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14日发表声明说,"基地"组织高级头目、本·拉登之子哈姆扎·本·拉登已在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发动的一次反恐行动中被击毙。但他未透露哈姆扎被击毙的具体日期和地点。2011年5月,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打死。"基地"现任头目为扎瓦希里。曾有媒体报道,本·拉登生前有意培养哈姆扎接替他的位置。哈姆扎于2015年8月正式加入"基地"组织,曾号令该组织追随者在西方国家的首  相似文献   

2.
谁帮了布什谁坏了克里11月4日,跌荡起伏、充满悬念、紧张激烈的美国大选有了结果———克里惜败,布什连任。是谁帮了布什的忙,让他获得连任?是谁使了坏,使克里功败垂成?不管你信不信,追本溯源,他就是恐怖头目本·拉登!本·拉登发动了9.11恐怖袭击,而9.11改变了一切:首先,为布什从一个弱势总统“成长”为一个坚定有力的强势总统、战时总统提供了“契机”。其次,使美国人民丧失了安全感。冷战后,外交安全问题第一次上升为总统选举中选民最为关注的议题,而传统上,多数选民认为共和党比民主党更擅长处理此类议题;而布什“反恐”表现使他在这一议…  相似文献   

3.
李伟 《世界知识》2011,(20):38-39
在本·拉登被击毙及“基地”组织走向“崩溃边缘”之际,藏匿在部落区的南亚极端势力以“哈卡尼网络”马首是瞻,渐成美国心腹大患。  相似文献   

4.
周戎 《世界博览》2011,(18):22-24
自从本·拉登被击毙后。人们对阿富汗的政治前途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奥巴马宣布撤军。并从7月1日起象征性撤走了数千美国军人,美国官员还表示,“美国反恐战争已取得重大胜利,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再也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曾经获得基地组织培训并得到财政和武器支持的阿富汗塔利班。  相似文献   

5.
自从本·拉登被击毙后。人们对阿富汗的政治前途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奥巴马宣布撤军。并从7月1日起象征性撤走了数千美国军人,美国官员还表示,“美国反恐战争已取得重大胜利,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再也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曾经获得基地组织培训并得到财政和武器支持的阿富汗塔利班。  相似文献   

6.
李强 《世界博览》2011,(10):32-35
北京时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于当天的突袭行动中身亡。本·拉登18年的逃亡生涯就此结束。  相似文献   

7.
2000年,一个名叫艾哈迈德·法迪尔·卡雷勒的约旦人只身来到阿富汗。他刚刚从约旦监狱出来,铁窗生涯更坚定了他的“圣战”信念,他决定在异国他乡打造另一番天地。他在阿富汗西部建立了一个与“基地”有联系的武装营,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化名——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改头换面后的扎卡维也许没想到,三年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竟成就了他的“圣战”梦想。在伊拉克战后乱局中,扎卡维这个名字的“恐怖人气”迅速蹿升,成为国际恐怖组织的领军人物,坐上了“基地老三”的交椅,身价也追上了本·拉登,悬赏金额达到了2500万美元,还登上了一些媒体的风云…  相似文献   

8.
新事 新言     
“我向你保证,如果布什总统在大选中落败,将是本·拉登和全球其他恐怖分子的一大胜利。届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敌人都会作此解释。”———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共和党众议员柯尔在他的网站上为布什拉选票。“当你出任这个职位后,就会发现,这种生活就如同下地狱!”———做国家领导人何其风光,但七位法国前总理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竟不约而同地向公众倾诉自己的辛酸史。“两条鲨鱼在大西洋相遇。一条鲨鱼说:‘啊,我吃金枪鱼实在是吃腻了。’另一条便回答说:‘那么,到莫克姆湾去吃几个中国人可好?’”———英格兰资深保守党议员安·温特顿拿…  相似文献   

