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山东一境而言,泰山崇拜和碧霞元君信仰在海岱之间自西向东传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泰山信仰传布的力度从明代至清前期渐趋增长,而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却是一个转折。本文选定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两座庙宇作为研究中心,来探讨泰山信仰清末民初在泰山到滨海一线的传布情况。泰山信仰在海岱之间传布过程中,受到空间距离、地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呈涟漪状,以泰山为中心,越趋向边缘(边远)地区,影响力越弱;即使有稳定文化内核的碧霞元君信仰,也经受了诸多损益,多种神灵品格层累而至于在青山庙宇出现相互矛盾的几个碧霞元君,在大泽山也经历了从碧霞元君到无生老母的主神转变。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泰山东岳大帝信仰逐渐被碧霞元君信仰所取代。这位女神的魅力迅速风靡整个华北,导致东岳大帝信仰逐渐没落。这与碧霞元君的“女性特质”休戚相关,其亲切的形象与“擅长管理妇女事物”的神职,赢得了女性信众的青睐。明清皇室女性对碧霞元君信仰的信奉与推崇,使其成为皇家祭祀甚至国家祭祀的对象;民间女性则通过积极参加甚至领导香社活动,对碧霞元君信仰的推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碧霞元君作为传统社会中百姓信仰的一个重要对象,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其思想日益渗透到民众之中,实现了其由无形向有形的具体转换.梳理碧霞元君信仰在临清的发展概况,解析“接驾会”和“拴娃娃”的仪式过程,可以发现,运河变迁造成了沿线碧霞元君信仰的流变,受其影响,沿运一线形成了城—镇—村三级信仰体系,这种格局直接影响到当下的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4.
晋南流传着大量的帝尧神话传说,遍布着帝尧庙宇、行宫、陵墓和遗迹,并至今延续着规模盛大的祭尧仪式。这些祭祀仪式在传统社会由于等级制度和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体现为官方与民间两种祭祀形态;而在现代社会帝尧公祭大典和庙会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一种文化功能,发挥着调节民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晋南流传着大量的帝尧神话传说,遍布着帝尧庙宇、行宫、陵墓和遗迹,并至今延续着规模盛大的祭尧仪式。这些祭祀仪式在传统社会由于等级制度和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体现为官方与民间两种祭祀形态;而在现代社会帝尧公祭大典和庙会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一种文化功能,发挥着调节民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龙母信仰作为水神信仰的一支,历史极为久远,它产生于秦代,历汉、唐、宋、元至明清时期,最终成为南方地区普遍受祭的神灵之一。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成为国家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手段,龙母信仰成为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场域。龙母信仰以其"仁孝观"而借助国家权力得到普遍祭祀,国家则利用龙母信仰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安稳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7.
30年来,海内外学界在近代华北泰山信仰礼俗研究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以"国家—社会"的视角讨论了近代北京妙峰山的庙会、碧霞元君的"标准化"、碧霞元君的形象建构及其变迁、泰山信仰礼俗与民众生活等专题。这些研究成果在新史料发掘、新视角运用、跨学科对话等方面各有优长,但也存在着视角单一等局限。未来相关研究似可以注意以下方面: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增强田野调查力度,尝试运用"区域社会史"视角,建构以"日常生活"为观察起点与归宿的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泰安市域民间寺庙遗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内民间寺庙的空间分布状况和特征,分析各寺庙供奉神灵状况,进而研讨泰安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发现,泰安市民间寺庙与民间信仰遗存分布广泛,民间客观存在着以观音、碧霞元君和阴司崇拜为重心的寺庙与信仰分布,并且各类寺庙与信仰随泰山、大汶河以及交通要冲等地理因素呈现若干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清代四川移民社会的整合过程,即为帝国秩序在地方社会的重建过程。岳池县顾县场在四川移民社会里具有典型性,它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家族传说都可以用来探讨"湖广填四川"以来的地域社会之演进。