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铬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当其富集到一定浓度时将对人体及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随着工业三废的排放,一些重金属会向地下水中转移,造成地下水中Cr(Ⅵ)含量超标.目前,对地下水中Cr(Ⅵ)的去除主要是用活性炭、零价铁等作为吸附剂进行吸附.为了达到以废治费的目的,本文利用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和工业固废粉煤灰作为介质来处理高Cr(Ⅵ)地下水,对其去除机理和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铬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当其富集到一定浓度时将对人体及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随着工业三废的排放,一些重金属会向地下水中转移,造成地下水中Cr(Ⅵ)含量超标。目前,对地下水中Cr(Ⅵ)的去除主要是用活性炭、零价铁等作为吸附剂进行吸附。为了达到以废治费的目的,本文利用机械加丁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和工业同废粉煤灰作为介质来处理高Cr(Ⅵ)地下水,对其去除机理和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纤维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基于此,探讨其对重金属Cr(Ⅵ)的吸附去除行为。分别考查活性炭纤维用量、初始p H条件、盐度对活性炭纤维吸附去除Cr(Ⅵ)的影响,选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活性碳纤维对Cr(Ⅵ)有良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铬在皮革、印染、纺织和有机合成等工业用途广泛,与之相伴的是铬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且已经危害到人类健康。本文首先利用Cr(Ⅵ)做特定筛选剂从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分离出一株耐受Cr(Ⅵ)菌株BSL01,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Cr(Ⅵ)对BSL01最小抑菌浓度为500 mg·L~(-1),高于已报道过的可耐受Cr(Ⅵ)的木霉,BSL01去除Cr(Ⅵ)以生物还原为主,少部分以生物吸附和生物吸收形式去除。p H 7.0~9.0时,BSL01去除Cr(Ⅵ)的效率达94.28%以上,25~35℃时,Cr(Ⅵ)去除率达到94.53%。Cr(Ⅵ)对BSL01细胞形态有影响,在200~500 mg·L-1Cr(Ⅵ)浓度下,BSL01菌丝体表面粗糙,菌丝黏连,孢子表面出现褶皱,粗糙,有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铝镁铁三元类水滑石,对水滑石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该类水滑石吸附Cr(Ⅵ)的影响不大;该类水滑石对Cr(Ⅵ)的吸附更遵循Freundlich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性达0.999;热力学分析说明该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6.
啤酒酵母对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啤酒酵母作吸附剂吸附水中Cr(Ⅵ),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H值和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吸附效果受pH值影响最大,当pH值为2~3时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啤酒酵母对Cr(Ⅵ)的吸附遵循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啤酒酵母是一种有效去除废水中Cr(Ⅵ)的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在聚氨酯海绵(PUF)上原位生长聚苯胺(PAn)制备了PAn/PUF二元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应用于处理废水中的Cr(Ⅵ)离子.考察了聚苯胺负载比、底物Cr(Ⅵ)离子浓度、溶液pH值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聚苯胺在聚氨酯海绵上的负载质量分数达到5.83%时,溶液中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该复合物能在较宽的pH值范围(2 ~7)内有效地去除Cr(Ⅵ)离子(96.05%~93.88%),且该复合物经过适当的酸处理后仍可重复利用.此外,对吸附-还原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推测了该过程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8.
利用包埋法将耐铬菌株——柠檬绿木霉NG01孢子固定在PVA-SA-PDA小球内,在此基础上设计动态反应器,分别探究了固定化NG01小球以及不同反应条件下动态反应器还原Cr(Ⅵ)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固定化NG01小球直径为2~5 mm,球体完整性较好,内部孢子具有活性;固定化NG01小球对Cr(Ⅵ)的还原能力远高于游离菌体,处理50 mg·L~(-1)的Cr(Ⅵ)废水可重复利用17次以上;在反应温度30℃、 pH 8和水力停留时间5 d时,动态反应器对Cr(Ⅵ)的还原率高达97.73%。  相似文献   