9.
当世人纷纷猜测美国将于何时对伊拉克动武的时候,我们且把目光转向美国在东南亚已经开辟的反恐“第二战场”———菲律宾。事情要从今年1月31日说起———这一天起,代号为“肩并肩”的美菲联合军事演习在菲律宾南部展开,演习将持续六个月。菲国防部长说,此次演习针对“现实的敌人”———阿布沙耶夫武装。国际舆论则认为这是美国在阿富汗之外开辟的反恐“第二战场”。于是有人惊呼“恐怖主义引来了美国兵”。然而美国进驻菲律宾仅仅是打恐吗?自从90年代美国被迫撤离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后,就一直梦想有一天重返菲律宾。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吗?本期我们特意组织了一组有关这方面的稿子,看看阿布沙耶夫武装的由来、看看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的联合军演、也看看那位由“小红帽”成长为“铁娘子”的女总统借“打恐”欲达到何种目的。相信读者会寻到自己所要的东西。———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0.
外刊要论     
JasonBurke(英国《观察家》报首席记者)超越本·拉登“基地”组织不仅是全球性恐怖组织,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尽管在阿富汗该组织已受到沉重打击,但“基地主义”世界观却大行其道。逮捕或杀死本·拉登并不会对“基地”组织造成毁灭性打击,伊斯兰好战分子仍将存在。伊斯兰武装分子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摧毁西方和建立全球伊斯兰国家,而是要反击西方对伊斯兰教的分化和羞辱。“基地”组织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教的温和派被边缘化,反西方也不代表拒绝西方的价值观,伊斯兰武装分子并不排斥现代思想,并且乐于吸收现代化成果。巴以冲突不是伊斯兰武装…  相似文献   

11.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们一直在利用拉登使用电话的机会对他进行追踪,但这个秘密却被媒体给泄露了出去,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萨达姆—拉登很快改变了他的行动方式,他开始变化通信的手段。”——美国总统布什最近两年总是被他的批评者嘲讽公开演讲中口误频频,2005年12月19日在其为窃听事件进行辩护的演讲中又将本·拉登说成了萨达姆!“她想说什么……?我没听清问题,对不起。请你再说一遍。我没听到,真的。”“哦,我欣赏你的问题……‘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个威胁,是美国公敌。他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世界都这么认为……除掉萨达姆使…  相似文献   

12.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争夺土地和资源的冲突将成为人类生活普遍的特征,战争将成为人类生活的定义。”———美国五角大楼最近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绝密报告中作如是警告。这对布什来说是个绝妙的讽刺———武断退出有关控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议书》。“我真的希望人们最终能看开这种事情,并开始从学识和成就方面判断一名候选人,而不是他的私生活。要知道,我们在选总统,而不是选牧师。”———针对民主党候选人克里被传与一女子有染的丑闻被媒体恶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性丑闻的主角莱温…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政治学界的巨擘,亨廷顿是其著述被引用和转述最为频繁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论每每给学术界带来清新空气,引起广泛而又热烈的争议,但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连他的批评者也会在无意中引用他的论断———这是美国最近的一篇访谈对亨廷顿一生学术风格的定论,访谈者还认为,亨廷顿是美国政治学领域一座具永久意义的丰碑。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父亲和祖父都是杂志出版商。亨廷顿16岁即入耶鲁大学,仅用了两年半便以“特优”成绩提前毕业。在军队服役一段时间后,入芝加哥大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后入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哈马斯领导人亚辛的遇害,随着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萨德尔的一度崛起,“精神领袖”这个称谓和现象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早在25年前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之时,人们曾经用“精神领袖”来称呼当时的主要领导人霍梅尼。此后在中东这个动荡不安的地区,人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精神领袖”,从以色列大拉比奥维迪亚·约瑟夫,到耶路撒冷大主教迈克尔·萨巴赫,再到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西斯塔尼、哈基姆、萨德尔,逊尼派领导人达利,等等,甚至有人把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也视为“精神领袖”。中东———这个“热点”频出的地区,为何还出现了那么…  相似文献   

15.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我们将要举行奥运会,这难道就是我们希腊想在世界上树立的形象吗?”———7月12日,希腊南半部和雅典突然出现大面积停电,致使一些城市出现交通拥堵,很多遭遇这次断电混乱的人们表达了相同的疑虑。“你用绿色恐怖暗杀普世价值,全世界都对你叹为观止,福摩沙(台湾)选举要靠鲔鱼肚子,才能宣誓连任‘总统’位子”。———7月9日,“台湾民主学校”成立。台湾歌手罗大佑为此特别作了一首校歌———《绿色恐怖分子》,不但讽刺陈水扁当选的正当性,还批判台湾当局把人民当白痴。“我们不必由外人来指挥我们执行任务。”———对于美国驻菲律…  相似文献   

