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从1644年崇祯自尽至1664年"夔东会战"的这段20年的南明史,特别是南方各省的抗清斗争、南明抗清的江西战场与南昌城的两次被清军攻陷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看八大山人剃度出家的人生选择.从而得出结论:这个急剧动荡的时代,不但决定性地影响了八大山人当时的思绪情绪和人生抉择,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他毕生的创作.所以,解读、欣赏八大山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就要对这段历史有个了解.  相似文献   

2.
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史和江西地域文化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八大山人的研究虽有不少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端正之处.本文论述了八大山人研究要注重四点:一是在研究目的上,不是以专家为中心,而要面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二是研究起点上,要从八大的作品开始,加强对八大作品的解读、分析、鉴赏和研究;三是在研究重点上,要注重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的统一,努力揭示八大作品的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四是在研究方法上,要把八大山人放到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和他的人生遭遇中去与八大的时代相关联,而不能从概念出发,不能简单化.我们要反对那种假想式的、推理式的、铺排式的、演绎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颖学弘敏系青原下三十七世、曹洞宗三十世传人,是传授八大山人“正法”并与其弟子在奉新头陀寺和耕香院共处时间达15年以上的禅门大德,对八大山人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为了探究八大山人成长经历,文章采用考证的方法,对颖学弘敏的人生轨迹、承传关系、禅门事迹三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作出了师徒二人在奉新的头陀寺和耕香院共同生活了15年的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八大山人的成长成历、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乃朱明宗室,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伟大画家。其生平坎坷复杂,习性狷介成迷。本文通过考查,认为清初满洲人控制江西地方方式的变更对八大山人的人生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八大山人的人生道路、艺术生涯和明清交替的时代风云是紧密相联的.本文论述了八大山人的两次人生选择:19至23岁的出家和49岁至56岁的还俗;揭示了当年八大山人的出家是迫不得已;而后来的还俗则是在精神上已超越了儒家教义的约束,冲破遗民禁忌的束缚,开始摆脱佛门清规的羁绊.  相似文献   

6.
八大山人晚年大量画作是在寤歌草堂中完成的,然而寤歌草堂的位置一直不被人知。笔者利用南昌地理和陶瓷史知识,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考证,确定了八大山人经常光顾的北兰寺的位置。然后再利用南昌地理和方言知识,对邵长蘅关于八大山人到达北兰寺的记载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寤歌草堂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者的杨晓宇,自有其在理性王国中的感性世界.他出身贫寒,性情朴直,二百余首诗歌结集是他二十余年来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本文从"真"、"情"、"思"三个方面,解析诗人的情感世界,透视出人世沧桑和对现实的思考,力图展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省八大山人研究会拟于2014年6月在南昌市(具体时间和地址另行通知)召开"廿一世纪中国首届八大山人学术研讨会"。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新建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九世孙,在绘画、书法、诗文、篆刻等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八大山人一生狷狂狐介,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一生收获了他人难以超越的荣誉,也经历了他人难以想象的人生磨难。《家庭墓地》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个人家庭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对《家庭墓地》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意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一个痛失孩子母亲的绝望与抗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刘新茂 《科技信息》2010,(36):151-151
莎剧《李尔王》通过讲述养尊处优,刚愎自用的国王李尔,在其晚年因为自己错误的政治安排而深陷一连串的不幸遭遇,深切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人性的无情和人生的虚无,思想上经历了一次跨越式的升华,从而对人生、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但他对自我的认识却存在着局限性。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主人公李尔在生逢人生重大变故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