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根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抗剪梁为试验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间距、粘贴层数、粘贴角度及预加栽对加固梁抗剪极限承载力及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碳纤维布的应变变化规律及其破坏模式.根据试验现象,提出了CFRP有效应变、有效长度的概念.基于CFRP布两种破坏模式.在理论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CFRP布粘贴角度影响的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梁剪切加固后,其抗剪强度明显提高.图13,表3,参8.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布对具有初应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试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五片T梁模型破坏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碳纤维布粘贴层数、方式和二次受力对钢筋混凝土T梁抗剪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粘贴碳纤维布显著减小了钢筋混凝土T梁的裂缝数量和宽度,抑制了裂缝的开展,对提高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有重要作用;采用适当的锚固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构件发生早期破坏,提高构件的极限抗剪能力;对于有锚固的粘贴方式,有预加载的T梁抗剪极限承载力明显高于无预加载的T梁;在无锚固的情况下,用碳纤维布作抗剪加固后的T梁破坏较突然,有可能使梁的加固效果出现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端部有可靠锚固措施的碳纤维布(C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试验研究,分析了C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剪机理。针对CFRP拉断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良好,并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CFRP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高强混凝土结构用碳纤维布(简称CFRP)增强系列问题,对基于碳纤维布拉断的高强钢筋混凝土加固梁进行了抗剪性能试验研究,考虑了加固量、加固形式、剪跨比、预损伤程度、配箍率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碳纤维布加固的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提高较多,加固效果明显;预损伤对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影响不大;剪跨比、加固量综合起来影响着碳纤维布的受力程度,从而影响到碳纤维布的有效应变,最终决定了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基于有效应变模型,提出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碳纤维布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结合我国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规程,提出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用碳纤维布进行抗剪加固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8根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剪实验,主要研究碳纤维布对混凝土梁抗剪的影响和作用.考察了碳纤维布加固方式、加固量、粘贴层数、剪跨比以及混凝土强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受损钢筋砼简支T梁组合加固后的抗剪性能,通过对四片受损钢筋砼T梁进行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并实施抗剪承载力试验的方法,得到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受剪破坏形态,分析了加载全过程加固钢板、植筋、栓钉的应力变化规律及结合面处的相对滑移。试验结果表明:加固钢板与新浇混凝土连接面处工作性能良好,而新旧混凝土连接面处容易产生开裂,在原梁混凝土表面凿毛以及采用较高的侧向加固钢板都可以使加固后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刚  刘立新  李险峰 《河南科学》2005,23(3):407-410
在对6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非预应力碳纤维布与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挠度及承载力分析比较,得出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可以更好的改善构件的变形性能,增强构件的变形能力,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船辉 《甘肃科技》2005,21(1):56-57
介绍了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能力及其变形能力的试验研究,并应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两者吻合较好,可为实际工程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三种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加固方法-包玻璃钢法、粘钢板法和绕丝法。在不同的剪跨比情况下,分别针对完好梁和损坏梁,采用上述三种不同的加固方法进对比试验,得到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受扭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纯扭梁的试验过程和结果,试验研究的主要参数为碳纤维加固和加固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加固后梁的极限承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当梁为少筋梁或混凝土强度较低时,最终破坏由梁本身引起,碳纤维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增加加固碳纤维量对梁的承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碳纤维加固抗扭梁时,碳纤维间隔粘贴比满贴效率更高;此外,碳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也是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18根钢筋混凝土短柱进行抗压加固试验研究,采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两种材料分别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抗压加固,采用分级单调加载方式对所有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在加载过程中,量测了试验柱的应变、变形和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采用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加固后,其抗压强度提高,延性加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4根用碳纤维补强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主要研究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和作用。实验表明,粘贴碳纤维布后,试验梁的抗弯承载力明显提高,但对梁的刚度和变形性能影响较小,同时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3.
对高强度的螺旋肋钢筋施加预应力,将螺旋肋钢筋和非预应力的碳纤维筋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嵌入混凝土梁受拉区混凝土保护层中进行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内嵌2根螺旋肋钢筋和1根碳纤维筋(BF1P2梁)或内嵌1根螺旋肋钢筋和2根碳纤维筋(BF2P1梁),且对螺旋肋钢筋施加的预应力水平分别为其极限强度的30%,45%和60%,加固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刚度及抗裂性能均有显著改善。与对比梁相比,BF1P2梁的开裂荷载提高了86.70%~133.33%,屈服荷载提高了32.25%~72.04%,极限荷载提高了72.73%~90.00%;BF2P1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则分别提高了50.00%~133.33%,50.54%~136.56%和72.20%~173.60%;BF2P1梁的加固效果优于BF1P2梁,且对螺旋肋钢筋施加预应力的水平为45%时,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碳纤维增强塑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在工业和国防领域均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汽车行业和大飞机生产过程。作为重要性能参数之一,电导率的研究对于CFRP的无损探伤、预防雷击、电磁屏蔽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CFRP的导电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分别从实验方法、解析方法和数值仿真等方面对目前流行的CFRP电导率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和对比,提出了更简单实时的实验方案,更精确有效的仿真模型和解析是下一步CFRP电导率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CFRP加固RC矩形梁极限抗弯承载力与延性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征,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矩形梁的抗弯极限承载力、刚度和挠度进行了计算,得出不考虑二次受力和考虑二次受力的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加固后梁的刚度和挠度计算公式,并对加固后梁的延性进行分析,得出梁的截面曲率延性系数计算式,结合实验数据,验算了计算公式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弹性力学的刚度等效原理,将结构复杂的复合材料路面板简化为材料均匀的正交异性板,建立弹性等效模型,为此类问题的具体分析提供一种简明规范的方法。利用弹性力学理论,首先计算出中间方形管粘结板的各向刚度,将其等效为相同尺寸的正交异性板,由刚度相等,推导出了等效板的杨氏模量、切变模量和泊松比等结构属性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将整个路面板等效为正交异性板,建立了等效板的材料属性公式化计算模型;最后,选用一块具体的路面板,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路面板和等效板的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从均布荷载作用下两模型的变形比较图可以看出,路面板模型的最大变形为-14.73 mm,等效板模型最大变形为-13.97mm,两者相差5.2%。由于等效板模型对变形作了一定假定,引起板刚度增大,所以计算出的位移减小,其误差是可以接受的,由此证明了弹性等效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部位粘贴纤维强化塑料(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板,可以提高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随着载荷加大,在弯矩比较大的弯曲段经常出现钢筋层与FRP板之间的层间开裂和失效.建立了多层复合梁的层间裂纹分析模型,并对其失效行为进行分析.在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linear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范畴内,应力强度因子和能量释放率(或裂纹扩展力)是两个重要参量.提出了拉伸弯曲组合梁的能量释放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弯曲平面假设研究了复合梁的变形与受力特点,计算和讨论了裂纹在不同位置时的能量释放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