献   

3.
节奏是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许多人对武术套路节奏认识的单一化、片面化,笔者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出发,从形式逻辑角度和哲学角度对此展开阐述,以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武术套路的节奏问题,正确理解和认识节奏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白马论》中"白马非马"这一特定思想的分析,阐述中国名辩学和西方传统逻辑学的不同。提倡把中国古代名辩学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分析,以还中国名辩学思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正> 一、问题的提出高二思想政治第三课第二节第三框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开头引用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结论说:"公孙龙夸大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显然是很荒谬的。"白马非马"果真"荒谬"而且"很"吗?"否!",退一万步说也只是"见仁见智"而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公孙龙的著作《公孙龙子》探讨了其名实现的各个方面,主要提示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即公孙龙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逻辑正名学说,丰富发展了我国古代逻辑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被称之为“八代文学的选粹”的《文选》,实在是一部各类应用文与文学文的总集,仅以“文学”称之,确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而“文章”作为古代一切创作文学的共名而为历代所公认,只有“文章总集”这个名称才能从内涵到外延都恰如其分地涵盖全部《文选》。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逻辑推理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命题推导出新命题的过程。逻辑代数中的命题运算正是由一个或几个命题构成一个新命题的过程,所以,逻辑推理实质上是一种命题运算。但是,命题演算得到的结果是可真可假的,而我们要求推理的结果是一个真命题。所以,“逻辑推理是指一种符合逻辑的正确的推理,利用它应当推出正确的结论”[文(1)]。因此,有些人称它为“有效推理”[文(2)]。(这里文(1),文(2)指参考文献(1),……,下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修正、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潮。《劳动价值论;是包袱还是翅膀》一文即是这股思潮中表现得比较露骨和彻底的。我们认为该文关于劳动价值论在批判资本主义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关于劳动价值论对共产主义的“不适用”,关于用“效用价值论”,“一般均衡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论证在逻辑上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10.
传统直言命题A、E、I、O作为“命题形式”其逻辑语义没有规定清楚,逻辑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因而至今还存在种种逻辑理论上的问题.我们根据主词S外延的不同将传统直言命题二分为外延命题和内涵命题两大类.当直言命题的主词S的外延是可进一列举的有限集时为外延命题.与A、E、I、O相对应的外延命题依次为:P(e1)ΛP(e2)Λ…ΛP(ei)Λ…ΛP(em),P(e1)ΛP(e2)Λ…ΛP(ei)Λ…ΛP(em),P(e1)∨P(e2)∨…∨P(ei)∨…∨P(em),P(e,)∨P(e2)∨…∨P(ei)∨…∨P(em).当主词S的外延是无限集、不可进一列举的有限集或空集时为内涵命题.与A、E、I、O相对应的内涵命题依次为:S(x)P(x)、S(x)P(x)、S(x)!P(x)、S(x)!P(x).已经验证了,四种外延命题和主调可空而不自相矛盾的四种内涵命题全都满足传统的推理格式.  相似文献   

11.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其思想给后人以极大的影响,黑格尔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295页)对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列宁也作过高度评价:“古代人和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就其天真质朴来说,有时简直妙不可言。”(《哲学笔记》第387页) 在整个欧洲  相似文献   

12.
何谓集合概念?逻辑界一般认为,集合概念是以事物(或称“思维对象”)的集合体(或称“整体”、“群体”)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并且认为,构成集合体的个别事物不必然具有集合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由于我们用二分法把概念划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同时又用二分法把概念划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而且这两种划分都是以概念的外延情况为依据的,以概念的外延是否为集合体为标准把概念分为集合的和非集合的;以概念的外延是一个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一、略论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 “想象”在心理学里是一个比较混乱的问题,从影响较大的一些教材对“想象”的处理可见一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想象”的内容见于上册第八章第六节“想象和创造思维”里,并且阐明:想象是一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这从逻辑上讲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讨论到阴阳家邹衍时,引用了《史记·平原君列传》的《集解》中一段邹衍与公孙龙的交往记录.李约瑟认为这段史料证实了对自然感兴趣的各个学派都不愿在墨家、名家的思想家们为建立一种适用于科学的逻辑的努力中合作.通过《史记·集解》原文与李约瑟译文的比较分析认为,这段记载恰恰对李约瑟的这个观点构成了挑战.其实,邹衍并没有一概否定“辩”,而是对“辩”的一种即“辞正”进行了批评,他给予“辩”以相当的肯定.进而探讨公孙龙子和邹衍在认知上的不同,指出邹衔这种切近实际而不过于形而上的思维态度,倒是近代以来一般科技工作者常抱有的.  相似文献   

15.
“柆、拉、啦”三字有无源流关系,在各类语辞书中一般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以前的语文辞书,均未见“啦”字;虽释“柆”和“拉”,但释义不全,且不注释“拉”与“拉”二字的源流关系。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一般不收释“柆”字,即使个别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收释,也仅照引大徐本《说文》有误的释义。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虽然都收释了“拉”、“啦”二字,但也不训释二字的源流关系。本文拟利用前修之说,参以拙见,试释“柆”字本义以及考证“柆、拉、啦”三字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逻辑的角度看,《离骚》具有多重真值平面,因此,“美人香草”等形象的寓意往往前后不一.按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分析,《离骚》是一个由一系列可能世界构成的可能世界系统.诸如关于“求女”之寓意的“求君说”和“求贤说”等解释性命题,只是在《离骚》系统中的某个或某些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并非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普遍有效.诸多的可能世界在艺术上具有可及关系,但在逻辑上都无法强求一致、普遍满足,这正是《离骚》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读《数学通报》94年11期 张克刚先生《对一个命题的联想》一文,(以下记为文[1])很受启发。今对文[1]中几个命题再作一些联想与推广。顺便给出其文最后提出的猜想的准确结论及证明。 1.将文[1]中命题6—10中的正方形推广到矩形,有类似结论,如: 命题1(2)直径为d的圆上任一点到该圆的任一内接矩形各顶点(各边中点)距离的平方和为定值2d~2,(3d~2/2)。 其余命题可类似推广,证明也易,只用勾股定理。三角形中线长定理就行。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Herstein.I.N.提出的关于结合环的一个交换性命题的初等证明,并对《环的可换性命题简证》一文谈了我们的一点肤浅看法。 Herstei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有关结合环(下面简称环)的可换性的四个命题,但未加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马里恩·奥堂奈在《福克纳的神话》一文中说,福克纳“象陀斯妥耶夫斯基或是当代的朱娜·巴恩斯小姐一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他的写作难以模仿,硬去模仿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他的创作并不遵循一般的传统技巧,他也没有为后继者留下任何可资遵循的传统。”这段话虽说不尽正确,逻辑上也非无懈可击,但它至少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3期上,杭州师范学院字词检索方法研究小组《论统一汉字检字法的原则和具体选择问题》一文将我国现有众多的检字法归类、比较,从中阐明了以“高低笔号排检法”作为标准检字法之一是合适的。范文咏《在图书目录检索中应用“高低笔号排检法”的优越性》一文介绍了此法运用于图书目录检索中的基本方法和优点。“高低法”使用面广泛,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想就“高低法书名目录”的检索作深入一步的探究,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