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钢液温度和硫含量对脱氮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LECO436氧氮分析仪上研究了1600 ̄2813℃温度范围内钢液脱氮动力学,结果表明,温度低时,脱氮受液相边界层传质及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温度高时,脱氮受液相边界层传质过程控制。在2250℃以下,温度对k1的影响服从Arrhenius公式,硫对脱氮的阻碍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2250℃以上,硫的表面活性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生物油中难降解的一类重要含氮物质喹啉在水热条件下的催化加氢脱氮反应的机理,研究了Ni-Ru复合金属催化剂作用下喹啉的转化和产物生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甲酸可获得更高喹啉转化率,而加入气态氢则更有利于生成脱氮产物;苯胺和甲基苯胺是主要的喹啉哌啶环开环物质,2-己烯和甲苯是主要的加氢脱氮产物。通过产物分布规律,获得了喹啉水热加氢脱氮反应网络,并发现喹啉在超临界水条件下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规律。通过Weisz-Prater公式计算证明了喹啉在超临界水中的反应不受传质阻力的扩散的影响;催化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表征表明制备的催化剂中Ni-Ru双金属均匀分布在γ-Al2O3载体上,但是部分活性金属在水热条件下出现团聚现象。所得结果对生物油水热加氢脱氮提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在真空或真空吹氩条件下,研究了CaO-Bao-Al2O3-TiO2,CaO-MgO-Al2O3-SiO2-CaF2渣对钢液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熔渣降低真空脱氮速率,底吹氩能减少熔渣对真空脱氮的 阻力。 相似文献
7.
8.
9.
碳纳米管负载Mo-Co-S加氢脱氮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多壁碳纳米管(简写为CNTs)作载体制备负载型Mo Co S催化剂,x%MoiCoj/CNTs(x%为质量百分数),以乙腈和吡咯的加氢脱氮(HDN)作为探针反应,考察它们在该类催化剂上加氢脱氮的反应化学行为,并与γ Al2O3 和活性炭(AC)分别负载参比样作比较研究.实验发现,在583 K,0.1 MPa,CH3CN/H2 =2.3/97.7(mol/mol),GHSV=2 200 mL(STP)·h-1·(g catal.)-1的反应条件下,在7.2%Mo3Co1/CNTs催化剂上,所观测乙腈 HDN的比反应速率达到 0.51μmol CH3CN·s-1·(mmol Mo)-1,是γ Al2O3 和AC分别负载相同Mo3Co1 载量催化剂的1.46和1.76倍,相应各自最佳Mo3Co1 载量催化剂的1.89和2.55倍.相似的反应化学行为在吡咯 HDN反应中也观测到.对比研究表明,用 CNTs代替γ Al2O3 或AC作为催化剂载体并不导致所负载Mo3Co1 催化剂上乙腈或吡咯HDN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发生明显变化.H2 TPR研究揭示,与γ Al2O3 或AC负载的体系相比,CNTs负载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可还原性:不仅表现在其还原所需温度较低,还表现在较高的还原“比耗氢量”,后者暗示有较多的高价 Mon+ 物种可被还原至具催化活性的较低价态(Mo4+);在另一方面,CNTs载体对H2 优异的吸附活化性能可期在工作态催化剂表面营造较高氢稳态浓度的表面氛围;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助于乙腈或吡咯加氢脱氮反 相似文献
10.
谈金祝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2):49-52
基于晶界偏析理论,以广泛应用于加氢反应器的材料2.25Cr-1Mo钢为研究对象,以2.25Cr-1Mo钢中杂质元素P的晶界偏析为基础,研究加氢反应器回火脆化动力学,建立加氢反应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回火脆化动力学模型(混合模型),为在役加氢反应器材料损伤的研究以及寿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建立起有实验支持的微生物油藏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从蒙古林油田水样筛选得到的一株能以烃类为唯一碳源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烃降解菌wj-1(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模拟油藏环境条件下,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对其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基于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物质守恒方程建立了该采油微生物在油藏中的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和营养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并通过Origin 8.0软件对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了模型参数,经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度较高,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及预测采油微生物在油藏中的反应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化对声化学机理的认识,从声场下空化泡的微观动力学出发,在研究分析现有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空化泡的振荡过程及崩溃时界面的传质,提出以共振空化泡为中心的假设,经理论推导建立了新的模型.该模型较深刻表述了实际声化学作用过程,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声化学效应和解释各种实验结果.尽管新模型的推导机理与现有模型不同,然而所得到的数学方程与其是等价的,而且从化学动力学深度上拓宽了模型的应用范围,更具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的普遍方法与原则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加工过程中集总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集总研究的普遍方法与原则进行了讨论与阐述,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参考缓和加氢裂化(MHC)反应机理,开发了一种既能预测产品产率,又能预测产品性质的MHC动力学网络模型。以文献上发表的MHC实验数据为例,进行了参数估计,确定了动力学参数,给出了模型的标准差。本模型所预测的MHC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对海下沉积层中水合物的生成机理、水合物的生成实验现象和已有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水-气体系水合物生成的缩泡动力学模型,认为溶液中气体首先形成气泡,然后和水反应形成水合物.模型以水合物体积的变化来表示水合物的生成速率,避免了单纯以化学反应过程或结晶过程表达水合物生成速率的缺陷,因此能够准确地表达水合物的生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文献结论一致,不同气体和不同传质系数条件下的计算结果经实验验证正确,甲烷、乙烷及混合气在相同初始条件下,乙烷水合物的层厚度大于甲烷和混合气体水合物的层厚度.在传质系数较大时,水合物的层厚度增加速度也明显较大,因此符合表面活性剂能够加速水合物生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发现玉米淀粉的酶糖化反应,可以用酶的三态模型描述,而且该反应具有单底物酶动力学犍征。用三态模型导出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式计算反应速度等参数,其计算结果实验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基于煤与木屑以及高分子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结构的不均匀性及煤与木屑中包含大量的顺序和平行反应的事实,提出一个模拟煤与木屑共液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煤与木屑共液化经历了以下过程;煤与木屑裂解生成沥青烯、前沥青烯和小分子的气态产物;沥青烯与前沥青烯进一步转化生成油,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59.8KJ/mol、43.7KJ/mol和84.0KJ/mol。其中,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煤与木屑以及沥青烯与前沥青烯均分为两部分;即可反应部分和不可反应部分,由此得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能够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丁二酸酐以及碳酸甘油酯为原料,合成了端基为五元环碳酸酯的聚乙二醇功能性大单体(mPEG-GC);以mPEG-GC为碳酸酯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碳酸酯与不同类型的胺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速率常数及其动力学活化能。结果表明:碳酸酯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延长、胺的用量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正庚胺与mPEG-GC反应的活化能最低(5.63kJ/mol);在相同温度下,环己胺与碳酸酯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2-氨基庚烷与碳酸酯体系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9.
对金属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首次以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为基础,利用位错连续分布理论和协同学原理,建立了可以描述位错密度在塑性变形中随时间和空间连续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着重阐述了位错胞的产生和发展,从理论上得到了位错胞尺寸与平均位错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与常用的经验关系式不仅定性相同,而且定量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