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五台山计有维管束植物98科312属673种(包括变种)。根据植物资源的用途划分为10类。即观赏植物、淀粉及果树植物、蔬菜植物、密源植物、饲料植物、芳香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鞣料植物。对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云台山植物资源以用途分为药用植物、观赏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油料植物、蜜源植物、野果植物、香料植物、鞣质植物、木材植物、胶用植物等几大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作为开发利用本地区植物资源优势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过调查研究后,采用人工柔性植物模拟海堤外滩地柔性植物,利用规则波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分析了波浪在有柔性植物滩地上的传播变形规律;以及不同波周期、植物宽度、植物高度、植物密度对海堤堤前波高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植物宽度和植物密度的增加,消减系数随着增加;反之减小。由于植物造波作用的影响,柔性植物对大周期来波的消减效果较好;植物高度与水深一致的时候的消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植物组织培养高再生是植物转基因育种的前提条件,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植物转基因育种的广度和深度。然而,目前在很多植物种类,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粮食作物品种,高再生品种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这些植物的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因此,选育高再生植物品种对于加速植物转基因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已得到广泛共识。早期用于提高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再生性能的策略往往侧重于基因型筛选、培养基改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搭配等方面,忽略了逆境胁迫对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科学的植物生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植物生理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适用于植物生理学的科学技术将随着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而进入更高、更新的技术领。提出了现代科技发展中植物生理学的中心任务,展望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其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曾有不少知名学者赴罗浮山考察,采集标本,并以罗浮山命名了一批植物名称。根据《中国植物志》和《广东植物志》在线电子版,目前仍保留有15种(含变种)植物的正名以罗浮山命名,其他则已被归并。除上述命名植物外,模式标本产地植物有13种,罗浮山特产植物8种,这些特有或模式标本产地植物共计20余种,对它们进行考证,有利于发掘罗浮山植物多样性的特色。通过对该地植物资源深入研究,将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特有植物。  相似文献   

7.
山西雪花山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雪花山位于山西永济市中条山山脉西段,含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96科、437属、912种。按经济用途,将它分为13类:淀粉植物、油料植物、维生素植物、饮料植物、甜味剂植物、饲用植物、蜜源植物、药用植物、纤维植物、鞣科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树脂植物。最后提出了对雪花山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的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南山地针叶林植物生活型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样方法调查了河南山地针叶林的植物组成 ,分析了不同针叶林的植物生活型组成 ,绘制出不同针叶林的植物生活型图谱。结果表明 :河南针叶林植物生活型谱符合暖温带植物生活型的基本特点 ,即地面芽植物占优势。植物生活型与环境条件密切联系 ,与群落类型似无相关。  相似文献   

9.
植物内生菌是生活于健康植物内,与宿主植物建立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干旱胁迫能力等作用。本文总结了植物内生菌的种类,综述了其抗干旱胁迫作用机理和在园林绿化植物抗干旱胁迫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植物内生菌资源在园林绿化、建设节水型园林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文山州分布的云南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归类统计其资源植物类型,结果表明:文山州分布有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42科56属58种2亚种4变种;有13类资源植物,其中以园林绿化、观赏资源植物种类最丰富,其次是材用资源植物,再次为药用资源植物,其它依次为芳香资源植物、具有较高学术科研价值的资源植物、色素资源植物、油脂资源植物、食用资源植物、水土保持资源植物、杀虫资源植物、纤维资源植物、饲料资源植物、橡胶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西瓜抗、感枯萎病品种幼苗侵染的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瓜幼苗根毛区是枯萎病菌最易侵染的部位。病菌由根表皮入侵后,菌丝向皮层、维管束横向扩展的同时,也沿着根的纵轴方向在各种组织中扩展,且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更快。下胚轴菌丝侵染的途经是根的纵向传导和表皮入侵。下胚轴表面的凹陷较根、茎部多,内部结构也不相同。凹陷处表皮细胞体积大,排列疏松,细胞间有空隙,菌丝在此常大量聚积并入侵。西瓜抗、感病品种接种后,根表菌量和病菌侵染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品种根表菌量少,病菌侵入慢。感病品种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尝试用有限元对面积较大,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丘陵山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以沂源县为例.计算区的特点是灰岩区岩溶发育.局部地表水以渗漏的方式补给地下水.本文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是:把渗漏带划出来.加大入渗补给系数.以保证计算值接近真实补给量.从而提高计算精度.最后用水均衡法进行验证.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在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用有限元法评价是可行的.由计算结果可知.沂源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并据此对计算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后勤改革中的七大关系进行了论述,它们是:后勤改革方向和实施方案、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营实体与后勤管理部门、改革力度与校内环境、改革进程与校外环境、学校利益与职工利益。  相似文献   

14.
连宾 《贵州科学》1997,15(1):39-45
分析植物生长与有机物还田的关系,城乡有机废的的农业利用原理,途径以及微生物在废物处理中的作用,指出有机物还田对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应急平台系统要从传统的信息管理单元转变为智能化信息处理单元,需要集成大量突发事件知识。而要更好的管理和使用突发事件知识,有必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库系统。通过研究突发事件领域的知识特点,提出了突发事件知识库系统的总体目标与功能需求,给出了系统构建的框架,探讨了系统设计的微观原则与总体原则。基于系统目标与设计原则,建议了知识库中知识的元模型以及知识库的组织模型。每个知识元由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应急知识和推理规则4个要素构成。组织模型为4大类3层模式,最上层的4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间层依据具体的省情决定包含的二级子类的数量和种类,最底层为单个知识元。结合应急管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提出了突发事件知识库系统的初步实现方法,即基于MVC 3层框架结构实现对知识库系统的构建。最后,基于前述设计与分析给出了系统的基本原型。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应急平台体系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新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侯的特征。作者根据地貌的形态结构将新疆的绿洲划分为四种类型相应的形成四种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阐述了新疆城镇的特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镇发展的主导因子是水资源,水质是建立城镇的基础,水量是城市发展的依据。该地区水循环决定着建城后气候因子的动态变化、绿色覆盖率、城镇农业经济。最后作者提出几项合理管水用水的对策,并提出以古城的消失为戒,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分析出发,采用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探讨了数学方法论的历史,数学方法论的提出,古代东西方的数学方法论、近代数学方法论思想,数学基础研究中的数学方法论,应用数学与数学的应用、计算机数学及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数学方法论是数学发展的产物和先导,它对数学研究、数学创造以及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对中国北方六种蒿属沙生植物叶、营养枝的解剖特征及其数量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在解剖特征上,六个种的结构一致;在数量指标上,各个种的差异较好地反映了它们对各自环境的适应性.其中乌丹蒿与其它种有一定的不同,反映了其特有的生境适应特性及与其它种的区别,分布于荒漠区的准噶尔沙蒿和白沙蒿体现了明显的旱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就学生对体育课态度,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及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现行的体育教育进行反思,为以学生为本设计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全球植物区系区划,或植物地理分区,从甘世纪以来有过许多著名的、有影响的区划和著作.它们把中国中部及北部的植物归入泛北极区,而把华南的植物归于古热带区,这种区划是和中国植物区系起源的实际背道而驰的.非洲的热带区系和亚洲的热带区系各有本身的起源和发展道路,把二者归并为古热带植物区,是很不协调的.本文把全球植物区系划分为:劳亚植物界,华夏植物界、澳大利亚植物界、非洲植物界、南美植物界、南极植物界、热带红树植物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