顾县场川主庙昭示着地域崇拜在移民社会里的作用,是联结乡神祭祀与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庙中保存的《奉文优免碑》,是地方政府对士绅的规训,表明士绅与地方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试述泰山碧霞元君演进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可将泰山碧霞元君的演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由曹操的名篇《气出唱》创造出泰山云霞仙境中的天仙玉女这一审芙意象,曹植、李白等诗人又不断加以描写、渲染,从而使泰山玉女在中固古代社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然后,宋真宗为这位神女易玉像、砻石龛。引导泰山玉女从诗人的作品中走出,走进了香火缭绕的宫祠。最后。明宪宗修宫祠、赐颠名,其影响所度,使得明清时期的碧霞元君在京城及全国各地建庙,香火大盛,碧霞元君一名也沿用至今。与此同时,道士们一方面凭着斋醮科仪、住持焚修和承办庙套、营造节庆的狂欢气氛,对泰山玉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炒作;另一方面凭着一片赤诚,兢兢业业,惨淡经营。博得了几代朝廷及地方官员对各种奉祭碧霞元君活动的赞赏和支持,这就使泰山碧霞元君成为中国道教的一大主神。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认为,"传统"在理解活动中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他从传统与理性、传统与前见、传统与语言三个层面恢复了"传统"的尊严,也丰富了人们对"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文学批评是社会历史的批评,它强调艺术的表现对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对应关系,这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解诗方法则强调艺术创造过程和艺术表现对象都是人类无意识深处性本能作用的结果,一切皆与性有关.韦应物和叶绍翁的两首七言绝句当然也是言性之作.这种理论尽管偏颇,难称科学,但惟其不流俗而让人倍感新奇.这预示着富有个性的多元文学批评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不是一去不返的死去的过去 ,不是和我们无关的可以冷冷打量的被对象化的存在 ,不是那些片面追求所谓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学者们处理的学术课题。传统就在我们的生命体内 ,与其站在传统之外对传统指手画脚 ,不如切实地走进传统 ,将自己的生命彻底和传统融为一体 ,在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中升华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对联用典,根据典故在文中的使用义跟典故原义的关系,分为:同义式、转义式、衍义式、反义式等;根据典故在文中的功用,分为:证言式、衬言式、代名式、代言式。各种用典方式都基于古今比较。对联适度用典,能促进对联创作者和接受者自觉学习古代经典,有利于国学传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叙述老边饺子馆的变迁,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的价值。指出应认识传统,重构传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史学虽然是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的一门学科 ,但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口述史 ,却比其他学科更年轻 ,也更不成熟。口述史的研究对象已不再是传统的“故纸堆” ,而是活生生的人 ,所以极有必要借鉴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经验。但口述史研究不仅不能因此而抛弃文献、看轻文献 ,反而需要更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正因为有文献的介入 ,口述历史才有可能从其他的口述传统中分离出来而别具一格 ,换句话说 ,将文献与口述相结合的口述史 ,是区别于人类学、民俗学的口述传统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文与野、主与客的关系入手 ,在与人类学的比较中 ,讨论了口述历史与口述传统的特色所在。认为口述史文本是研究者通过访谈制作的 ,而民俗学之口头传承文本则是研究者通过田野作业发掘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这一术语一直是民俗学研究领域中众多关键词之一。文章对民俗学界是否剖析过“传统”及传统是否作为一个用以帮助民俗学家感知、探索和解释世界的分析性范畴进行了九个方面的探讨,分别是:作为过程和产物的传统、传统与创造性、传统:客位和主位分析、传统与现代性、民俗与传统、作为当代主题的传统、传统的驱动力、传统研究的趋向以及传统的困境。分析指出:只有当民俗学家厘清传统的运行机制时,民俗学才能成为一门“传统科学”。  相似文献   

20.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自发端至今,历经多样的风格流变。各种视觉手段的运用层出不穷。当下国内的平面设计在这个视觉元素颇丰的多媒体信息环境下,要寻求自我言语方式的深入和争取对话权。无疑需从中国传统大美学思维中探究设计空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