16.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美国已协助我们打击恐怖主义。当‘阿布沙耶夫’恐怖分子出现后,我要求美国停止进行有关保卫南沙群岛抵抗中国的训练,因为这并不重要、也不符合实际。”———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首次承认美、菲曾在联合军事演习中把中国列为假想敌。“布什与切尼政府已经倒退到了尼克松时代,所有事务都要经过政治处理。它只代表白宫和布什连任的利益。”“白宫并不代表选民的利益,简直就像一家私人公司那样运作。”———美国前白宫顾问理查德·克拉克在其最近出版的《与所有敌人斗争》书中,指责布什政府在耍政治手腕,欺骗民众和制造丑闻方面远远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和政策     
美国石油王朝的巨擘、现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阿·洛克菲勒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目的和政策”。这篇文章发表在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之前,可以说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蓄意破坏这个会议的自供。这个参预美帝国主义决策的垄断资本家,十分害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将会增强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内部要求减轻军备负担的压力,因而露骨地强调美国必须坚持“实力政策”和“威慑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加紧扩军备战。他惟恐人们将“谈判技巧误认为目的”,要求人们“认清我们国家的目的”,“不得把外交礼貌的策略上的改进同认真进行政治解决(读作侵略)混为一谈”。在这里,这个帝国主义者又一次自己揭露了自己。为了欺骗美国人民,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和平是一项根本的国家目的”,但人们也马上就可以从这篇文章本身中看出,他所要求的“和平”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俯首听命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和平”,是听任美国垄断资本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所有国家人民的“和平”。在东西方关系问题上,洛克菲勒一方面肆意诬蔑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意同苏联保持贸易来往的国家进行威胁;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狂妄地表示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强迫苏联接受美国的概念,谋求使资本主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的所谓“政治解决”。尽管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但他是至死也不忘情于美国的业已破了产的“实力地位”政策的。他竭力鼓吹为了“安全”要加强报复力量:要加强基地、加强导弹生产、加强整个所谓“报复”系统;极力强调“民防”来制造战争歇斯底里;恐吓“盟国”要有不惜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和决心,并在以核武器为报复力量基础的前提下,要有决心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和扩大常规部队。洛克菲勒并且在“不能完全从本土出发来保护自由世界”的借口下,公然提出美国有权直接军事占领和干涉任何一个“盟国”。在毫不掩饰地要美国纳税人和美国“盟国”花更多的钱从事“防御”的情现下,洛克菲勒对裁军问题根本当做没有这回事。文章里重复了以防止突然袭击作借口而妄想进行“视察”的破了产的滥调。洛克菲勒在文章里还恬不知耻地把美国自封为“自由世界”、“落后国家”的“保护人”和“恩主”,要“自由世界”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军事上承担更多义务——出钱、出人、出基地;在经济上克制自己,保证美国贸易出超,保证美元不疲沓,保证美国资本输出的市场……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垄断资本的头面人物,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是如何阴险狡猾,如何顽固狂妄。洛克菲勒早从杜鲁门政府时期起,就在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制订中起着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洛克菲勒以垄断资本家的身份,更多地公开直接参与美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道出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与阴谋,说明了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们掠夺和奴役世界的目的,始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帝国主义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一位住在英吉利海峡西岸的51岁的妇女,决意嫁给比她小24岁的青年——本·拉登的“四少爷”,这样她就有可能有机会当面质问她的公公——恐怖大亨拉登9.11惨祸是不是他干的;而作为9.11事件的直接受害国的美国抓捕拉登数年无果后,再把悬赏金翻倍,已达到5000万美金。  相似文献   

19.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由于此前无法突破你们的安全措施,对美国发动类似(伦敦)袭击的行动一度推迟。我们正在加紧筹划这些袭击行动,一旦准备工作完成,很短时间内你们就能在家中见到袭击的消息。”——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月19日播出的一盘录音带中,恐怖大亨本·拉登威胁美国民众说。“拉登并非住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条件艰苦的山洞里,而是住在条件优越的秘密公寓中;拉登是个电视迷,尤其喜欢看CN N(美国有线电视网)王牌主持人拉里·金主持的新闻访谈,是拉里·金的忠实‘粉丝’。”——半岛电视台于1月19日播放恐怖大亨本·拉登最新讲话录音带后,一…  相似文献   

20.
追风人物     
普京高居“年度风云男人”榜榜首继美国总统布什风风光光当选美国人民心中“最崇拜的男人”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荣获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年度风云男人”称号并高居榜首,布什和本·拉登分列第二名和第四名。普京总统上台执政已经近四年,大多数俄罗斯人只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人,自孩提时代就是个体育迷———柔道、摔跤、游泳、滑雪、马术等多项体育运动样样在行。随着新一届总统大选日益临近,人们希望对普京总统有更多了解,尤其想了解“过去的普京”......1975年21岁的普京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投身克格勃。当时一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