9.
采用HPLC和ICPMS联用技术,将玩具中的Cr(Ⅲ)和Cr(Ⅵ)同时进样分离检测。该方法采用不含铬的惰性色谱柱,优化EDTA与Cr(Ⅲ)的络合温度,保持Cr(Ⅲ)和Cr(Ⅵ)稳定的p H值。结果发现,在70℃水浴温度下,p H值为7.0~7.1,Cr(Ⅲ)与EDTA络合更完全,得出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 5,检出限满足欧盟玩具标准中三类样品检测要求,常规样品的检测回收率在80%~100%,精密度小于5%,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以地表水Ⅳ类水质限值为评价标准,通过对四平市城区的南河、北河重金属污染物监测分析得出:锌、铜不超标,铅、镉、汞超标严重且有发展趋势;城市活动加大了河流重金属污染程度,南河受影响大于北河;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变化还与降水量及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密切相关;人工暗河污水中Cd、Cr、Hg浓度较大,地下水有受污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湘江长沙段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As、Pb、Cd、Cr、Hg)质量分数的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段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为Cd、Hg,沉积物主要污染元素为Cd、As、Pb.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这5种重金属按来源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Pb、As;第二类为Cd、Hg;第三类为Cr.同时以TiO2为基准,结合粒度效应分析,对该地区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沉积物中重金属As、Pb的来源为人为源和自然源的混合源;Cd、Hg、Cr污染的来源主要为人为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消除微生物培养基对U(Ⅵ)和U(Ⅳ)质量浓度测定的影响,建立微生物培养基中测定U(Ⅵ)和U(Ⅳ)质量浓度ρ的方法,优化了在稀盐酸体系中利用U(Ⅵ)制备U(Ⅳ)的条件:10 mg/L U(Ⅵ),锌粒用量12 g/L,反应时间180 min.通过测定ρ总U减去ρU(Ⅵ),计算出ρU(Ⅳ),建立了同时测量微生物培养基中ρU(Ⅵ)和ρU(Ⅳ)的分光光度法.微生物培养基对U(Ⅵ)和U(Ⅳ)有明显影响:LB和NA培养基对U(Ⅵ)的影响率分别为37.3%和47.9%;单组分中蛋白胨和牛肉膏对U(Ⅵ)的影响率较大,分别达到33.5%和19.7%;而U(Ⅵ)和U(Ⅳ)在TGY培养基中较稳定.采用该方法测量微生物培养基中ρU(Ⅵ)和ρU(Ⅳ),能消除微生物培养基对U的影响,且具有精密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能实现生物样品中ρU(Ⅵ)和ρU(Ⅳ)的快速测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Cr(Ⅵ)的氧化性对金纳米棒(GNRs)的轴端产生强的蚀刻作用及其引起的溶液颜色变化,开发了一种测定痕量Cr(Ⅵ)的非聚集比色传感器。该比色传感器线性范围为0.1μM-20μM,检出限为8.8×10-8M,除了Cu2+和Fe3+加入氨水可消除铁与铜的干扰外,常见的离子不干扰。本方法用于水体中Cr(Ⅵ)的比色检测,其结果与等离子体-质谱法相吻合。同时,探讨了非聚集比色传感测定Cr(Ⅵ)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精准评估不同土壤重金属来源的环境风险是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选取济南市郊圣井镇为研究区,分别测试表层土壤(0~20 cm)样本中As,Cd,Co,Cr,Cu,Hg,Mn,Ni,Pb和Zn 10种重金属含量,运用重金属含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来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状态,采用受体模型正定矩阵分解法(Posit...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为系统了解其库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的环境风险,采集了丹江口水库22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分析其中钒(V)、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砷(As)、铷(Rb)、锶(Sr)、钡(Ba)、铅(Pb)等11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评估各...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岛砖红壤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地质累积指数可知:Cr、Zn、Pb元素属于无污染到轻污染程度阶段,其中Cr元素接近轻污染水平;Ni、Cd元素属于轻污染水平;Cu、As元素处于轻污染到重污染阶段.以南方砖红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发现Cd元素在研究区域已经达到重污染水平;Ni元素没有造成土壤污染,Cr、Cu、Zn、As、Pb元素在研究区域内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7种重金属污染元素的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Cd>Pb>Zn>Cu>As>Cr>Ni.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显示海南砖红壤中大部分重金属元素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个别元素在个别区域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有些地区土壤虽未受到污染,但一些重金属元素达到警戒值,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测定了淀山湖水产品中的7种重金属Cd、Pb、Cr、Zn、Cu、Hg、A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食用水产品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淀山湖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除Hg、Cr外,贝类生物中的重金属浓度高于鱼类。Cd、Pb、Cr、Hg、As的人均每周摄入量均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限定标准。单从食用水产品的角度考虑,食用淀山湖地区的水产品不具有长期的非致癌性健康风险;终生可能致癌风险也没有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推荐值(5×10-5)。  相似文献   

18.
对海口市美舍河沉积物重金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r、As和Cd的含量较高,并对美舍河沉积物重金属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地质累积指数可知:Cu、Zn和Pb元素属于无污染水平,其中Cu元素接近无污染到轻污染之间的水平;Ni元素属于轻污染水平;Cr和Cd元素属于轻污染到重污染之间的水平;As元素属于重污染水平;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顺序为:Zn〈Cu〈Pb〈Ni〈Cd〈As〈Cr,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顺序为:Zn〈Cu〈Pb〈Ni〈Cr〈As〈Cd,该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肼平均值为45.28,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围。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累计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法对遗留工业场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7种重金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通过选择5种重金属Hg,As,Cd,Cr,Ni作为主要污染物,同时结合深度分层法和双标准法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区域作为公园绿地使用,As,Cd,Cr,Ni在土壤中均具有明显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内;污染程度为AsCdCrNiHg.  相似文献   

20.
呼兰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呼兰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ICP-MS)测定7个点位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了Cr、Ni、Cu、As、Pb和Cd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呼兰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Cr、Ni、Cu、As、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44、12.28、8.04、7.54、24.74、0.16 mg·kg-1,除Pb和Cd外,均低于松嫩平原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有强到弱顺序为CdPbAsNiCuCr.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高到低顺序为CdAsPbNiCuCr,Cd是呼兰河口湿地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各重金属间相关性较差,可能主要受地球化学成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