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电子政务的几个事实1.中国“入世”需要政府先“入世”,对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增加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接受公众监督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正是电子政务的用武之地;2.中国处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与信息化建设交织在一起,掌握得好可以互相  相似文献   

2.
这次吉林省政府系统公众信息网网站建设应用研讨会,是我省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办公厅召开的第一个政府网站建设方面的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研讨,就政府网站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进而规范优化政府网站建设,促进公众信息网建设健康发展。研讨中,大家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实际,畅所欲言,谈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我讲几个问题:   一、关于政府网站的基本任务   政府网站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确切的说法。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办〔2001〕25号文件中有一句…  相似文献   

3.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门户网站正在逐步成为人们了解政府工作动态,查阅政府信息,指引公众办事,反映民情民意,实现网上办理事项等的重要服务“窗口”。因此,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好政府门户网站,是各级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9.39万平方公里,辖三市五县。我们从1990年开始,开展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克服了起步阶段资金投入少、人们认识不够、观念不新等困难,探索总结,提出了“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要尽力而为,积极求得领导的支持;要立足效用,建管用并举”的工作思路,开拓工作,使全州政府系统信息化工作按照“巩固州级、提高县级、扩展机关、延伸乡镇”的建设原则,经历了四个建设阶段,先后取得了全疆“四个第一”的较好成绩,即第一个联通上至国办…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地建立“电子政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目前我国已加入WTO,“电子政府”的建立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并逐渐被公众所认同和接受。不可否认,虽然我国“电子政府”的建立还只是初级阶段,但它在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提供服务和接受监督等方面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电子政府”建立中所存在的“三权”(知情权、便民权和监督权)不到位现象,已严重背离了建立“电子政府”的初衷,其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使政府花了冤枉钱,还占用了公众的宝贵时间,更违背了我国加入WTO的郑重承诺…  相似文献   

6.
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以办公自动化建设为核心、以行政监督为核心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等三个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开始向第三阶段转移,强调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手段更为“人性化”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但是,在我国电子政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给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首都之窗从1998年建站起,长期不遗余力地推动广大公众的参与。首先推出了“市长信箱”;2003年又启动了“社情民意平台”,从政府议题发布、公众意见收集、数据分析、民意上传等环节形成了一条链条;2005年,又进一步推出了“北京市政风行风热线”(以下简称“热线”)。这条热线的建立使首都之窗的公众参与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政府与民众的直接交流,让民众感到了政府为民执政的服务精神。“热线”成为首都之窗的一个亮点栏目,也成为了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政府上网工程综述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主旨是推动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政府在中国公众多媒体网(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站点,籍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电子政府”方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开展网上服务,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政府上网工程的目标是在 1999年和 2000年建立站点的部委和各级政府要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同时应用项目的实施进入良性循环。为此,1999年还被确定为“政府上网年”。 在我国,政府上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一、在网上建立…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建设》2004,(11):43-44
1998年4月,青岛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批转《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关于市委、市政府计算机公众信息网建设意见的报告》,当年5月18日,“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正式开通,成为国内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根据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0.
起步于1999年的吉林省政府系统公众信息网建设,3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这个省依托互联网建设的政府和政府部门网站已达50多家。政府公众信息网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以政务公开为主线,以规范行政行为为目标,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工作,与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并驾齐驱,成为新形势下政府深化公共行政改革,应对WTO挑战的主要技术支撑。“把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作为一张大牌来打”1999年12月3日,是个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日子。下午5时,省长洪虎、副省长杨庆才、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李申学…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已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历程。从初期的探索尝试,到后来的全面铺开,再到今天的全面提速,政府网站建设渐趋规范、理性和完善。如今,政府网站可以说“家喻户晓”,公众的认知程度、应用程度和满意度也在稳步提高。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公众对政府网站在很多方面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一方面,这种模糊是必要的,因为对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处于网站服务的“客户端”,更为关注的是服务的种类、数量和对服务品质的感知,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去探寻和了解“黑箱”内的具体运作流程;  相似文献   

12.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推进南汇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是一条有效途径,我区农业住处化工作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推动广州市的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电子政府”工作己全面启动.作为“电子政府”重点项目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主站点于2月3日开通.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州市信息中心举行了主站点的开通仪式,国家信息办主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公民社会”,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安徽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为公众提供的参与渠道明显偏少;乡村环保NGO作用有效性极其有限;末端参与是公众参与其间的最主要方式。深究其因源于基层政府角色定位模糊,促动公众参与的意愿不高;县域环保NGO病态发育的整体态势;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较弱,缺乏环境治理热情。欲以环境“善治”而创设乡村“三美”之景,尚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切实推行民主化决策,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做好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增强互动、密切合作;完善县域环境法规,有序推进乡村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4,(10):38-41
平谷区“在线访谈”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新桥梁近期,平谷区京东绿谷信息网“在线访谈”栏目首次网上直播成功,率先在北京各郊区县政府网站实现了网上直播。此栏目的成功举办给政府与公众之间又搭建了一个新的桥梁,加强了政府部门和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在政府网站上举办“在线访谈”  相似文献   

16.
“十五”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政府管理的变革和流程的重组,普遍重视政务信息化的便民服务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功能,在向公众发布政务信息,提供社会化综合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郎朗 《世界博览》2010,(10):30-31
强调“公众参与”改变了温哥华的发展轨迹,使温哥华成为北美地区少数几个没有高速路网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保证新农村顺利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目前新农村建设特点,提出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需要注重的几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政府网站是我国各级政府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政府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方便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2006年1月,受国务院信息办委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联合发布了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文拟根据“报告”的网站评价标准,将海关门户网站与几个优秀政府网站进行比较,以分析海关门户网站的优劣,深入地思考如何进一步办好、办强海关门户网站。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性的本质是公众共同受益,政府的福利主要用于健康教育、预防、重点学科建设、特殊病人的治疗与救护等,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将会逐渐减少甚至“断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领域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又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